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情可無言喻,文期後世知。”梁漱溟一生充滿傳奇色彩:6歲啟蒙讀書,學的是ABCD,卻成為現代新儒家著名學者;隻有中學文憑,卻被蔡元培請到北大教印度哲學;在城市出生成長,卻長期從事鄉村建設。他一生追求兩個問題: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麽活著;二是中國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1988年的今天,梁漱溟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
2007年,我們的記者李菁對梁漱溟之子梁培寬進行了深度的訪問,寫下了這篇萬字長文,我們將在今明兩天的微信中,為大家完整放送。
口述/梁培寬
記者/李菁
祖父與父親
1918年農曆十月初七那天,北京發生了一件比較轟動的事:一人穿戴整齊,留下一封遺書,在積水潭附近投湖自盡。那個投湖的人,便是我的祖父梁濟。
梁家祖籍廣西桂林,曾祖父赴京會試中進士後就定居北京。祖父梁濟,字巨川,27歲中舉,直到40歲才當上內閣中書的四品官,做過皇史(清朝檔案館)的工作人員。父親評價祖父不是一個天資高明的人,但“秉性篤實”,且有一腔熱腸,一身俠骨,不肯隨波逐流。他一輩子關心國事,讚成“維新”。民國建立後,他也一度對國家步入坦途抱有希望,但這些都落空了。
1918年農曆十月初十是祖父60歲生日,他以準備祝壽,家中須大掃除為由,到積水潭旁朋友家小住。就在生日前3天,他按計劃從容投了積水潭。
祖父在遺書裏說“梁濟之死,係殉清朝而死”,又說,如果能喚起國人“尚正義而賤詭謀”,則他的死“可以謂之殉清,亦可以謂之殉中國”。所以世人把他的行為簡單視為“遺老殉國”,其實並不正確。新派人物陳獨秀、徐誌摩、胡適等人,也都寫文章評論他“自沉”,他們並沒有把祖父之死僅僅理解為殉清而死,反倒由此來反思整個社會精神力量的缺失。
父親出生於1893年,他形容自己幼時“既呆笨又執拗”,直到6歲,自己還不會穿褲子。有一天早上,祖母隔屋喊他,問他為什麽還不起床,他氣憤地大聲回答:“妹妹不給我穿褲子呀!”被全家引為笑談。父親少時愛靜思,不喜運動,體質弱。讀書時,經常看同學打球踢球而不敢加入,隻有等人家都玩罷,才敢一個人去試一下。因好想事情,神色完全不像少年,同學給他起了個外號“小老哥”。
很多人以為父親幼時飽讀“四書五經”,事實上因祖父讚成維新,不主張讀經,在父親學完《三字經》之後,就讓他讀一本叫《地球韻言》的書,內容多是介紹歐羅巴、亞細亞、太平洋、大西洋,這在當時實屬一件很不尋常之事。7歲,父親被送到北京第一所“洋學堂”——“中西小學堂”,既念中文也學英文。不料第二年便趕上“庚子之變”,那些英文書隻好燒毀。此後,他又入過幾所小學。
1906年,14歲的父親考進“順天中學堂”,後來學術界的著名人士張申府、湯用彤等都是他的同學。他和班上3位同學是好友,有一天幾個人談到興頭上,提議不再“大哥、二哥……”相稱,而是根據每人的短處揀出一個字來,以警示策勉。於是有的人因稍顯懦弱被取名為“懦”;有人因脾氣暴躁被取名“暴”;還有一自謙為“惰”;而父親被取名為“傲”,從中也可看出他當年的一些性格。
△ 梁漱溟在順天中學堂畢業時留影(攝於1911年)
出世與入世
父親順天中學畢業,他所受的正規教育至此為止,其後皆自學。當時革命派在天津辦了一張《民國報》,19歲的父親到報社做編輯,還做過外勤記者。那時父親向往議會政治,每逢資政院開會,一定會想方設法去旁聽。作為記者,他還親眼目睹過袁世凱在北京舉行的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
父親原名為煥鼎,字壽民,經常以“壽民”或“瘦民”為筆名在《民國報》上發表文章。有一次,報社總編輯孫炳文在為父親題寫扇麵時,順手寫下“漱溟”二字,父親很喜歡,從此這名字就伴隨他一生。孫炳文1927年在國民黨清黨時被殺,他的兒子孫泱(注:又名孫寧世,原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女兒孫維世都死於“文革”。
父親身上多少有些祖父的影子,他很早便對人生和社會問題有了深入思考。十七八歲時,他就開始找些佛教的書來讀。1913年,離開《民國報》後,他原有的出世思想再次抬頭,甚至兩次試圖自殺。那時,他深陷於人生煩悶中,不願在世俗趣味中混過一生,認為人生即是苦,思求出家為僧。
1916年,父親寫了長文《究元決疑論》,在上海《東方雜誌》上連載,文章批評古今中外諸子百家,獨推崇佛法。剛接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看到文章,邀父親到北大教授印度哲學。從此他進入北大,後來還陸續開授了儒家哲學、唯識學等。
後來在北大教授“新唯識學”的熊十力先生,便是由父親推薦的。父親與熊十力先生自1919年便認識,蹤跡密切,關係非同一般。但到了晚年,二人學術上有重要分歧。父親肯定熊老某些學術見解“因有其價值不容抹殺”,同時明確指出儒家的學問“貴在力行,而不尚思辨”,但熊老恰是反其道而行之,“舍力行而尚思辨”,這是父親斷然不能苟同的。
△ 原位北京積水潭南岸的“桂林梁巨川先生殉道處”碑,在“文革”中被砸毀,今已不知所蹤
北大任教期間,父親經曆了由“佛”到“儒”的思想轉變。他後來回憶,讀《論語》時,發現開篇便是“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直看下去,全書不見一“苦”字,這引起他很多思考。《論語》中與“樂”相對的是“憂”,然而又說“仁者不憂”,孔子自言“樂而忘憂”,其充滿樂觀的人生態度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父親對儒家的看法。他開始由“出世”轉為“入世”。
1921年根據父親演講而整理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首次出版,書中倡導世界文化是多元的觀點,認為東西方文化各有其價值;而作為東方文化的中國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代表,自有其對人類生活不可磨滅的價值,並預期世界最近的未來將是中國文化的複興。此後再版10多次。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呼聲中,父親肯定和捍衛了孔子思想。當年冬天,28歲的父親與同歲的母親結了婚,但他從20歲開始吃素的習慣卻保留了終生,直到95歲去世。
△ 1921年,梁漱溟和黃靖賢結婚照
父親在北大時,與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皆是同事,有往來。1927年春,父親得知李大釗連同一家老小被張作霖逮捕後,立即從西郊進城訪章士釗,希望能與章一同出麵將李大釗的家屬保釋出來。章士釗自認為與張作霖的親信參謀長楊宇霆相熟,可以保李大釗不死,但最終還是失算了。
1921年,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父親提出“願再創中國古人講學之風與近代社會運動相結合為一”的主張,早已不滿學校隻是傳授知識技能的偏向,1924年中,他辭去了北大教職。
在中國必須實行民主政治,這是父親的夢想。民主政治現成的模式是議會政治,早年他即寄望於此。可是民國創立之後,二三十年間始終無法確立這種政製,而隻有國家四分五裂,軍閥混戰。父親再三思索,認為西方社會能夠確立這種政製,正是在長期爭取民主鬥爭中,人民才具備了這種實施此種政製的基礎,而中國廣大群眾缺乏民主政治的要求與習慣,因此必須從培養人們的民主政治的習慣入手,才能為民主政製的建立打下堅實基礎。而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在農村,因此必須由農村入手。所以父親開始決心從事鄉村建設運動。鄉村建設並非僅僅解決農村問題,而是解決中國建國問題。
1927年父親南下到廣州,準備開始他的鄉村實驗。不久政局變化,支持他的李濟深被蔣介石軟禁,父親就離開了廣東。1929年,在考察了陶行知的南京曉莊學校、黃炎培江蘇昆山鄉村改進會、晏陽初河北定縣教會實驗區之後,恰逢河南村治學院在馮玉祥的支持下創辦起來,創辦者與主持人是彭禹連、梁仲華,父親受邀擔任教務長。
1929年,河南村治學院招收了第一批學生,有400人左右。當年鄉村工作的艱苦不言而喻。1930年父親就是在學校所在的輝縣百泉鎮過的春節,而我們和母親在北京,父親給家人信裏說,他“並非不想念家人”,隻因“見老百姓之苦”,而“此心惻惻焉”。當時軍閥混戰,兵匪不分,槍炮聲與過年的鞭炮聲都混在一起。學生要輪流站崗放哨以自衛,父親經常和衣而睡,以防不測。但因蔣介石、閻錫山與馮玉祥之間爆發中原大戰,河南成了主戰場,學院開辦不到一年,便草草結束,父親也離開河南回到了北京。
1930年村治學院在河南開辦時,省主席是馮玉祥的部下韓複榘。1931年,韓為蔣介石收買,脫離了馮,到山東任主席。村治學院副院長梁仲華向韓報告學院結束工作時,韓提出可以來山東繼續他們的鄉村建設,後來就有了鄉村建設研究院。梁仲華任院長,父親為研究部主任,院址設在山東鄒平縣。
1933年,父親把我們接到山東鄒平安家。雖是縣城,那時卻沒水沒電,也沒文化生活可言。我放學後無所事事,無非是和同學到城外的河裏玩水、逮麻雀之類。有一天閑著沒事進父親的辦公室,在桌子上一通瞎翻,想找到什麽好玩東西。父親回來後見我把東西翻亂了,不高興,打了我的手心,那是我唯一一次被父親體罰。
△ 梁漱溟和兒子培寬、培恕合影
1935年,母親因難產在鄒平去世,那年我隻有10歲。農村的醫療條件很差,如果當時在北京生活,母親也不至於死。父親在山東一直呆到1937年9、10月,直到日軍侵占山東後才離開。
為團結而奔走
1937年抗戰爆發後,團結抗戰的呼聲占據了主流,國民政府設立了“國防最高會議參議會”,父親與張伯苓、胡適、傅斯年、沈鈞儒、鄒韜奮等被邀請為參議員。1938年元旦,父親申請到延安參觀訪問,希望了解與推動國共長期合作的可能有多少。延安雖物質條件艱苦,但人人精神麵貌高昂,每天一早起來,大家都哼唱著歌曲,此唱彼和,好像忘了人間勞苦,這給父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父親在延安停留時,談話最多的便是毛澤東,前後共談了8次。除兩次宴請外,他們的談話時間都很長,其中兩次竟通宵達旦。
父親與毛澤東的結識,最早應源於毛澤東的嶽父楊懷中(昌濟)先生。父親有位族兄叫梁煥奎,他曾推薦楊懷中留日,又與他一同東渡日本。1918年,梁煥奎來北京就借住在梁家。時在北大任教的楊懷中探望梁煥奎時常到梁家。而父親在北大與楊同在哲學係,所以家裏與係裏都有機會碰麵。那時,毛澤東借住在楊懷中家裏,還沒有同楊開慧結婚。父親去找楊懷中家裏討教,開門的往往是毛澤東。
△ 1938年,梁漱溟和毛澤東在延安
父親回憶在延安與毛澤東長談時,通常他是坐著的,而毛澤東則常在地上踱步,邊走邊說,有時又斜倚在床榻上,很自然隨和。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看法,二人的觀點常發生對立衝突,爭辯激烈,誰也不能說服誰,但均不動氣。談話結束後,離開主席小屋時,經常外麵已是天色微明,但他的心情卻格外舒暢。
1940年前後,父親對黨派之爭不斷加劇很是憂慮,於是他努力把國共之外的第三方力量組織起來,調解兩黨紛爭。1941年初,他與黃炎培、左舜生等將“統一建國同誌會”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以下簡稱“民盟”)。
1946年初,重慶政治協商會議閉會後,各黨派共同通過了五個“協議”,尤其是“政治協商”,確定國民黨放棄一黨專政,將由各黨派組成聯合政府。父親認為國家政治將步入坦途,而他自己將退出現實政治,專搞文化研究。但當時國共為爭奪東北,內戰硝煙再起。1946年4月22日手足無措的馬歇爾請民盟幫助調停。而當時民盟秘書長一職空缺,人們紛紛勸說父親應首先參加奔走和平,父親不得不接過民盟秘書長的職務。
1946年,父親擔任民盟秘書長不久,便發生了李公樸、聞一多相繼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事件。李公樸與聞一多都是民盟重要成員,這種政治謀殺事件讓父親非常憤慨。他發表書麵講話說:“……我個人極想退出現實政治,致力文化工作……但是,像今天這樣,我卻無法退出了,我不能躲避這顆槍彈,我要連喊一百聲:取消特務!我倒要看看國民黨特務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殺光!”在記者招待會上,父親又說:“特務們,你們有第三顆子彈嗎?我在這裏等著它!”
雖然形勢越來越惡化,但父親一直頻頻斡旋於國共之間。1946年10月12日早晨,剛剛在國共高層奔走一番的父親,帶著希望從上海回到南京,下了火車便看見報載國民黨軍隊攻下張家口的消息,大為失望。許多記者蜂擁而來,父親隻是長歎說了一句:“一覺醒來,和平已經死了!”此話一時為媒體廣為引用,成為經典話語。
幾次調停失敗,1946年11月初,父親先退出了和談,後又退出了民盟。後來有人說:“梁漱溟搞政治,但不懂政治,所以總是失敗。”在我看來,這是因為父親心目中的政治理念有所不同。在他的心目中,國家、民族的利益是第一位的,隻要對國家、民族有利,黨派利益可以放在第二位。在現實政治前,像這種充滿書生意氣的看法,注定要碰釘子、要失敗。
(未完待續)
? 點個讚。學者搞政治太不靠譜了,成天說我要去做學問了,這個隻是業餘玩玩的。。。... - FarewellDonkey18 - ♂ 給 FarewellDonkey18 發送悄悄話 FarewellDonkey18 的博客首頁 FarewellDonkey18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7 reads) 06/24/2014 12:50:47
? 敬佩老先生的學問。同意文尾結語, - 南國鐵樹 - 給 南國鐵樹 發送悄悄話 南國鐵樹 的博客首頁 南國鐵樹 的個人群組 (83 bytes) (9 reads) 06/24/2014 13:05:30
? 落淚了。老先生真是踏踏實實地為民族為國家做了很多努力。多難是這個民族的命, 幾... - 行者一路歌 - ♂ 給 行者一路歌 發送悄悄話 行者一路歌 的博客首頁 行者一路歌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3 reads) 06/24/2014 18:12:12
? 謝花姐介紹。 - 文革傳人 - ♂ 給 文革傳人 發送悄悄話 文革傳人 的博客首頁 文革傳人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1 reads) 06/24/2014 22:04:16
? 看他兒子的口氣似乎毛澤東比蔣介石對他父親好許多。我對這樣的文章頗感無奈! - 低頭的穀穗11 - ♂ 給 低頭的穀穗11 發送悄悄話 低頭的穀穗11 的博客首頁 低頭的穀穗11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3 reads) 06/24/2014 22:45:38
? 不知他兒子如何評價49年後其父的遭遇。文中對其父與韓複渠在山東鄒平搞的鄉... - 低頭的穀穗11 - ♂ 給 低頭的穀穗11 發送悄悄話 低頭的穀穗11 的博客首頁 低頭的穀穗11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5 reads) 06/24/2014 22:53:03
? 我在發夢,如果1949之後,爭論而不記仇,那會怎麽樣? - 茅斌騷客 - ♂ 給 茅斌騷客 發送悄悄話 茅斌騷客 的博客首頁 茅斌騷客 的個人群組 (0 bytes) (2 reads) 06/25/2014
----是啊!某黨可是把自己黨的利益放在國家和民族之前的,是放聲高喊黨的利益高於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