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時中國在海外的華人華僑數量已超過4500萬。僅是2012年,獲得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四個國家永久居留權的中國人總數就達到了15.2萬人。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公布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4)》顯示,截至到2013年,中國海外移民存量已達到934.3萬人,23年增長了128.6%。中國已經從1990年的全球第七大移民輸出國,上升為目前的第四位。
然而遠離故土對大部分仍有著深厚鄉土觀念的中國人來說,絕對不是個輕鬆的選擇。雖然他們的身份背景、出國途徑、目標國家等都不盡相同,但除了個別準備出國留學的孩子外,幾乎所有人在采訪中都表達著對“離開”的許多不舍,他們都不約而同的訴說著一件事情:我為什麽要離開中國!
緣由之一:無可遏製的汙染將國人越推越遠
讓劉餘新最終決定出國的導火索就是北京在2014年2月出現的連續霧霾。
根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在2月的28天中,北京僅有7天的空氣質量等級不在“汙染”行列。其中20日—26日,北京的全部檢測區域都被意味著嚴重汙染的“深褐色”覆蓋,PM2.5指數在175-185之間。
在全球最大的鑽井設備製造商、美國國民油井華高公司北京代表處工作的劉餘新,學習石油化工專業出身,多年的從業經驗讓他對PM2.5(即霧霾中大部分有害物質所富集的細顆粒物)的危害並不陌生。
“我兒子今年四歲,這半年來總是咳嗽。去北京市兒研所看病時,專家說現在他的門診有這種症狀的患兒越來越多。醫生對此沒有辦法。對霧霾,大人也許還有些抵抗力,孩子的反應太明顯了。”劉餘新擔憂地說。
環境汙染成為近年來促使國人選擇去國外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次調查中,就有七成的人將此作為主要的“離開理由”。
“口罩中國”、“搶水事件”等在一個又一個城市重複上演,“癌症村”、“致命水”的報道讓民眾不寒而栗。“汙染”,既是中國過去經濟發展模式的代價,也是現在生存發展遭遇困境的象征,這些灰霾和毒素將很多曾經在這片秀美土地上生活的國人,推得越來越遠。
緣由之二:不能承受房價之重
國內限購限貸,而國外土地房產私有、永久產權、外國人可以貸款、租金回報率較高且穩定,加上人民幣升值和利率等因素,使得國人投資海外房地產的熱情一點沒有消減,未來的市場潛力巨大。
按照相關數據,絕大多數客戶仍將投資的第一目標瞄準了美國。根據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公布的報告顯示,從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中國人在美國購房的總價值達到123億美元。2013年中國客戶在所有在美購買房產的外籍人士中占12%。
雖然曼哈頓島的房產仍是中國客戶首先關注的投資地,但過去幾年裏舊金山、洛杉磯、華盛頓、長島,還有西雅圖、波士頓等地也都吸引了不少注意力。現在曼哈頓的上東區,地理位置比較好的中檔公寓均價在每平方米六七萬人民幣左右;在波士頓,400美元左右就能買下一平方英尺(約為每平方米人民幣2.67萬元);很多沒有新移民的城市,房價比經濟危機之前還低。
根據美國《財富》雜誌網站報道,在“2013年全球房價漲幅最大的國家或地區”排名中,迪拜以房價年漲幅28.5%位列第一,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以及台灣分別以房價年漲幅21.6%、16.1%和15.4%位列二、三、四位。
內地房價的漲幅遠超排名第十位的美國,更是將增幅10%的英國、9.3%的澳大利亞遠遠地甩在了後麵。因此,這些國家想當然的成為中國人選擇海外置業時的考量對象。
除了個人投資住宅項目外,這兩年中國公司的身影也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國際房地產交易的舞台上。
與之前中國客戶傾向選擇曼哈頓這樣易出租或保值的房產不同,最近兩年用於自住的購買需求明顯上升。投資目標國家的多元化,表明了投資者更希望投資於一種生活方式,清潔的環境,特別是優質的教育資源對中國客戶來說是難以抗拒的賣點。
對於已經習慣了北京、上海高房價的中國人來說,突然發現紐約、倫敦、悉尼的房子也沒那麽遙不可及,與配套環境和社會資源相比,國外的房子真不算太貴。
緣由之三:恐懼舌尖上的“化學實驗室”
在采訪中,居於“離開理由”第三位的就是近些年來風波不斷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
身為兩個孩子母親在電話采訪中表示,“這幾年發生在食品、藥品領域裏的各種‘門’或者‘事件’太多了。每天都不用特意去搜索,電視、網絡裏的新聞,甚至是手機裏的‘段子’,關於某某食品添加劑超標、有毒或者致癌,某某藥品造假、甚至致死等的消息從沒間斷過。移民的主要原因就是看完新聞我什麽都不敢給家人、特別是孩子吃,我也希望政府能夠采取有力的措施,治理好現在這種到處是‘毒’的局麵。但實際情況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打擊一批又出現新的,感覺成效甚微。這樣慢慢等待的日子太難過了。”
趙鑫的觀點也許並非隻是“個人感覺”。
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的犯罪案件數量一直呈現大幅度上升的態勢,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是執法機構加大了對此類犯罪的打擊力度,但為什麽在從嚴執法的情況下,違法行為仍然屢禁不止,數量上甚至不減反增、涉及行業愈來愈多,其中更不乏行業龍頭企業呢?
一係列的新聞和事件,讓很多國人熟知的知名企業,如雙匯、娃哈哈、立頓、蒙牛、伊利、茅台、酒鬼酒、五糧液、匯源、農夫山泉等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機”。
“我們每天都在‘被科普’化學知識,就像生活在化學實驗室中。移民就是不願每天生活在擔心和恐懼之中。”趙鑫感慨的說。或許我們不難理解他們的選擇。當食品、藥品這些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時,沒有一個人會甘願冒著“吃遍化學元素周期表”的風險,讓自己和家人的生命斷送在舌尖!
緣由之四:一切為了孩子
當中國投資者海外買房時,屢次提及一個國人並不陌生的概念——學區房。事實上,它不僅是近年來中國人選擇海外置業時最為重要的考量目標,也間接反映著年青一代的中國人為什麽最終選擇“離開中國”的現實問題。
1975年出生的王希與丈夫相識於澳大利亞,兩人都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離開國內前往澳洲讀書。2001年,兩人從西南威爾士大學畢業時覺得國內的工作機會更理想,於是先後回國,分別在兩家排名世界500強的外企裏工作。
“回國後的工作特別忙碌,我們倆經常是輪流加班和出差,壓力非常大。直到2004年兒子出生後,我辭去了工作,感覺生活才穩定了起來。”但讓王希沒想到的是,隨著孩子的日漸長大,一係列接踵而來的問題讓她措手不及。
中國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麵所花費的“良苦用心”,也許在全球範圍內都鮮見“對手”。然而“中國式教育”也幾乎為全體國人詬病。
這些年來大學擴招、毛入學率急速上升,但矛盾也越來越尖銳。因為水漲船高,錄取研究生或者就業招聘的條件也愈來愈多樣,看是否名校畢業,學校是否為985或者211大學;同樣是這些學校的畢業生,還要拚學分績點、競賽得獎、實習經曆、社團工作、技能資質,甚至戶籍相貌、家庭條件、社會關係等等。於是競爭越來越提前,從大學、高中、初中、小學,已經提到了幼兒園。
“國內高考的壓力太大,即便能考上重點大學,未來就業也是大問題。如果能夠移民到美國,美國是13年免費義務教育,一路計算下來,上學的整體花費不一定比國內高。如果孩子在紐約市上學,將來就可以考慮上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甚至旁邊的哈佛大學都是有可能的。即便上不了這些學校,高中畢業也可以進一所職業技能型培訓的專科院校。這些學校的就業情況有時比名校更好,在美國藍領的工資水平也不低,畢業就失業的風險比國內還是小很多的。”王希說。
與她持相同“離開理由”的國人並不在少數。
根據美國密歇根州Windham房地產集團執行長勞森的統計,逾60%的中國買主,買房是為了子女受教育,這是最大的動機。
緣由之五:追求可預期的幸福生活
中國稅負的沉重是被公認的。更多的稅負壓力也體現在種類繁多的間接稅上,比如增值稅、消費稅、關稅、營業稅、土地出讓金等等。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幾年在收入沒有明顯上漲的同時,花銷卻連年增加。從2010年開始,物價水平開始明顯攀升,CPI同比上漲幅度最小的年度在2.6%,最大增幅時達到5.4%。在大部分一線城市裏,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3500元工資,在目前的實際物價水平下,隻能算是低收入,僅能解決溫飽,如果家庭裏有老幼需要供養,很容易就會陷入到入不敷出的困境中。
“我想離開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物價高、工資低,交通擁堵,房價高企,去醫院掛號越來越難、看病排隊時間越來越長,每年都傳聞要開征房產稅和遺產稅,而且起征線一次比一次低。”剛剛得到澳大利亞移民局發來體檢通知的董肖說,“見過網上流傳的那個中國最牛小縣城的段子麽?物價貴得跟紐約曼哈頓似的,工資少得跟非洲似的,菜價漲價跟愚人節似的。這就是現在大部分人生活的現狀。如果你買過車、買過房、辦過企業,就知道生活在中國,辦個事情何其繁瑣。我想離開的原因很簡單,壓力太大、活得太累,我隻是想讓生活質量更高一點。”
而對於已經取得加拿大綠卡的張明來說,這次回國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母親辦理移民的相關手續。在加拿大,我休息時經常修剪後院草坪和植物,那裏的生活很清淨,沒有國內那麽多的應酬和壓力。我們一家人經常周末開車外出燒烤,還定期參加各種社區活動。雖然稅率和社會保險比較高,但社會福利也更多。與國內相比,這裏的生活更可預期,讓人看得見幸福,覺得很安心。”張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