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中國
www.csmonitor.com 異議作家廖亦武的新書,記載了基督教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在今天的中國,就連共產黨也想要吸納基督教的價值觀
。
去年七月,著名中國作家廖亦武被迫在自己的國家裏東躲西藏。由於被控作品中有“非法內容”,他麵臨坐牢和
刑訊折磨,不得不偷偷逃到鄰國越南。
本周,這位著名的異見人士首次訪問美國,他的新書的英文版也剛剛麵世。
書中從一個中國人的角度呈現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對基督教日益高漲的興趣。
作者自稱是一個“非信徒”,但他對
中國有七千萬至一億基督徒這一估測數字深感震撼。(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共產黨員的數量---七千五百萬。)他
在書中寫道,基督徒忠心信靠耶穌基督那“賜人生命”的福音,為了信仰不計代價的勇敢事跡,“振奮著我,激勵
我走出了抑鬱的深淵。”
中國星期天去聚會的基督徒人數,若將官方認可的教會和家庭教會加起來,超過了整個歐
洲參加聚會的信徒總量。作為中國最大的宗教群體(占總人口的5%),基督徒對社會的影響力遠超過其人數。基
督教的觀念,例如無條件的博愛精神,也已進入到共產黨的政策理念裏。
廖亦武的新書由哈勃考林斯Harper
Collins出版,標題為“紅色的上帝:基督教在共產中國存活與興起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書中的18個
訪談和雜文以寫實的風格記錄了基督徒在毛澤東時代的殘酷鎮壓中如何幸存下來並且迎來了如今的快速增長。
他在
書中給了一個提示: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坍塌和對西方式物質文明的盲目追求,使中國舉國陷入精神危機當中。然
而中國的本土宗教,儒學和道教,都不足以應對年輕一代所麵臨的巨大挑戰。
廖奕武寫道:“在今天的社會,人們
的頭腦糾結而混亂。”
他從基督徒身上看到建設一個新中國所需的品格:樂觀,誠實,願意付出,以及饒恕的精神
。他的朋友,同為異見人士的劉曉波,是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至今仍在監獄中服刑的劉曉波評價此
書是“讓真理之光照進黑暗裏。”
廖 亦武所有的作品都是關注那些活在中國社會邊緣,被社會遺忘的人群。正是這些人每日的生存處境“讓世界了解真
正的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會超越當下獨裁政府的 壽命而長久存在的精神。”他2001年的作品“行屍走肉”講述了他在四年非人的牢獄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人。那
次坐監是因他創作了一首關於1989年天安門事 件的史詩而導致的。
曾對宗教持懷疑態度的廖亦武,1998年遇見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基督徒。隨後他主動結交了
更多的基督徒,特別是在在中國 的西南省份雲南。孫醫生,一個放棄行醫,致力於傳教的基督徒,帶著他去接觸了一些偏遠地區的村民們。這些人
目不識丁,卻能夠“雄辯”地表達對上帝的愛。他 得知這些人能夠從毛澤東時代幸存下來,是因為他們在困難時期躲在山洞裏聚會。
然後廖奕亦武對中國城市裏新歸
信的基督徒人群持審慎的態度。
他 寫道:“很多新信徒都是教育程度高,收入水平高的專業人士和退休人士。他們接受基督教的動機和接受可口可樂
或大眾汽車沒什麽區別,覺得洋教和所有洋貨一 樣,質量會比國產的好。許多年輕的都市基督徒對耶穌頂禮膜拜,僅僅是因為他們覺得佩戴十字架的飾品和用外文
唱讚美詩顯得很時髦而已。”
和其他很多學者一樣,他也擔憂如果基督教僅僅是給中國人提供一種精神庇護,會導
致民眾對國家政權一味地消極順從。
無 須太擔憂。倫敦威斯敏斯特大學Gerda Wielander教授指出,中國政府正在從基督教中尋找治國之術和保持其執政地位的方法。在近期發表於“
中國期刊”的一篇文章中,她指出政府官員和許多 民眾都在大談西方的愛的概念和“愛心”,認為在一個信任稀缺的社會裏,愛應成為人際交往的動力。
共產黨呼籲
要“開發宗教教義中積極正麵的內容。”早在2009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對一群學生的演講中說:“沒有愛
就沒有了一切。我們希望學生們能夠懂得愛,珍惜愛,學習和掌握愛。你們要把愛轉化成具體的行動。”
實際上,
自2008年四川地震以來,中國社會出現了愛心的覺醒,很多誌願者前往震區參與救援。
Wielander教
授發現,中國政府官員將西方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歸功於基督教提供的精神資源。他們也想要借用基督教的價值
觀,然而動機是出於穩固政權,同時賦予基督教“中國特色。”
她寫道:“基督教和共產黨政權之間的相互適應呈
現出雙向交流的態勢。”
需要更多廖亦武這樣的作家,記錄中國正在經曆的這個曆史性的轉變,而這個國家可能會
主宰21世紀的世界。
對華援助協會 翻譯
原文鏈接如下:
http://www.csmonitor.com/Commentary/the-monitors-view/2011/0912/Love-in-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