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愛神愛人,有喜樂,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過的是精彩人生。
個人資料
加州花坊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一段忘不了的曆史:大煉鋼鐵

(2014-01-06 18:05:21) 下一個
那時侯,我上初二,大煉鋼鐵了,院子裏的方磚都被居委會起走了,在 頭條的居委會大院修起了小高爐,大家都捐自家的廢鐵,其實,那時侯真沒有額外的沒用的破銅爛鐵,有的人家把鐵國5捐了。記得老家的大鐵門都拆了去煉鐵了。最後還是煉出來些費鐵,費鋼,毫無用處,以後就不提了。那是大躍進中渡過的一段日子。

照片皆來自網路




























“鋼鐵生產大躍進”(1958–1960)

在一個半世紀的戰爭和內戰之後,1949 年迎來了和平時期。前文所述的技術,仍然在許多地區作為傳統技術保留著,這些技術被認為對戰後重建是有用的。在 “大躍進時期”,它的特殊意義經常被誤解。

..“土高爐”運動迷霧重重,比一般人所知道的故事要複雜得多。這樣一個運動最初的目的是作為打破經濟封鎖的明智嚐試,通過建立小規模的工廠來進行,小規模的工廠比起大型現代化工廠隻需要較小的基礎設施。後來它迅速變得過於雄心勃勃,結果以失敗告終。


 

大躍進運動呼籲全民走出去,在自家院中興建土高爐大煉鋼鐵,這是極不明智,但大煉鋼鐵運動隻持續了幾個 月,並沒有對鋼鐵生產帶來重大的影響。這一時期真正的災難是,1959 年至 1962 年的大饑荒,數百萬人死於饑餓。

 

大 躍進




 

Roderick MacFarquhar,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第三卷: The Great Leap Forward [大躍進], Oxford 1983.

大躍進運動中真正出現的四個不同的技術是:按比例縮小的現代化高爐,大型的傳統高爐,小型的傳統的 高爐和群眾運動中使用的土高爐。不幸的是,幾乎所有由記者和學者完成的報告,都沒有厘清這些技術。即使 是著名的曆史學家 Roderick MacFarquhar, 對這期間的政治進行了西方學者最優秀的研究,但對技術也有誤讀。我希望本網站的這一部分內容,可以讓研究當代中國的曆史和政治的 學者,對大躍進運動進行更細致入微的觀察。


我的年度記憶:1958,熱火朝天煉鋼鐵

水母網 2009-08-06 10:04:15 

    大煉鋼鐵

 

 

    

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全黨全民為生產1070萬噸鋼而奮鬥》的決議,從此掀起轟轟烈烈的全民大煉鋼鐵

 

運動。 北戴河會議正式決定並公開宣布1958年鋼產量為1070萬噸 ,比1957年翻一番,號召全黨全民為此奮鬥,開展空前規模的大煉鋼鐵運動。

 

    1957年11月,毛澤東曾提出要在15年左右時間在鋼鐵等主要工業品的產量方麵趕上和超過英國的口號。在“ 以鋼為綱,全麵躍進”的口號下,鋼鐵生產指標越提越高。為了達到目標,主要做法是:1、各部門、各地方都要把鋼鐵生產和建設放在首位,為“鋼元帥升帳”讓路;2、各級黨委第一書記掛帥,大搞群眾運動,大搞土法煉鋼;3、對原有企業的生產能力不斷追加投資;4、商業銀行全力支持工業大躍進。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鋼產量翻番任務,鋼產量為 1108萬噸,生鐵產量為1369萬噸。

    我的年度記憶>>

    1958,熱火朝天煉鋼鐵

    人物名片:宋培德,67歲,家住芝罘區鳳凰台街道珠璣社區。

 

宋培德(左一)和當年煉鋼鐵的夥伴

 

    1958年中央號召全民大煉鋼鐵, 一聲令下, “鋼元帥升帳”,全國掀起了大煉鋼鐵的熱潮。百姓們紛紛捐出自家的鐵鍋、銅盆、鐵犁、門鎖甚至是木櫃上的銅鐵把手,大江南北各地林立著各樣的煉鋼土高爐,流傳著各種煉鋼方法。近日,在芝罘區鳳凰台街道珠璣社區,記者與生長於斯的宋培德麵對麵,聊起“1958年大煉鋼鐵”,51年前那一幕一幕的情景,仿佛就在這位67歲老人的眼前。老人說:“一輩子也忘不了!”

    學校變成“煉鋼廠”

    時間退回到1958年,那時的宋培德才16歲,正在煙台三中讀初二。大約在暑假的時候,“大煉鋼鐵”運動全麵鋪開。煙台也不例外。

    宋培德說,在三中西大操場,就是現在青年路與南大街交叉路口南側的位置,學校辦了煉鋼爐。當時是土法煉鋼,耐火磚、普通磚、石頭,堆在一起就成土高爐了。宋培德說,一個土高爐要10個人一幫兒,輪流煉鋼。因為沒電,隻能在土高爐外麵拉風箱。風箱很大,長約2米、高60厘米、寬40厘米。巨大的風箱,需要8個學生一起拉,還要喊口號。

    “我當時的營生主要是拉風箱,黑白拉,不歇息。”宋培德說,因為煉鋼爐24小時不能停工,就需要學校的學生輪換幹,學生們不用上課,天天拉風箱,一直把鐵礦石燒化才行。

    每到深夜,許多人已經入睡,負責拉風箱的宋培德卻沒有停歇。宋培德說,晚上看著被高爐映紅的天,想起要“超英趕美”,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不好惹,他就不覺得累。

    盡管黑白幹活,但那時候的夥食頓頓吃地瓜和窩頭。宋培德說,每天的午飯都是自帶,當時飯量很大,一頓能吃十幾個大地瓜。

 

 

    煙台建了90座土高爐

    1958年大煉鋼鐵,最令宋培德難忘的是,煙台西郊建設的90座土法煉鋼的土高爐。

    當時,全國上下的主要做法是各部門、各地方都要把鋼鐵生產和建設放在首位,為“鋼元帥升帳”讓路;各級大搞群眾運動,大搞土高爐土法煉鋼。

    煙台90座土高爐的位置,就是現在的煙台發電廠北側公交站點附近。“當時是煙台規模最大的煉鋼爐,每天的人員有上萬人。”宋培德說,那是個“火紅”的年代,在三中加入煉鋼隊伍後不久,自己和眾多同學就被安排到西郊土高爐砸焦炭。

    “那裏人山人海,到處是熱氣騰騰、狂呼喧叫的場麵。”宋培德不會忘記,那時,每天站在珠璣大隊村南的山崗上,從東往西看,一片煙火,很是壯觀。“一天到晚,就沒有一分鍾停下來的時候。”

    砸完焦炭,宋培德又幹起了手磨耐火磚的活兒。“當時建土高爐,要求磨耐火磚要嚴絲合縫,不能透氣。”每天,宋培德和同伴們就要拿著磚塊,使勁對著磨,“手上的泡好了起,起了好。”

    那年,從8月份開始,一直幹到了冬天才停下來。

    如今,土高爐舊址早就蓋起了樓房。但對於那個年代的記憶,卻留在了人們的腦海深處。

    宋培德說,老煙台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會記得,西郊有個土法小高爐。直到現在,珠璣的老人要到發電廠附近,還仍然稱那裏為“小高爐”,以至於年輕人聽得直犯糊塗。

 

 

    能理解當年大煉鋼鐵

    許多年以後,宋培德他們得知,當年煉的鋼鐵是不合格的,還要回到大高爐裏重新煉。

    宋培德說,當時國家底子薄,全國上下都急於擺脫貧窮落後的局麵。“大煉鋼鐵”把全國人民的熱情都調動了起來。事過51年,再次提起大煉鋼鐵,大家都表示能理解,也總是教育子女和後人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令老人們倍感遺憾的是:1958年8月,村西泊兒栽種的幾百畝玉米,因為第一年使用化肥,加上雨水好,玉米棒子都長出來,就差鼓粒兒了,但為了響應大煉鋼鐵的號召,騰出地方建煉焦場,一夜之間,生產隊社員全部出動,將青青的玉米整棵砍倒。而直到10月份,煉焦場才開始建設。

    宋培德說,盡管現在老了,但有時路過“小高爐”時,總能想起熱火朝天的1958年。

記敘大饑荒的小說:《狗剩》
http://d3773.blogchina.com/948592.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