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常談次貸危機,分析的好精彩!原來他連美國買房的基本知識都沒有!
文章來源: PROFESSOR32008-10-17 06:57:24
以下來自張五常談美國次貸危機的起因文章,可以看出,這位名聲赫赫的經濟學家原來是滿腦袋漿糊啊。領教了!
PROFESSOR3注:第一抵押的貸方用70萬美元的借據抵押向另一貸方借入50萬,會使房屋的資產借貸比的計算基數上升為70萬+50萬=120萬?這麽常識性的問題都會搞錯,使俺對張先生的名氣大表懷疑:他真的在美國混過嗎?
以下轉帖自新浪網:
浮沙指數:金融浮沙要向下麵看 (2008-10-17 07:40:11)
標簽:張五常 金融風暴 財經 分類:五常談經濟

此前在這裏發表了四篇關於地球金融災難的文章:九月二十三《地球風暴與神州困境》;十月三《經濟學者的反對信》;十月十《互不相幹二三事》;十月十四《金融災難的核心問題──與貝加商榷》。我不是個貪生怕死的人,但這一趟,天可憐見,下筆時有點閃閃縮縮。發生著的事,細節如何我不知道,大概如何隻能從媒體的報道猜測。這些報道有出入,不容易加起來,打天才波容易見笑天下。



讀者多,好些重洋遠隔。他們傳來不少關於這次「大事」的報道或分析。我讀來這裏清楚一點,那裏模糊一下。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我還是對自己的看法或分析比較滿意,雖然專家們對實情無疑比我知得多。說比較滿意,因為提出了兩個理論架構:把費沙的利息理論修改一下的架構(見九月二十三)與雙層合約的理論架構(見十月十四)。粗枝大葉,但有理論架構看事情是比較有係統的。我可能錯嗎?邏輯不會錯,但如果事實在重點上錯了,邏輯怎樣對也沒用。



事實的對或錯,重點在哪裏呢?重點在借貸與抵押資產的比率。這就是本文要說的金融浮沙的下麵了。以簡單例子說說吧。



一間市值一百萬的房子,按出去借七十萬,借貸與資產的比率是零點七。房價下跌至八十萬,安全;房價跌至六十萬,借者斷供,貸者收回房子,虧十萬,可以繼續追討。常有,小兒科也。房子一百萬,按七十,跟著再補按或加按(second mortgage)十萬,共借八十,借貸╱資產比率是零點八。房價下降有類同的問題,也常有,亦小兒科也。



房價一百萬,按七十,持著借據的人把借據再按出去給第三者,借十萬,總貸款是八十,借貸╱資產比率是零點八,也安全。但如果拿著七十萬借據的人把借據按出去給第三者,借五十,市價百萬的房子的總借額是一百二十,借貸╱資產比率是一點二,高於一,不安全。如果欠錢的繼續付利息,可以持久地相安無事,但一旦風吹草動,貸款者要收回,房子所值不夠分,一層追一層就麻煩了。一般而言,以同一房子向幾處借貸(即second and third mortgage),其借貸╱資產比率是不會高於一的。這是因為貸款的人會先查清楚這房子究竟有多少個債主。問題是一手轉一手的借法,不是補按,而是按上按,土地注冊上房子隻有一個債主,看似安全,但上述的借貸比率可以升得很高,大家供息相安無事,房價下跌隻一方斷供可以是災難。



我不肯定次貸(sub-prime)風暴是這樣引發的,但讀到的似乎這樣說。按上按,一路按上去,次貸擴散開來的借貸╱資產比率究竟有多高呢?聽到的當然遠高於一,有說幾倍,有說高達八十倍。皆道聽途說,報道姑妄言之,我姑妄聽之,讀者姑妄歎息吧。



債券的發行能引起的發上發更麻煩,因為債券的抵押通常不用實物資產。美國政府發行的債券當然最可靠,雖然其它國家的政府債券因為破產而爛帳出現過。美國的城市發行的債券差很遠,因為那裏的城市一般用上有限公司的法律成立,宣布破產容易。



商業機構發行的債券當然有風險。原則上,這些機構發行的債券有機構的收入或資產作保障,但一旦生意不濟,周轉不靈,破產時買了債券的排隊不知排到第幾位。以政府債券作為資產發行企業債券常有,但買了企業債券的也可以發上發,跟房子的按上按一樣,把借貸╱資產的比率提升至高於一。讀報道,通過那些所謂衍生工具,衍生出來的債券或類似的借貸紙張方式有多種,而又可以買保險的。這樣一來,企業資產的真實所值,與衍生出來的借貸款項,可以把我提出的借貸╱資產比率提升至遠高於一了。這是最簡單的看法,實情複雜無數倍:借貸與保險的合約連串,縱橫交錯,簡直無法形容,目前看是整層金融合約組織塌了下來。



嚴格來說,從經濟整體看,如果上述的借貸整體與抵押的資產總值高於一,這個經濟的金融市場算是有浮沙。遠高於一,等於下麵滿是浮沙,在浮沙上走一失足沉得快。不是說一個經濟的借貸╱資產比率低於一,其金融體製絕對安全,也不是說高於一早晚闖禍,但這是安全度的簡單看法,可靠性高。是的,借貸╱資產比率是金融市場的浮沙指數。



正確地估計這比率難於登天,而這比率之下怎樣分配也有決定性:同樣的高比率,集中於一家借錢機構與分多家借錢機構,事發起來的效果不一樣。以這比率看浮沙,一個要點是我們不要把沒有按出去的資產算進去——沒有借錢的房子的價值不要算進這比率去。沒有可靠的資料能讓我大概地估計目前美國的借貸╱資產比率為何,但讀到一項報道,說七年來美國的總借貸款額上升了三倍多。這些報道一般有問號,但如果是對的話,資產總值何來上升三倍多呢?沒有抵押借錢的資產不能算進去,上述的借貸╱資產比率一定上升了很多,雖然邏輯說不一定高於一,但下賭注是賭遠高於一的。何況美國的資產市值還在下降,這比率會再上升。



如果遠高於一,市民對借貸市場的信心下降,貸款到期要收回,借貸的市場總額早晚要大幅下調。借貸收縮曆來頭痛,何況來日方長也。我不認為讀到的報道一般可靠,希望我是被誤導了。



美國之外的地區怎樣看呢?要看各地本身的借貸╱資產比率。如果不高於一,那麽政府隻處理了銀行,避了擠提,就八八九九可以過關。這次由次貸引發起來的金融風暴,跟三十年代不同之處是沒有昔日那麽大的傳染性。有兩點,其一是當年不同的國家都直接或間接地以金或銀作貨幣本位,一個大國金融事發,通縮於是傳染到整個地球去。其二是中國帶動起來的產出發展,今天是地球性的,對外貿易的國際市場美國再沒有當年那麽舉足輕重了。



無論怎樣說,論到地球經濟,美國還是遙遙領前,還是最重要的。中國應該獨善其身嗎?不應該,但要在「先」善其身的前提下才考慮協助。我認為互相得益的協助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