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25)
2009 (208)
2010 (205)
2011 (219)
2012 (218)
2013 (191)
2014 (158)
2015 (164)
2016 (199)
2017 (249)
2018 (255)
2019 (255)
2020 (210)
2021 (211)
2022 (161)
2023 (185)
2024 (184)
2025 (1)
“蓧麵栲栳栳”這幾個念起來很繞口的字經常被晉北地區的人稱為“栲栳栳”,一般的人不但不認識這幾個字如果沒有山西文化,估計也不知道“栲栳栳”是什麽意思。
“蓧麵栲栳栳”是晉西北地區民間的主要家常麵食。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山西民歌中有“……交城的大山裏,沒有那好菜飯,隻有蓧麵栲栳栳,還有那山藥蛋”。
“蓧麵栲栳栳”是一種山西山區普通的雜糧便飯,據有人考證“蓧麵栲栳栳”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曆史:隋文帝楊堅次子楊廣為太子,唐國公李淵力諫不納,被貶為並州(太原)留守。途經靈空山時,不料身懷六甲的李夫人要臨盆分娩,隻好借宿靈空山古刹盤穀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淵滯留該寺,常與老方丈談論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對李淵說,我夜觀天象,近日天下大亂,群雄惡戰,將軍應養精蓄銳,將來必成大業。今日我讓香積房給你做頓稀罕飯,吃了之後定會精神煥發,體強力壯。於是老方丈將蓧麵“蜂窩 ”筒筒端了出來,李淵蘸上辣椒吃後,頓覺神清氣爽,便問是什麽飯。老方丈說是用蓧麥麵做的,形似“蜂窩”,所以當地老百姓稱其為“蓧麵窩窩”。後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當主持。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中,路過靜樂縣,看到當地盛產蓧麥,便把製作“蓧麵窩窩”的技術傳給靜樂人。從此蓧麵窩窩成為靜樂人的待客飯。後靜樂人看見這種窩窩象存放東西的直筒“栳栳”,便將窩窩改稱為“栲栳栳”。
於是這種民間麵食傳遍了山西、陝西、內蒙、河北、山東等地 ,成為當地人民的家常飯。
蓧麵的原糧叫“蓧麥”,也稱“燕麥”、“玉麥”。已有2500多年的種植曆史,是山西省晉東南地區沁源縣首屈一指的粗糧品種。“蓧麵”可製作的花色品種很多,“栲栳栳”是其代表。該製法關鍵有三:一和麵,二搭卷,三火候。和麵必須沸滾開水,一般是由身強力壯的小夥子負責,加以燒開的水,用擀麵棍攪拌成麵團,必須趁熱將其揉精。稍晾揉成光滑麵團;趁熱搓條,揪塊,放在光淨的石板上,用手掌推出形如人舌又薄又勻的長片兒,接著用手指往起一挑搭即成圓筒形,一個挨一個整齊地排立在蒸籠上,象蜂窩一樣,蒸10分鍾即熟。
也有傳說:招待貴客的“栲栳栳”是要在主人家裏的處女的胳膊或者是腿上搓出來的,以顯珍貴和鄭重。不過,根據晉北的民俗,這種說法應該不成立。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是在大腿上搓出來的“栲栳栳”我也吃不下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