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57)
2008 (93)
2009 (141)
2010 (135)
2011 (179)
2012 (132)
2013 (226)
2014 (606)
2015 (260)
2016 (131)
2017 (72)
2020 (101)
2021 (159)
2022 (157)
2025 (1)
自4年前拆除南門老樓引發爭議後,北京大學欲再拆三棟老建築。目前,北大南門建築群中的16-18號樓改建工程已啟動,這三座樓均建於1952年,已有近60年曆史。(南方都市報4月12日)
如4年前北大拆遷南門建築群的27號樓,遭到校友們質疑一樣,這次三棟老建築的拆除,也引起北大校友的關注。可以預計的是,這三棟老建築的命運,不會因校友的關注而有所不同,還會重複27號樓的命運,事實上,北大已經拆掉了多座老樓,包括蔣家胡同、趙家胡同、書鋪胡同內的一批清代四合院和清代四合院、康熙重臣佟國維的別業佟府3號。隻有一次沒有拆成功,就是2006年,為建設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北大準備拆除司徒雷登規劃的全齋,並占用朗潤園、鏡春園舊址,但該方案上報北京市政府後被要求暫停。
自4年前拆除南門老樓引發爭議後,北京大學欲再拆三棟老建築。目前,北大南門建築群中的16-18號樓改建工程已啟動,這三座樓均建於1952年,已有近60年曆史。(南方都市報4月12日) 如4年前北大拆遷南門建築群的27號樓,遭到校友們質疑一樣,這次三棟老建築的拆除,也引起北大校友的關注。可以預計的是,這三棟老建築的命運,不會因校友的關注而有所不同,還會重複27號樓的命運,事實上,北大已經拆掉了多座老樓,包括蔣家胡同、趙家胡同、書鋪胡同內的一批清代四合院和清代四合院、康熙重臣佟國維的別業佟府3號。隻有一次沒有拆成功,就是2006年,為建設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北大準備拆除司徒雷登規劃的全齋,並占用朗潤園、鏡春園舊址,但該方案上報北京市政府後被要求暫停。 如此看來,要保住這三棟樓,必須依靠行政的幹預了。這符合當下大學管理的邏輯,與此同時,也反映出校友們的弱勢——大學怎麽辦,學校根本不在乎校友的感受。最近我參加哈佛中國論壇,在會議間隙,去參觀了哈佛本科生宿舍,走進宿舍,樓道古老、陳舊——這裏“最年輕”的宿舍已有至少八九十年曆史,大一學生宿舍之一的Massachusetts Hall更是建於1720年,是哈佛現存曆史最悠久建築。帶領我參觀的留學生告訴我,他三年級宿舍的隔壁,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曾住過,宿舍門對麵的牆上,掛著羅斯福總統的畫像,每個宿舍的曆史同學們都可上網查閱,知道自己的宿舍裏曾經住過誰,比如比爾.蓋茨。另一位在讀哈佛讀研究生的同學告訴我,她本科在一所女子學院,自己住的宿舍牆壁上,刻滿了曾經住過的同學的姓名。
如此看來,要保住這三棟樓,必須依靠行政的幹預了。這符合當下大學管理的邏輯,與此同時,也反映出校友們的弱勢——大學怎麽辦,學校根本不在乎校友的感受。最近我參加哈佛中國論壇,在會議間隙,去參觀了哈佛本科生宿舍,走進宿舍,樓道古老、陳舊——這裏“最年輕”的宿舍已有至少八九十年曆史,大一學生宿舍之一的Massachusetts Hall更是建於1720年,是哈佛現存曆史最悠久建築。帶領我參觀的留學生告訴我,他三年級宿舍的隔壁,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曾住過,宿舍門對麵的牆上,掛著羅斯福總統的畫像,每個宿舍的曆史同學們都可上網查閱,知道自己的宿舍裏曾經住過誰,比如比爾.蓋茨。另一位在讀哈佛讀研究生的同學告訴我,她本科在一所女子學院,自己住的宿舍牆壁上,刻滿了曾經住過的同學的姓名。
哈佛同學沒有說這是學校倡導的“宿舍文化”——這個概念在國內大學屢屢提及——但毫無疑問,宿舍成為了哈佛凝聚校友的一個重要紐帶,在這裏能找到很多大學生活的記憶,哈佛要求所有本科一年級學生都必須住校,二年級以上學生可以選擇不住學校,但絕大多數學生還是住在學校提供的宿舍裏。哈佛本科生也會覺得古老的宿舍,有一些缺點,包括有老鼠、沒有電梯、通道比較狹窄,有的地方的門很低,但卻對這裏充滿感情。尤其重要的是,按照相關法律規定,老宿舍隻能在不改變外部結構的前提下進行整修,但哈佛校方卻給學生們創造了一個十分舒適、實用的生活環境,宿舍樓下就有寬敞的食堂,還有若幹活動室、會議室,可方便地用來組織各種活動。我在燈壁輝煌的Massachusetts Hall看到學生坐在大廳中就餐,感覺哈佛學生真是幸福。就連帶我參觀的學生也說,我們自己都覺得用這麽好的地方給本科生做食堂吃飯,太“奢侈”了。
而就是以讓學生生活得更舒適的整修,據說在哈佛,也很難輕易進行,改造寢室的計劃,要花幾十年時間才能審批通過。在我看來,這才是哈佛的古老建築能得以保持至今,令人神往的重要原因。在哈佛,校務領導機構有兩個,一個是大學董事會,一個是校務監督委員會,校務監督委員會由30名成員組成。這些成員大多由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的校友中選舉產生,任期為6年。校務監督委員會舉行定期會議,對大學的工作進行調查研究,就有關大學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實踐提出建議,支持學校的重大活動。這種治理機製,保證了大學的辦學決策,不是由行政說了算,而必須民主決策,而民主決策中,校友的意見至關重要。
校友是大學辦學的重要資源,在哈佛大學,校友捐贈率達到48%,這是與學校重視教育質量、重視所有校友的辦學傳統所分不開的,由此也形成了學校辦學的良性循環、增強了校友對母校的認同與歸屬感。而在我國大學,學校在各種場合都稱重視校友,然而,校友卻被排除在學校管理、決策、監督之外,而且,學校根本就沒有長遠維護校友網絡的理念,隻有當每個校友出名之後,才“記起”這位校友。將所有校友曾經擁有的校園生活記憶草率地拆除,校園的麵貌在日日更新,而大學的精神則加速迷失。學校也許想拆出一個“新大學”,但拆除的卻是學校的底蘊,拆得的卻是一個沒有曆史、沒有傳統,也沒有文化的現代建築堆積物。
哈佛同學沒有說這是學校倡導的“宿舍文化”——這個概念在國內大學屢屢提及——但毫無疑問,宿舍成為了哈佛凝聚校友的一個重要紐帶,在這裏能找到很多大學生活的記憶,哈佛要求所有本科一年級學生都必須住校,二年級以上學生可以選擇不住學校,但絕大多數學生還是住在學校提供的宿舍裏。哈佛本科生也會覺得古老的宿舍,有一些缺點,包括有老鼠、沒有電梯、通道比較狹窄,有的地方的門很低,但卻對這裏充滿感情。尤其重要的是,按照相關法律規定,老宿舍隻能在不改變外部結構的前提下進行整修,但哈佛校方卻給學生們創造了一個十分舒適、實用的生活環境,宿舍樓下就有寬敞的食堂,還有若幹活動室、會議室,可方便地用來組織各種活動。我在燈壁輝煌的Massachusetts Hall看到學生坐在大廳中就餐,感覺哈佛學生真是幸福。就連帶我參觀的學生也說,我們自己都覺得用這麽好的地方給本科生做食堂吃飯,太“奢侈”了。 而就是以讓學生生活得更舒適的整修,據說在哈佛,也很難輕易進行,改造寢室的計劃,要花幾十年時間才能審批通過。在我看來,這才是哈佛的古老建築能得以保持至今,令人神往的重要原因。在哈佛,校務領導機構有兩個,一個是大學董事會,一個是校務監督委員會,校務監督委員會由30名成員組成。這些成員大多由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的校友中選舉產生,任期為6年。校務監督委員會舉行定期會議,對大學的工作進行調查研究,就有關大學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實踐提出建議,支持學校的重大活動。這種治理機製,保證了大學的辦學決策,不是由行政說了算,而必須民主決策,而民主決策中,校友的意見
有人說,現在的北大已沒有老北大的精神,留著老建築,可能還是對自己的偽裝,拆掉所有老建築,也就徹底讓大家斷了對北大的幻想。哀莫大於心死。大學如發展到這一地步,失去的就不僅是校友。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17zv6.html) - 古老的哈佛與鈥溔騾澋謀貝骭bqxiong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