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直到在維也納機場見到了來接我的朱師母,我的心才踏實了。還有五個小時就要舉行布道會了,而我,剛剛從美國飛到奧地利,飛了將近十個小時。朱師母說,很抱歉,朱牧師不能來接你,他和幾位兄弟姐妹一起正在教會裏忙活,籌備今天下午和晚上的布道會。不但要檢查音響,還要準備晚飯。
朱師母帶我乘火車換地鐵到了金姐妹的家,這是一座公寓。師母說,金姐妹聽說你要來了,就把自己的家讓出來了,她臨時搬到姐姐家裏去住了。我聽後忙說,這太麻煩她們了。師母說,這也是姐妹的一片愛心,她也想為教會省些錢,不必住旅館。再說了,住在自己家裏,怎麽都方便一些。
師母把我一送進金姐妹的家中,就檢查冰箱,然後跟我說,你先休息吧,洗個澡,我去買點東西,當早餐。我說,師母,大熱天的,不必了。冰箱裏的東西已經夠了。師母說,你就別管了,我去辦,一會兒就回來。
師母回來時帶來了一大包吃的。我睜大朦朧眼說,師母,吃下去這些我就快成一頭肥豬了。師母笑了,說,哪裏會哪。又說,我剛才沒注意到,其實,金姐妹已經給你買了一大堆香蕉和蘋果,都在茶幾上。不過沒關係,你這幾天慢慢吃吧。
師母要帶我吃午飯,中餐。我說我不餓,不吃了。師母說,那怎麽行,這麽長的旅行,馬上還要講道。我隻好答應。為了省時間,我們決定吃自助餐。還沒等到我思考如何麵對“貪吃”這一宗罪,朱師母的手機響了,她聽過後對我說,剛才朱牧師來電話了。聽說接到我了,就讓我帶你一起到教會,和他們一起吃飯。
好。
朱師母帶我上了汽車,她告訴我,坐七站地就到教會了。我有點困,查著查著,就不知道在哪裏出岔了,還沒數到七,師母就說到站了。教會就在馬路的對麵,它的隔壁就是個飯店。朱樂華牧師正站在教堂的門口等我,相逢,握手,一笑,感謝主。
朱牧師帶我走進了教堂,看得出來,教堂正在修建之中。走過了一個屋子,幾個人正在準備晚餐,朱牧師給我介紹說,這是教會執事會的主席,叫什麽什麽弟兄,我頭還在暈,連姓什麽都沒記住。光看那一大鍋的菜,還有案板上那一大堆菜,就驚訝了,天哪,這麽多吃的,他們一定是花了很長的時間來準備。恍惚中我好像說了一句你們辛苦了,他們說沒什麽啦,感謝主。
朱牧師說,教會舉行特別聚會時,這些兄弟姐妹都是這樣來準備的,他們很有愛心。
朱牧師帶我上了二樓,樓上的房間還在裝修之中。朱牧師說,為了省錢,這些裝修工作大都是我們兄弟姐妹自己做的。我看看地板,問,這也是你們自己鋪的?牧師說,當然。這時,一個中年男子走上來,牧師介紹說,這是蔡弟兄。這個姓我記住了,因為我姓範,我還跟他開玩笑,範蔡(菜)一家人。朱牧師說,地板都是他們鋪的。我驚歎,蔡弟兄,你手真巧。蔡兄的回答很中國式,哪裏,哪裏。
過了一會兒才知道,蔡兄是台灣人,並且是台灣的本省人。他說,他父母在大學裏教音樂,他從小就學鋼琴,但學到十來歲就堅決不學了,並且立誌永遠不學,這倒不是因為技術上的原因,而是由於他看到了學鋼琴的孩子們及其家長的競爭,妒忌和傾軋。
後來他學的是什麽,我沒記住,但他依舊手巧。並且,在教會裏,他重新彈起了鋼琴,這次沒有了競爭,隻有讚美主,把最好的獻給上帝。在維也納華人教會期間,我幾次看到了蔡弟兄彈鋼琴,在他的臉上,流露出來的是喜悅和寧靜。
我沒想到蔡兄會從恨琴聲到愛用琴聲讚美神,我更沒有想到在維也納居然遇到了“貓眼看人”的“貓友”並且和我還有些關係。這位“貓友”的名字叫譚竣友,他說他認識我。不可思議的是,譚竣友在國內學的專業是法律,到了維也納,他居然改行學了指揮,不久前在學校還指揮了一場,今天又是教會詩班的指揮,我後來看到他指揮,神情很投入。他就是譚竣友。
吃晚飯時,我問竣友,你為什麽轉行?他說,喜歡。後來,朱樂華牧師給了我一本他們教會出版的《年刊 2011》,當晚我翻了一下,上麵,刊登了譚竣友寫的“我的見證”。文章開頭就說:“首次接觸到福音與信徒的傳講是在國內的一個大型綜合性論壇,當時的初衷是為了解除和了解民主自由的思想,看過很多自由主義者與當局的主旋律持守者之間的論戰。每次論戰幾乎都是自由主義者以精彩的回應讓主旋律千瘡百孔,有理有據,讀起來大快人心。接著就有人在上邊傳講基督的福音信息,當然了這種地方傳福音會引起一堆的謾罵與攻擊,然而情況卻相反,每次那些攻擊者講的都有理有據,可傳道者的回應卻顯得力量不足。可是很奇怪,盡管如此,我內心卻依然覺得基督教是個好東西,雖然當時並未看到能讓我信服的反駁。”
看到這裏,我笑了,譚竣友曾告訴我,說那個“傳道者”就是我。譚竣友在文章中記錄了促使他成為基督徒的決定性事件,那是他來到了維也納並且接觸了教會之後,有一次,他去瑞士旅行。他說:
當火車開進瑞士境內,外邊下著雨,耳邊又響起了細微的聲音,隻是這個聲音的音色與上一次那一聲“好”不一樣,有些像小孩子。“你終於來了!我太高興了,下雪!” 過一會竟然真的完全變成下雪了。我心裏問:“你是誰?聲音怎麽跟小孩子似的?”“我是為你服務的一名天使。”“為什麽你會說‘你終於來了’難道你隻能在這裏?不能到維也納來?”“這個問題是天父的秘密,我不能告訴你。主也在我旁邊,他看著你呢。我們一同來陪伴並帶領你這次旅行。”
譚竣友寫道,他在這次旅行中經曆了很多的神跡奇事
在少女峰上,我經曆了一次最大的最感動我的神跡,令我完全順服下來,我再也無法抗拒了,心中連念三遍阿門,然後我說:“主啊,我有罪,求你潔淨我!我要信靠你,完全的信靠你,永不回頭我回去就和牧師提出受洗的請求!”“太好了!”這是除了這個小孩子的聲音外,還有一個男人的聲音,和上次的那個“好”一樣的聲音:“很好,我給你安排最好的洗禮。”
回到維也納後,譚竣友跟朱樂華牧師提出了受洗的要求,他按照牧師的要求,先上了基礎信仰班的十課,7月31日,他在多瑙河中受洗。
2.
我在維也納的第一場布道會,詩班唱歌的時候,指揮就是譚竣友。那天前前後後,看著這座教堂和來到教堂內的兄弟姐妹和朋友們,我幾次跟朱樂華牧師和師母說,你們這麽一個小小的教會,居然建了這樣一座教堂,真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朱牧師說,是啊,這真是神的恩典,神的恩典。
維也納華人基督教會是從一個家庭的查經班開始的。那是1969年4月的事,著名的計誌文牧師訪問維也納,他建議陳龍淑莊姐妹成立一個基督徒團契,陳姐妹禱告後答應了,第一次聚會就在陳姐妹的家中舉行,一共有7人參加,取名為“維也納中文聚會”。20年後,1989年年初,正式成立了“維也納華人基督教會”,在這期間,有十多年的時間內,他們的團契一直得到了香港北角宣道會在經濟上的慷慨幫助。從1991年開始,吳天凱傳道一家來到維也納服侍,教會從此穩固成長,六年後,宋新源傳道又來幫助。97年,教會以47萬先令購買了由法院拍賣的二區教堂房產。三年後,吳誌坦牧師又來牧養這個教會,教會的成員漸漸增長到180人(2005年年底),從2002年開始,由於場地太小的原因,教會聚會的地方,從二區遷到了第十五區,租用教堂。
一晃,又一個20年過去了。2009年3月,教會的會友大會通過議案,決定購買22區的房產作為教堂。
這處房產的售價是85萬歐元,加上稅金以及手續費,一共需要92萬歐元,而教會為買教堂積蓄的資金一共才28萬,他們需要籌集64萬歐元。
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能籌集到這麽多錢嗎?
有的堅信,有的懷疑。但許多兄弟姐妹都在禱告。2009年5月4日,朱樂華牧師寫出了一封禱告信,呼籲幫助。
他們還返回美國去募捐,他們到教會講,見到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他們都不斷講,講維也納教會的需要,講上帝之國。結果,從美國捐獻來的金錢就將近25萬美金.,連續四個月,美國舊金山的“康郡福音教會”為他們收集美國方麵的奉獻。
到7月底,認獻與奉獻的金錢總數為92萬歐元。
但到2010年10月,教會收到的奉獻一共才89萬9千歐元,距離目標還差兩萬多元。就在這時,奇跡出現了,幫助買教堂的律師,原定的收費金額是兩萬四千歐元,突然,他給了一個特別的優惠,隻收四千歐元。一切正好。
還有一件美事,教會決定買教堂時,附近還沒有地鐵,就在教會決定買之後,地鐵U2 線延長到教堂的新址附近,2010年10月2 日,正式通車。
在朱樂華牧師為購買教堂所寫的一封信中,他引用了戴德生的一句名言:“照神的旨意,作神的事情,不怕神不供應。” 朱牧師概括說,在購教堂的這件事情上:“我們正在經曆神!”
2011. 7.29
問好花姐
姐姐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