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愛神愛人,有喜樂,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過的是精彩人生。
個人資料
加州花坊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雨 果:最偉大的基督徒作家之一

(2013-11-20 22:12:37) 下一個

雨 果:最偉大的基督徒作家之一

2013-11-21 學生團契 基督徒大學生團契

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在上小學前已識字,這完全是看書時自學的。上學後,他又很快學會寫字和拚寫。第一學期尚未結束,老師就讓他寫出了全本《新約聖經》,其中隻漏寫了一個字母,當時他隻有七歲。(摘自2002年2月18日《參考消息》)

  雨果深信靈魂不滅,曾寫文竭力維護他的信仰說:“一個人如要永死,那生命便毫無價值。我深深覺得有將來的生命,更有生氣。不信神的人,以為靈魂依附肉體的;但我覺得我的肉體越衰老,靈命越輝煌。50年來,我用散文、詩歌、曆史、哲學、戲劇、小說和諷刺等各種方式來表達我的思想,但我覺得我還沒有發表我千分之一的思想。一旦我進入墳墓,我隻能說,我已做完了世上的工作;但我不能說,我已結束了我的生命。墳墓不是此路不通的死巷,乃是一條引導前程的大道,正如黎明以前的黑暗。我的工作,正是方興未艾。人類渴慕永生,即是永世的證明。”

  雨果說:“我對神的存在,比我自己存在更覺真實。如神許可,給我充分的時間,我要寫一本關於禱告的書。就我個人生活而言,我至少每隔四小時必定禱告一次,我每天早晚必定禱告,那是我規定的功課。如我夜間步行,我必禱告。我為什麽禱告?第一是求神給我力量,第二是因為我雖有是非之心,但深知我的缺陷,我沒有力量抵擋罪惡。但是神在四周圍繞我,他在支持我,我們在他裏麵,我們的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萬物都是藉他而造的!”

  雨果還說“聖經中的《約伯記》是一本最偉大的作品。”《約伯記》在文學上的價值,已得到許多著名作家的推崇,有的作家認為它不但富於文學價值,並且對大自然的各種奇妙現象有極深刻的描述,甚至有些地方與今日的科學暗相吻合。

  雨果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悲慘世界》中,有這樣一段故事:主人翁瓦讓因偷麵包幾次被抓進牢獄,受盡侮辱,後來刑滿釋放,潦倒街頭。一位窮牧師將他扶到家中喂湯服侍,瓦讓醒來,竟趁人不備,偷走了主人家中惟一值錢的一件銀器。不一會,警察帶著瓦讓回來了,他在賣銀器時被發現,因為上麵刻有牧師的名字。誰知,牧師竟說:“我的弟兄,你怎麽不告訴先生們,那是我給你的禮物?”牧師的話是真誠的。警察忙陪不是,放了瓦讓。瓦讓在那天晚上到了樹林深處,挖了一個很深的坑,把那“禮物”埋了起來。從此他洗心革麵,成為新人。

  雨果80歲後精辟地表達他的信仰:“我發現自己已享受到永生。我像一片樹林,經過多次砍伐,而新長出來的枝條,不但比舊有的更有活力,而且高聳入雲。豔陽給我熱力,土地供應我豐富的漿汁,天堂給我亮光,讓我預知未來的世界。你說靈魂毫無價值,它完全受到身體的轄製;那為何我的體力日益衰退,靈命反倒更加光明,這又當作何解釋呢?我滿頭白發,顯示我進入冬天;然而心靈卻充滿溫暖,正值永恒的春天。就在此刻,我聞到紫金香、紫羅蘭和玫瑰的香味,這種感受和20歲時沒有兩樣。我越接近生命的尾聲,卻聽得更清楚,就是四周世界那永恒的交響樂,正向我提出邀請,它是那麽美妙且是如此單純。”

  雨果臨終前寫詩說:“主啊,我求你,一天也別讓我等了,請你快快召喚,快快把我召去吧!”他在日記中寫道:“人間的蕭條叫人淒涼,聽力在減弱,視力在昏暗,主啊,請迎接我的靈魂吧。”他並無遺憾地說:“雨果看來是要去見神了。”他的遺囑,開頭這樣說:“神、靈魂、責任這三個概念對一個人足夠了,對我來說也足夠了,宗教(指基督教)的本質就在其中。我抱著這個信念生活過,我也要抱著這個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義、良心,這就是神。神如同白晝。我留下4萬法郎給貧苦的人們。”他在遺囑中卻隻留給他母親1。2萬法郎。他在遺囑的最後說:“我的肉眼很快要閉上了,但我精神的明眸將一如既往地燦若朝霞。我請求每一個有信仰的靈魂為我祈禱。”無神論是何等的可憐,卑微和可笑啊!因為神乃是明明存在的。我對神的存在,比我自己的存在,更覺真實。

  信仰,是人們所必須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

  首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在1901年,但雨果死於1885年,雖無緣諾貝爾,但他的文學成就卻非常的高,甚至影響著全世界的文學發展。

  雨果兩部名著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麵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舍身。小說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上帝的愛,才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征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麵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雨果簡介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雨果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鬆,他的父親是拿破侖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他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時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時出版了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複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之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之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g e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侖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zh i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侖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侖一世的功績和拿破侖三世的恥辱對比。

  1870年法國不流血g e命推翻拿破侖三世後,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幾乎涉及文學所有領域,評論家認為,他的創作思想和現代思想最為接近,他死後法國舉國誌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牌的“先賢祠”。

  雨果最為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跡是:他於30歲時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並墜入愛河,以後不管他們在一起或分開,雨果每天都要給她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將近50年來從未間斷,寫了將近兩萬封信。貫穿雨果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製“惡”。

  雨果幾乎經曆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雨果的創作曆程超過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麵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等。短篇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

請點擊右上角 ···分享神的恩典與祝福

微信號:stuchrist

人人網:搜索“基督徒大學生團契”

團契:如果你想尋找團契,請留下你所在學校的信息以及聯係方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