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愛神愛人,有喜樂,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過的是精彩人生。
個人資料
加州花坊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活著 | 掠過古夢邊緣的侗歌(轉載)

(2014-07-12 17:32:36) 下一個

對侗族有很深的感情,因為我們教會 一直在那裏扶貧,黎平是貴州最窮的縣之一,但是有深厚的音樂文化底蘊。看到這篇轉過來,讓大家更了解他們。

\r\n

2014-07-02 三聯生活周刊

\r\n
\r\n
\r\n
/
\r\n
\r\n

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的形成發展至今已經有近千年的曆史。早在宋代已經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宋代著名詩人陸遊在其《老學庵筆記》中就記載了“仡伶”(侗人自稱)集體做客唱歌的情況:“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至明代,鄺露在其所著《赤雅》一書中更加明確地記載了“侗人善音樂,彈胡琴,吹六管,長歌閉目,頓首搖足”的情景,可見,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區盛行了。但這門古老的歌唱藝術,作為多部和聲被世界認可,是在1986年的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彼時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r\n 

\r\n


\r\n 

\r\n

/

\r\n


\r\n 

\r\n

“會唱歌的姑娘才是好姑娘”

\r\n


\r\n 

\r\n

貴州省黎平縣銅關村是侗族大歌的發祥地之一。村裏不分男女老少,幾乎人人唱得一口好歌。這裏的侗族大歌曾被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研究員紀可梅女士稱讚為“侗歌海洋”。

\r\n


\r\n 

\r\n

侗族大歌多為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這是侗歌編創的一大特色,也是侗歌的自然根源。俯瞰銅關村,隻見高聳的鼓樓、秀麗的花橋、錯落有致的村落木屋掩映在鬱鬱蔥蔥的山林之間,一條溪流如同“玉帶”貫穿全村。歌隊依水而站,麵朝大山縱情高歌,好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田園美景。

\r\n


\r\n 

\r\n

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曆史的真實紀錄,亦是侗族文化的直接映照。

\r\n


\r\n 

\r\n

侗族傳統的對歌、賽歌一般在“侗年節”、“吃新節”、“春節”等節日,或者是農閑季節村寨之間的集體交往“委嘿”時,由甲寨的男歌隊與乙寨的女歌隊在鼓樓裏進行,經常是通宵達旦甚至連續對上幾天幾夜。唱大歌不僅是侗族青年傳承本族曆史與文化的一種方式,也是以往青年男女初識相戀直至結下良緣的有效途徑。

\r\n


\r\n 

\r\n

/

\r\n


\r\n 

\r\n

曆史上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普遍存在以歌擇偶的對歌習俗,比如苗族“遊方”、彝族“跳月”、壯族“歌墟”等,侗族則有南侗的行歌坐夜、北侗的玩山等。

\r\n


\r\n 

\r\n

銅關村至今還傳承著“行歌坐夜”之古風。男孩長到十四五歲,便開始三五成群哼著歌、彈著二弦琴或琵琶,串巷走寨去找姑娘們唱歌。姑娘們則聚集在“月堂”,一邊紡紗,一邊等候著小夥子們的來臨。他們相互對歌,互訴衷情,終身大事就在這悠揚的曲調中水到渠成。在侗族人眼中,會唱歌的姑娘才是好姑娘。銅關村的臘乜(姑娘)們個個會唱侗族大歌,並以此為傲。

\r\n


\r\n 

\r\n

/

\r\n


\r\n 

\r\n

侗歌傳承

\r\n


\r\n 

\r\n

侗族大歌是我國目前保存完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極具特色的中國民間音樂藝術,值得世代傳揚。“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家人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說,他們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

\r\n


\r\n 

\r\n

78歲的吳顯忠是銅關村當地遠近聞名的歌師。老人一生鍾愛侗族大歌,12歲時就顯露出傳唱侗族大歌的天賦,能唱出近百首侗族大歌。勤奮好學的他又善於收集和積累先人留下的精彩詞匯,根據靈感創作新的侗歌。

\r\n


\r\n 

\r\n

成為歌師後,他將侗族大歌傳授給村裏的臘漢(小夥子)、臘乜(姑娘)們。村裏的很多人都是他的學生,有的還走進了專業文藝團體。現在雖已年近八旬,老人仍然堅持每天親自為村裏的兒童傳授侗族大歌、蘆笙和琵琶。

\r\n


\r\n 

\r\n

/

\r\n

/

\r\n


\r\n 

\r\n

夜幕降臨,吃過晚飯的小臘漢(侗族兒童)們就會穿著傳統的侗族服裝,打著手電來到老人家裏學習侗歌。吳顯忠對愛學侗族大歌的孩子疼愛有加。“這些孩子調皮,要哄著學。有的孩子學幾天就不來了,要去找他們來學。侗族大歌要靠他們去傳承和發揚,不學怎麽行呢!村裏很多年輕人都去打工了。”老人的言談中流露出一絲擔憂。

\r\n


\r\n 

\r\n

吳顯忠的老伴兒也是一名侗族歌師。18歲時,她曾被北京一個藝術劇院選中,因家人極力反對女孩外出,也就鑄就了老人終生的遺憾。熱愛侗歌的老人現在說起這段往事,仍傷心不已。如今,老人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侗族大歌的傳唱上,每天教村裏的臘乜(姑娘)們唱侗歌。

\r\n


\r\n 

\r\n

/

\r\n


\r\n 

\r\n

銅關村曆來民族文化底蘊深厚,以侗歌種類豐富、侗民族文化曆史悠久而聞名。如今在全村1200人中,會唱侗族大歌的人數就占到8成以上。銅關村有十幾位像吳顯忠這樣的資深歌師,在他們的倡導下,村裏成立了老年歌隊、青年歌隊和兒童歌隊。歌隊取名為“銅關500原生態侗族大歌隊”,其含義為:銅關地區最初是500侗族人的聚居之地;侗歌具有500年以上的傳承曆史;歌曲種類繁多、不低於500首;侗族傳承人不低於500人;侗族大歌500年後定能齊放異彩。

\r\n


\r\n 

\r\n

銅關村一直把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貫穿於自己的生產生活當中,“喜事節辦”就是其中之一。據銅關村村長吳珍義介紹,每逢該村有結婚、三招酒、起房造屋等活動,村民都要身著盛裝,齊唱大歌。在文化更迭迅速的今天,侗族文化仍融進侗人生活的方方麵麵,不可分割。在大歌流行的銅關村,很少出現打架罵人、偷盜等行為,這裏的人們真正的生活在“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環境中,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般恬適。

\r\n


\r\n 

\r\n

/

\r\n


\r\n 

\r\n

白天忙於農活的村民,每到夜晚都會穿上傳統的侗族服裝,聚集在鼓樓前一起學唱侗歌。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也被帶到現場接受熏陶。他們用侗歌歌頌自然、勞動、愛情以及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之聲。

\r\n


\r\n 

\r\n

侗歌飄揚直至深夜,村民們才紛紛搬著凳子離去,但從他們的臉上看得出,他們仍然沉浸在侗族大歌的優美歌聲中。

\r\n


\r\n 

\r\n

(編輯:周娜)

\r\n
\r\n
\r\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