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六六:作家,原名張辛,安徽合肥人。代表作《王貴與安娜》、《雙麵膠》、《蝸居》、《心術》等。
樂嘉問我,明年你中歐畢業了做什麽?我答:我去美國學一年英語。他詫異地問:“你英語這麽好了為什麽還要學?”我離英語好還有很大的距離,頂多是對話沒問題,涉及到靈魂與思想的溝通就顯得很沒有被教化。我對好幾本英語原版的著作很有興趣,可對它們的中譯文本很不滿意,我想學習後自己翻譯。
樂嘉又問我:“那學完英語你做什麽?”
我答:“我想報一個心理學的博士專業。我覺得這門技藝對我寫作很有幫助,也更能理性分析現象背後的成因。”
樂嘉驚歎:“你怎麽有這麽大動力?我認識你的這幾年,你每天都在學習!你到底想幹嘛?!”
我想在自己年老的時候,依舊能感受生命之美。
總在看中國的宣教片,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說話,甚至為不探望父母還立法。這不是我要的老年——充滿著弱勢的憐憫,無奈的孝道重壓。我不想讓我兒子一想到出於理法道德不得不來看我就牙疼,我不想讓自己老了以後活在整天期盼兒女孫子電話的孤單裏。說實話,我也不想晚上的娛樂不是看電視就是跳廣場舞。
我在國外,看過很多老年人精氣神極好,打高爾夫,辦PARTY,老得很有風骨和氣質,狀態極佳。其實中國也有很多這樣的老人,退休以後上老年大學,琴棋書畫,寫回憶錄,還做點滴慈善。
人在老年的時候,也許體力不及年輕人,但經驗是財富和寶藏;也許記憶力不及年輕人,但智慧卻無可比及——前提是你從未放棄過學習。
學習這種能力不是為孩童準備的,學習能力是伴隨終生的。“活到老學到老”一語,出自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倫之口,直譯為“我愈老愈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很多人在走出學校以後,覺得學習這事就終止了,把時間花在打麻將,燒飯做菜,聊天美色上。也許這一段你覺得很舒坦,但舒坦之後,就是老年的渴求陪伴,與世脫節,尋求幫助,以及無所事事。你期望得到社會的關愛,你怕被忽略,你渴求更多的照顧,你老來寂寞。
從社會角度說,關愛老人是正確的。因為每個人都會老,每個人都怕老無所依,一個對社會奉獻了半輩子的人值得善待。但從個體角度,你絕對可以打破這個恐懼的怪圈,前提是你永遠在進步。
我前幾天聽了海爾集團張瑞敏的演講,讚歎這位共和國同齡人的思維敏捷和博學多才。他直到今天,都以每周閱讀兩本書,一年一百多本的速度在學習著。在座的學生提問的所有跨時代、跨技術、跨領域的問題,他都有過思考並能提出獨到的見解。
我有時候想,能跟這樣一位智者在一起學習生活,每天聆聽他對世界的領悟,這是多麽幸福的事啊!
而張瑞敏,他一定來不及哀歎年紀大了,沒有用了。他更不會去乞求年輕人的陪伴——因為年輕人在爭相向他學習,努力跟上他的步伐。
這樣的老人全社會還有很多。
比方說巴菲特的午餐。
比方說梅麗爾斯特裏普去年再度捧得小金人。
比方說褚時健在暮年新創的“褚橙”品牌。
我一方麵同情憐憫那些老去和即將老去的人,一方麵希望自己活得不一樣。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在《論老年》中說:老年人不僅要保重身體,還應注意理智與心靈的健康,因此老年也得不斷學習。“一個總是在這些學習和工作中討生活的人,是不會察覺自己老之將至的。”這與孔子所雲:“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是一個道理。
想擁有一個豐富精神世界和果實累累的老年,我現在就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