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對一切

When you laugh the world laugh with you, When you cry,cry alone.
正文

音樂與繪畫

(2008-02-14 15:12:54) 下一個

音樂與繪畫

 

       法國文學家果戈裏說:“世界上三個美麗的女皇,怎樣作比較呢?感情的、迷人的雕刻使人陶醉;繪畫引起靜謐的歡樂和幻想;音樂引起靈魂的激情和騷動。”

音樂和繪畫分屬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音樂是時間藝術,訴諸於聽覺,而繪畫是空間藝術,訴諸於視覺。一個以音響堆砌,一個以顏料塗抹。一個以運動形式表現萬象,把意境填充於時間;一個把生動的情狀凝於一瞬,把形象展開在空間;音樂以“描情”擅長,表達人的心靈,繪畫以“狀物”取勝,表現事(人)物的造型。然而它們有著一致之處,這就是表現藝術家心靈深處微妙複雜的情緒變化和對客觀事物的感受。

音樂與繪畫在整體結構和外部形態上有一定的對應性,由於受心理學通感及聯覺的作用,音樂與繪畫常常互相滲透,互相影響。音樂的曲式結構,可以和繪畫的構圖相對應。旋律與節奏原本是音樂的基本概念,廣泛應用於繪畫及空間造型藝術中,如形容建築物布局節奏富於韻律,人物線條流暢等。

色彩原是繪畫的基本屬性,也常移植到音樂領域中,如“彈鋼琴的音色變化”、“和聲色彩”、“調性色彩”、“配器的調色板”等等。像音樂借用繪畫名詞“色彩”一樣,繪畫也借用音樂的名詞“調子”來形容色彩的性質。主要的色調稱為“基調”。各種不同的色彩給人不同的感受,紅、橙、黃是暖色調,相當於音樂中的大調式,給人溫暖、熱烈的感覺;而綠、青、藍是冷色調,相當於音樂中的小調式,給人寒冷、寧靜的感覺。

可能是繪畫太過“寂靜”了吧,所以畫家們都喜歡讓色彩“動”起來,像音樂那樣“響”起來、“奏”起來。美國音樂學家馬利翁說:“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因此畫家常愛說:“響亮的色彩”、“像和弦一樣和諧的顏色”、“生動活潑的色彩合奏”。法國浪漫畫派大師德拉克羅瓦在日記中寫道:“色彩就是眼睛的音樂,它們像音符一樣組合著……無法達到的感覺。”法國波德萊爾幹脆認為:“在色彩中有和聲、旋律和對位。”

音樂與繪畫在發揚各自特點的同時也想方設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繪畫是給人看的,卻可以使人聽到音樂流動的音響;音樂是給人聽的,也可令人看到形象的畫麵。而且,在繪畫和音樂中所見所聞的具象性通過“通感”欣賞感受中更為豐富深刻。可以這樣說:耐“看”的音樂是深得到藝術真諦的音樂,動“聽”的繪畫是具有長久生命力的繪畫。

古今中外在藝術發展曆史上,音樂與繪畫密不可分,形成畫中有樂、樂中有畫的動人情境。

 

畫中有樂

 

中國人西北先後從北朝、隋、唐開掘出來的“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響堂山”等石窟,其中很多圖像是奏樂的樂伎圖像。他們或搖首或頓足,都栩栩如生。如果細心考證,也許都能解說出他們當時所奏出的音樂,是平和,還是興奮,是悲愁,還是愉悅。一千多年前創作這些藝術珍品的無名畫家與雕刻家,他們實際上是中國第一批以畫來表現音樂的大師。他們的作品除了使人明確知道當時如何奏樂之外,也確實使人感到“畫中有樂”。

唐朝大詩人,畫家王維的創作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聞名於世。王維既擅詩畫,也諳音樂,王維的名句: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何止“詩中有畫”,簡直是“畫中有樂”,畫與音樂相得益彰,王維這首詩可謂盡得音樂的旨趣了。王維在中國畫史上是“文人畫”的始創者,並被喻為“南宗之祖”。他的畫著重“奧理冥造”,隻求意到,不務描摹寫實。古人評王維寫物,多不問四時季節。如畫花,則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等同畫在一景之間。沈括說他家藏有《袁安臥雪圖》,既有雪景,又有芭蕉,因此沈括評王維說:“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迴得天意。”王維此種講氣韻,講寫意的畫風,成為“南宗”文人畫的首開風尚。概而言之,這種畫風的形成,和他擅長音樂顯然是有關係的。中國古代以音樂入畫的還有不少畫家,如南唐顧閎中畫《韓熙載夜宴賓客圖》;周文矩繪《合樂圖》等,都有不少樂器演奏的場麵。

    在西洋繪畫史中,最有音樂氣息的畫家,首推15世紀威尼斯畫家的喬爾喬涅(1477~1510)與稍後的法國畫家華托(1684~1721)二人,喬爾喬涅的最大特點是詩人兼畫家,他是在架上繪畫的先行者,又是個抒情詩人,他的風格具有造型柔和,色彩自然的特點,畫評家認為他具有這種畫風,乃得之於他在繪畫中的音樂性。法國的華托雖然比喬爾喬涅晚二百年,但他的畫風公認是威尼斯畫派的延續,他最大的功績是突破了古典主義的束縛,創造了法國洛可可華麗的畫風。而他具有這種風格的原因,乃是由於他對音樂狂熱的愛好所致。可見,一個畫家的音樂修養,會直接影響其本人的畫風;西洋這兩位畫家和我國唐代王維的情形不謀而合。

攝影術發明至今才不過百餘年的曆史,我們熟悉的作曲家都沒有拍過照片。我們今天得以認識曆代音樂大師的尊容,多虧了古典派畫家安格爾和浪漫派畫家德拉克洛阿等人,他們愛好音樂,又是同時代音樂家的知音。由於朝夕共處,經他們的妙手畫下的莫紮特、貝多芬、肖邦、李斯特的肖像是那樣的傳神,栩栩如生,讓樂迷們愛不釋手。

早在17世紀後半葉,音樂創作中就有過肖像畫式的標題作品。聽著庫普蘭的《莫尼卡姐姐》、《勝利的繆斯》等大鍵琴曲,就會使我們想起他的同時代畫家華托的作品,都是那樣色彩豔麗,纖巧嬌飾。到了19世紀中葉,不少浪漫派鋼琴作曲家熱衷於在畫中獲取創作靈感,將同名畫作“翻譯”成樂曲。李斯特在1838年間寫的鋼琴曲集《旅遊歲月》中有一首《婚禮》,那是根據拉斐爾的名畫而作的同名樂曲。這幅畫描繪的是一對曆經磨難的戀人終成眷屬,在教堂前成婚的場麵。李斯特以溫柔的旋律表現了畫麵上這對新人含情脈脈的神態,用洪亮的琶音奏響了祝福的鍾聲。

 

樂中有畫

 

在藝術的殿堂裏,繪畫具有一種神奇的魅力。當你翻閱案頭上印刷精美的外國美術佳作時,一定會和《自由之神領導著的人民》那樣為自由而振臂呐喊,或像具有濃鬱的古典風格的《勝利女神》那樣為美好的前程而展翅飛翔,或到那清澈晶瑩的《泉邊》得到精神的升華。優秀的繪畫作品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從畫麵的色彩、線條、構圖中感受到音樂的韻律和節奏,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

俄國著名作曲家莫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是作曲家1837年看了亡友畫家加爾特曼的繪畫遺作展覽會後,為悼念亡友而作的鋼琴組曲,全曲共分10段,每段以一幅圖畫為創作的依據,並各有標題。引子《漫步》的主題在各段的間奏中反複出現,不僅起著連接的作用,並用以描述作曲家漫步觀賞畫展的心景。這是一首用音樂來表現繪畫的名作。

法國印象派大師德彪西是一位善於運用音樂調色板的音樂繪畫高手。我們可以從德彪西的《版畫集》音樂裏欣賞到法國美麗的景色。中國作曲家汪立三的鋼琴組曲《東山魁夷畫意》則是一首用鋼琴描繪大自然的交響畫卷。

20世紀現代主義畫家康定斯基說:“色彩是琴上的黑白鍵,眼睛是打鍵的錘。心靈是一架具有許多琴弦的鋼琴。藝術家用手通過這一或那一琴鍵,把心靈帶進顫動裏去。”這話說得多麽貼切,多麽富於詩意!

  (選自蔡鬆琦、蔡幸子著《鋼琴寶典》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晚秋楓葉紅 回複 悄悄話
欣賞!
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