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在一個半世紀的戰爭和內戰之後,1949 年迎來了和平時期。前文所述的技術,仍然在許多地區作為傳統技術保留著,這些技術被認為對戰後重建是有用的。在 “大躍進時期”,它的特殊意義經常被誤解。
“土高爐”運動迷霧重重,比一般人所知道的故事要複雜得多。這樣一個運動最初的目的是作為打破經濟封鎖的明智嚐試,通過建立小規模的工廠來進行,小規模的工廠比起大型現代化工廠隻需要較小的基礎設施。後來它迅速變得過於雄心勃勃,結果以失敗告終。
大躍進運動呼籲全民走出去,在自家院中興建土高爐大煉鋼鐵,這是極不明智,但大煉鋼鐵運動隻持續了幾個 月,並沒有對鋼鐵生產帶來重大的影響。這一時期真正的災難是,1959 年至 1962 年的大饑荒,數百萬人死於饑餓。
Roderick MacFarquhar,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第三卷: The Great Leap Forward [大躍進], Oxford 1983. |
大躍進運動中真正出現的四個不同的技術是:按比例縮小的現代化高爐,大型的傳統高爐,小型的傳統的 高爐和群眾運動中使用的土高爐。不幸的是,幾乎所有由記者和學者完成的報告,都沒有厘清這些技術。即使 是著名的曆史學家 Roderick MacFarquhar, 對這期間的政治進行了西方學者最優秀的研究,但對技術也有誤讀。我希望本網站的這一部分內容,可以讓研究當代中國的曆史和政治的 學者,對大躍進運動進行更細致入微的觀察。
我的年度記憶:1958,熱火朝天煉鋼鐵
大煉鋼鐵
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全黨全民為生產1070萬噸鋼而奮鬥》的決議,從此掀起轟轟烈烈的全民大煉鋼鐵
運動。 北戴河會議正式決定並公開宣布1958年鋼產量為1070萬噸 ,比1957年翻一番,號召全黨全民為此奮鬥,開展空前規模的大煉鋼鐵運動。
1957年11月,毛澤東曾提出要在15年左右時間在鋼鐵等主要工業品的產量方麵趕上和超過英國的口號。在“ 以鋼為綱,全麵躍進”的口號下,鋼鐵生產指標越提越高。為了達到目標,主要做法是:1、各部門、各地方都要把鋼鐵生產和建設放在首位,為“鋼元帥升帳”讓路;2、各級黨委第一書記掛帥,大搞群眾運動,大搞土法煉鋼;3、對原有企業的生產能力不斷追加投資;4、商業銀行全力支持工業大躍進。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鋼產量翻番任務,鋼產量為 1108萬噸,生鐵產量為1369萬噸。
我的年度記憶>>
1958,熱火朝天煉鋼鐵
人物名片:宋培德,67歲,家住芝罘區鳳凰台街道珠璣社區。
1958年中央號召全民大煉鋼鐵, 一聲令下, “鋼元帥升帳”,全國掀起了大煉鋼鐵的熱潮。百姓們紛紛捐出自家的鐵鍋、銅盆、鐵犁、門鎖甚至是木櫃上的銅鐵把手,大江南北各地林立著各樣的煉鋼土高爐,流傳著各種煉鋼方法。近日,在芝罘區鳳凰台街道珠璣社區,記者與生長於斯的宋培德麵對麵,聊起“1958年大煉鋼鐵”,51年前那一幕一幕的情景,仿佛就在這位67歲老人的眼前。老人說:“一輩子也忘不了!”
學校變成“煉鋼廠”
時間退回到1958年,那時的宋培德才16歲,正在煙台三中讀初二。大約在暑假的時候,“大煉鋼鐵”運動全麵鋪開。煙台也不例外。
宋培德說,在三中西大操場,就是現在青年路與南大街交叉路口南側的位置,學校辦了煉鋼爐。當時是土法煉鋼,耐火磚、普通磚、石頭,堆在一起就成土高爐了。宋培德說,一個土高爐要10個人一幫兒,輪流煉鋼。因為沒電,隻能在土高爐外麵拉風箱。風箱很大,長約2米、高60厘米、寬40厘米。巨大的風箱,需要8個學生一起拉,還要喊口號。
“我當時的營生主要是拉風箱,黑白拉,不歇息。”宋培德說,因為煉鋼爐24小時不能停工,就需要學校的學生輪換幹,學生們不用上課,天天拉風箱,一直把鐵礦石燒化才行。
每到深夜,許多人已經入睡,負責拉風箱的宋培德卻沒有停歇。宋培德說,晚上看著被高爐映紅的天,想起要“超英趕美”,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不好惹,他就不覺得累。
盡管黑白幹活,但那時候的夥食頓頓吃地瓜和窩頭。宋培德說,每天的午飯都是自帶,當時飯量很大,一頓能吃十幾個大地瓜。
煙台建了90座土高爐
1958年大煉鋼鐵,最令宋培德難忘的是,煙台西郊建設的90座土法煉鋼的土高爐。
當時,全國上下的主要做法是各部門、各地方都要把鋼鐵生產和建設放在首位,為“鋼元帥升帳”讓路;各級大搞群眾運動,大搞土高爐土法煉鋼。
煙台90座土高爐的位置,就是現在的煙台發電廠北側公交站點附近。“當時是煙台規模最大的煉鋼爐,每天的人員有上萬人。”宋培德說,那是個“火紅”的年代,在三中加入煉鋼隊伍後不久,自己和眾多同學就被安排到西郊土高爐砸焦炭。
“那裏人山人海,到處是熱氣騰騰、狂呼喧叫的場麵。”宋培德不會忘記,那時,每天站在珠璣大隊村南的山崗上,從東往西看,一片煙火,很是壯觀。“一天到晚,就沒有一分鍾停下來的時候。”
砸完焦炭,宋培德又幹起了手磨耐火磚的活兒。“當時建土高爐,要求磨耐火磚要嚴絲合縫,不能透氣。”每天,宋培德和同伴們就要拿著磚塊,使勁對著磨,“手上的泡好了起,起了好。”
那年,從8月份開始,一直幹到了冬天才停下來。
如今,土高爐舊址早就蓋起了樓房。但對於那個年代的記憶,卻留在了人們的腦海深處。
宋培德說,老煙台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會記得,西郊有個土法小高爐。直到現在,珠璣的老人要到發電廠附近,還仍然稱那裏為“小高爐”,以至於年輕人聽得直犯糊塗。
能理解當年大煉鋼鐵
許多年以後,宋培德他們得知,當年煉的鋼鐵是不合格的,還要回到大高爐裏重新煉。
宋培德說,當時國家底子薄,全國上下都急於擺脫貧窮落後的局麵。“大煉鋼鐵”把全國人民的熱情都調動了起來。事過51年,再次提起大煉鋼鐵,大家都表示能理解,也總是教育子女和後人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令老人們倍感遺憾的是:1958年8月,村西泊兒栽種的幾百畝玉米,因為第一年使用化肥,加上雨水好,玉米棒子都長出來,就差鼓粒兒了,但為了響應大煉鋼鐵的號召,騰出地方建煉焦場,一夜之間,生產隊社員全部出動,將青青的玉米整棵砍倒。而直到10月份,煉焦場才開始建設。
宋培德說,盡管現在老了,但有時路過“小高爐”時,總能想起熱火朝天的1958年。
記敘大饑荒的小說:《狗剩》
http://d3773.blogchina.com/948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