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ESSOR3

美國,財經界人士,某西方跨國媒體支付稿酬的客座財經評論員。
個人資料
正文

張五常談次貸危機,分析的好精彩!原來他連美國買房的基本知識都沒有!

(2008-10-17 06:57:24) 下一個
以下來自張五常談美國次貸危機的起因文章,可以看出,這位名聲赫赫的經濟學家原來是滿腦袋漿糊啊。領教了!
PROFESSOR3注:第一抵押的貸方用70萬美元的借據抵押向另一貸方借入50萬,會使房屋的資產借貸比的計算基數上升為70萬+50萬=120萬?這麽常識性的問題都會搞錯,使俺對張先生的名氣大表懷疑:他真的在美國混過嗎?
以下轉帖自新浪網:
浮沙指數:金融浮沙要向下麵看 (2008-10-17 07:40:11)
標簽:張五常 金融風暴 財經 分類:五常談經濟

此前在這裏發表了四篇關於地球金融災難的文章:九月二十三《地球風暴與神州困境》;十月三《經濟學者的反對信》;十月十《互不相幹二三事》;十月十四《金融災難的核心問題──與貝加商榷》。我不是個貪生怕死的人,但這一趟,天可憐見,下筆時有點閃閃縮縮。發生著的事,細節如何我不知道,大概如何隻能從媒體的報道猜測。這些報道有出入,不容易加起來,打天才波容易見笑天下。



讀者多,好些重洋遠隔。他們傳來不少關於這次「大事」的報道或分析。我讀來這裏清楚一點,那裏模糊一下。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我還是對自己的看法或分析比較滿意,雖然專家們對實情無疑比我知得多。說比較滿意,因為提出了兩個理論架構:把費沙的利息理論修改一下的架構(見九月二十三)與雙層合約的理論架構(見十月十四)。粗枝大葉,但有理論架構看事情是比較有係統的。我可能錯嗎?邏輯不會錯,但如果事實在重點上錯了,邏輯怎樣對也沒用。



事實的對或錯,重點在哪裏呢?重點在借貸與抵押資產的比率。這就是本文要說的金融浮沙的下麵了。以簡單例子說說吧。



一間市值一百萬的房子,按出去借七十萬,借貸與資產的比率是零點七。房價下跌至八十萬,安全;房價跌至六十萬,借者斷供,貸者收回房子,虧十萬,可以繼續追討。常有,小兒科也。房子一百萬,按七十,跟著再補按或加按(second mortgage)十萬,共借八十,借貸╱資產比率是零點八。房價下降有類同的問題,也常有,亦小兒科也。



房價一百萬,按七十,持著借據的人把借據再按出去給第三者,借十萬,總貸款是八十,借貸╱資產比率是零點八,也安全。但如果拿著七十萬借據的人把借據按出去給第三者,借五十,市價百萬的房子的總借額是一百二十,借貸╱資產比率是一點二,高於一,不安全。如果欠錢的繼續付利息,可以持久地相安無事,但一旦風吹草動,貸款者要收回,房子所值不夠分,一層追一層就麻煩了。一般而言,以同一房子向幾處借貸(即second and third mortgage),其借貸╱資產比率是不會高於一的。這是因為貸款的人會先查清楚這房子究竟有多少個債主。問題是一手轉一手的借法,不是補按,而是按上按,土地注冊上房子隻有一個債主,看似安全,但上述的借貸比率可以升得很高,大家供息相安無事,房價下跌隻一方斷供可以是災難。



我不肯定次貸(sub-prime)風暴是這樣引發的,但讀到的似乎這樣說。按上按,一路按上去,次貸擴散開來的借貸╱資產比率究竟有多高呢?聽到的當然遠高於一,有說幾倍,有說高達八十倍。皆道聽途說,報道姑妄言之,我姑妄聽之,讀者姑妄歎息吧。



債券的發行能引起的發上發更麻煩,因為債券的抵押通常不用實物資產。美國政府發行的債券當然最可靠,雖然其它國家的政府債券因為破產而爛帳出現過。美國的城市發行的債券差很遠,因為那裏的城市一般用上有限公司的法律成立,宣布破產容易。



商業機構發行的債券當然有風險。原則上,這些機構發行的債券有機構的收入或資產作保障,但一旦生意不濟,周轉不靈,破產時買了債券的排隊不知排到第幾位。以政府債券作為資產發行企業債券常有,但買了企業債券的也可以發上發,跟房子的按上按一樣,把借貸╱資產的比率提升至高於一。讀報道,通過那些所謂衍生工具,衍生出來的債券或類似的借貸紙張方式有多種,而又可以買保險的。這樣一來,企業資產的真實所值,與衍生出來的借貸款項,可以把我提出的借貸╱資產比率提升至遠高於一了。這是最簡單的看法,實情複雜無數倍:借貸與保險的合約連串,縱橫交錯,簡直無法形容,目前看是整層金融合約組織塌了下來。



嚴格來說,從經濟整體看,如果上述的借貸整體與抵押的資產總值高於一,這個經濟的金融市場算是有浮沙。遠高於一,等於下麵滿是浮沙,在浮沙上走一失足沉得快。不是說一個經濟的借貸╱資產比率低於一,其金融體製絕對安全,也不是說高於一早晚闖禍,但這是安全度的簡單看法,可靠性高。是的,借貸╱資產比率是金融市場的浮沙指數。



正確地估計這比率難於登天,而這比率之下怎樣分配也有決定性:同樣的高比率,集中於一家借錢機構與分多家借錢機構,事發起來的效果不一樣。以這比率看浮沙,一個要點是我們不要把沒有按出去的資產算進去——沒有借錢的房子的價值不要算進這比率去。沒有可靠的資料能讓我大概地估計目前美國的借貸╱資產比率為何,但讀到一項報道,說七年來美國的總借貸款額上升了三倍多。這些報道一般有問號,但如果是對的話,資產總值何來上升三倍多呢?沒有抵押借錢的資產不能算進去,上述的借貸╱資產比率一定上升了很多,雖然邏輯說不一定高於一,但下賭注是賭遠高於一的。何況美國的資產市值還在下降,這比率會再上升。



如果遠高於一,市民對借貸市場的信心下降,貸款到期要收回,借貸的市場總額早晚要大幅下調。借貸收縮曆來頭痛,何況來日方長也。我不認為讀到的報道一般可靠,希望我是被誤導了。



美國之外的地區怎樣看呢?要看各地本身的借貸╱資產比率。如果不高於一,那麽政府隻處理了銀行,避了擠提,就八八九九可以過關。這次由次貸引發起來的金融風暴,跟三十年代不同之處是沒有昔日那麽大的傳染性。有兩點,其一是當年不同的國家都直接或間接地以金或銀作貨幣本位,一個大國金融事發,通縮於是傳染到整個地球去。其二是中國帶動起來的產出發展,今天是地球性的,對外貿易的國際市場美國再沒有當年那麽舉足輕重了。



無論怎樣說,論到地球經濟,美國還是遙遙領前,還是最重要的。中國應該獨善其身嗎?不應該,但要在「先」善其身的前提下才考慮協助。我認為互相得益的協助是存在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7)
評論
PROFESSOR3 回複 悄悄話 回複lezzy的評論:
俺的論點是:因為每次“轉貸”都有風險折價,所以不會有連鎖反應產生,所以不可能是次貸危機的原因。在房屋因斷供而“法拍”(Foreclosure)後,貸出50萬的那位可以很輕鬆地拿回50萬,一分不少。
回複Longwu的評論:
文學城前些天有篇“算一下美國金融危機有多嚴重”(作者“危言”)的文章,講得深入淺出,雖然沒有實際數據,但來龍去脈講得很清楚,可以參考。比張五常強多了,而且已被國內網站廣泛轉載。
PROFESSOR3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蝦大米的評論:
當然可以轉帖國內。還可以把俺的回帖中內容加上。把張五常的偽學者麵目揭出來。現在是網路時代,他在自己博客中誤人子弟,以為可以靠刪帖了事,哪有那麽容易。不如老老實實承認自己搞錯了,大家還承認你有其他成就。靠刪帖掩飾錯誤,隻能讓人懷疑你所有文章都是在誤導無知網民,而且道德低下。
蝦大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longwo的評論:

講次貸危機文章挺多,這篇感覺非經濟學專業參照著看看挺好:

斯蒂格利茨:如何防範下一個華爾街危機http://humanities.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a450
蝦大米 回複 悄悄話 您好,把您文章讓朋友轉到國內網站了,希望您同意,國內不讓上文學城,源文鏈接就沒發,清您體諒

文章在這裏:http://humanities.cn/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358&post_id=685#forumpost685
lezzy 回複 悄悄話 張五常這個例子明顯錯誤。第二貸款人的50萬怎麽能與第一貸款人的70萬簡單疊加?

這70萬與50萬的區別在於,70萬給了房主買了房子,能否收回取決於房子的價格。 但是,50萬並沒有投入到同一個房子上,假設存在銀行,則即使房價跌倒零,那50萬還在。所以是否可以如此算:

(70+50)/(100+50)=0.8>(70/100)=0.7

不管怎麽算,張五常是錯的。說明人到了一定的年紀,而且進入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信口胡言也難免鬧笑話。
longwo 回複 悄悄話 其實,,who cares 張教授的人品道德這裏? 陽關獨木,各有所好.不過到今天為止,我確實還沒搞清楚次貸咋就這麽厲害? 能否推薦一兩片討論的比較深入的文章,好讓我也高高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麽.謝謝!
PROFESSOR3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不一般的評論:
嗬嗬,因為是搞宏觀經濟的,所以就對微觀經濟學一無所知?那倒無妨,老老實實承認就行了嗎。可見不僅功底太差,而且為人更糟。
不一般 回複 悄悄話 俺也是發現張無常刪了所有不利於他的帖子後認識了他的為人。 至於他的專業水平, 從他的文章裏就看出來了。
PROFESSOR3 回複 悄悄話 回複Dongbeilang的評論:
估計您到美國不到5年,所以會認為美國是一個利益一致的國家,有統一的外交政策。您在美國住10年以上才會改變想法,發現美國原來是一個“利益集合體”,國內贏得選舉的利益集團“贏者通吃”,這8年是石油財團占了上風,撈了大筆不義之財。美國外交政策隻是內政的“小老婆”,隻占很小分量,完全服從國內財團利益。
PROFESSOR3 回複 悄悄話 回複ply的評論:
說到底,俺最佩服的還是小不實,與陳水扁一樣的亂世梟雄。但陳水扁吃相難看,最後難逃牢獄之災。而小不實則聰明得多,為石油工業黑了至少2000億美元不義之財,卻看著華爾街為他製造的財政赤字頂缸,現在正躲在牆角偷著樂哪。
PROFESSOR3 回複 悄悄話 回複xjhajy的評論:
感謝您質疑俺。不必擔心,俺不會像張教授那樣刪掉所有質疑的帖子而隻留下吹捧的。俺對您的答複是:金融對資產的放大作用是毫無疑問的。但俺的argument不是一般理論問題,是他此文中的個案,即他把Mortgage Transfer即轉貸說成是次貸危機的源頭,並且提出70+50=120萬作為資產負債率的計算基礎,這是天大的笑話。因為每一次轉貸都有很大的風險折價,不會造成連鎖反應的,而且根本不是次貸危機的源頭。歡迎您就此提出具體質疑。不歡迎您用回避辯題的“愛因斯坦”對“牛頓力學”這種抽象但卻毫無根據的否定方法。謝謝回帖!很歡迎張教授本人和他的擁躉來此質疑。俺要教會張教授如何正確對待質疑的聲音,因為那不是學術問題,而是人品問題。寧可辯論失敗,也決不刪掉並非罵人而隻是質疑的回帖,那才像個貨真價實的學者。就這次張教授的刪帖事件來看,他不會對待質疑,倒像是個氣量狹小的獨裁式“政客”。因為俺在初次瀏覽他的帖子時就發現了很多質疑,其中很多具專業水平而且有根有據,也沒有任何罵人詞句。但第二次瀏覽時卻發現這類帖子全部被刪,他隻回答和留下那些無知吹捧的回帖。俺都替他感到丟臉!
xjhajy 回複 悄悄話 張的觀點對與錯是另一回事,有很多他的觀點我個人也認為隻是他的一種銷售自己的策略,但本文中卻看出你對房貸的金融知識或者說金融方麵的知識我個人認為是不夠的,這就好比你在這兒用“牛頓力學”來指責愛因斯坦的錯誤,你讓張教授怎麽去與你理論?

金融對資產的放大效應你可能沒有注意到,或不知道 ,也可能不懂,張教授那文章其實是在用很通俗的方法在說複雜的金融現象,沒什麽不對,不知你是否認同。

PROFESSOR3 回複 悄悄話 各位可以嚐試到新浪網首頁:www.sina.com.cn 試試,點擊張五常那篇文章,然後發表一篇質疑他的上帖,他不會答複你的,隻會很快將你的質疑帖子刪掉。
PROFESSOR3 回複 悄悄話 回複wxyz10573的評論:
What's there?
PROFESSOR3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不一般的評論:
俺過去對他了解不多,倒也沒什麽惡感。不過這次知道了,是個有名無實而且氣量狹小的偽學者吧了。
PROFESSOR3 回複 悄悄話 回複wenxueOp的評論:
嘿嘿,這次俺算是領教了。
PROFESSOR3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米湯的評論:
當然錯了。因為張五常的所謂“貸上貸”根本不是次貸危機的原因,他是犯了個低級錯誤,把“貸上貸”即Mortgage Transfer與“次級抵押貸款借款”(Subordinate Mortgage Lending)搞混了,而“次貸”即Subprime則又是另外一個概念。全美房價目前隻下跌20%,次貸危機就搞得這麽大,根本不是所謂“貸上貸”的問題。張五常的70萬+50萬=120萬的算法完全錯誤,把120萬加入到資產率中去就更加錯誤。一般借款人在房屋淨值變成負數時會斷供。當第一借款人斷供3個月,房子就開始進入法拍程序,除非在法拍過程中房價急跌20萬,第二貸款人才會受損,因為他隻貸了50萬而已。即使原價100萬的房子法拍拿到50萬,隻是第一貸款人賠了20萬,第二貸款人完全不賠,所以不會有任何“連鎖反應”產生。何況現在美國平均房價根本沒有下跌50%。這麽簡單的邏輯,應當是經濟專業大一新生的水平吧。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無頭款的抵押貸款即“次貸Subprime”的“證券化”,然後這些證券化產品又被“CDS信用違約掉期”加以保險即杠杆化,那才是把小小斷供放大成核爆炸的加速器。俺是最早接觸抵押貸款“證券化”即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的專業人士之一,早在2002年就曾有BSC熊士坦的批發商到俺公司推銷抵押貸款“證券化”的產品,他們並且明言“此產品尚未獲得SEC批準,所以隻能向高信用客戶(SEC有明確定義的Accredited Client)銷售”,也就是私募。問題是SEC也從未禁止出售此類產品。早期的此類產品買主其實是賺錢的,持有到現在也不賠錢,隻是收益率下降而已。因為早期的抵押貸款質量較高,並且沒有“次貸”問題。張教授的問題是他不敢正麵回答比較專業網友的大量質疑,而是刪掉所有具專業水平進行質疑的帖子,隻留下所有無知網民的吹捧帖子。這就不是學術問題,而變成了他的人品問題了。俺從此不齒這位大名鼎鼎的“教授”,盡管過去對此人印象還不錯。新浪的財經編輯水平也實在太低,把他此貼糊裏糊塗地就放到財經首頁,很丟臉哪。新浪財經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米湯 回複 悄悄話 "持著借據的人把借據再按出去給第三者":這就是CDC.以借據的現金流借錢。當然這不是房主,而是持有貸款(after it is packaged into security)的投資銀行。張專家沒有錯。
wenxueOp 回複 悄悄話 以前看這個 張專家 就不順眼,覺得他是嘩眾取寵的套路。
不一般 回複 悄悄話 其實張漏怯的地方多了去了. 有些經濟掮客就是這樣, 專門替有錢人說話, 分點兒不義之財. 學術水平實在是不一般的低.
wxyz10573 回複 悄悄話 Professor,
Do you ever visit www.caogen.com befor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