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舊遊: 老城,古堡,和十六世紀的三位女王 (3)
九.愛丁堡,不想用美麗這樣的辭藻來形容,隻想說似曾相識。
高處的建築是愛丁堡古堡(Edinburgh Castle),古來便是軍事重地,居高臨下。其中皇室,是蘇格蘭女王瑪麗(Mary Stuart)生下皇子詹姆斯一世(James Stuart)的地方。從導遊那裏,我第一次聽說這位女王的悲劇故事。進門處:
從愛丁堡古堡山上遠眺舊城:
這張我照的,居然有一刻稍縱即逝的陽光,草坪後希臘式建築是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博物館上麵是愛丁堡古堡的影子(這也是一張丟失了底版的,見諒):
蘇格蘭皇宮,Holyrood Palace。秋雨季節,顯得格外陰冷。
(網上照片)
西北塔,是蘇格蘭女王瑪麗曾經的寢宮。房間看上去很不舒適,冰冷的石牆,小小的窗洞。懷孕的女王當時有個意大利伴臣David Riccio,很受她寵。她的丈夫,夥同一群蘇格蘭貴族,非常血腥地在她麵前把David Riccio殺了。導遊是個典型的蘇格蘭紅發女,白瓷般的頰上幾點雀斑,說到此處,她的碧眼裏閃著寒光。那裏還展出各種女王的遺物,放在locker裏的頭發,刺繡品等等。
(網上照片)
十.蘇格蘭山野。繼續北上,這裏緯度高,十月裏天已經很短,五點就黑天。白日也不明朗,湖上雲霧迷離。
LOCH LEVEN,瑪麗曾經在這個湖裏的島上度過囚禁的一年,寒冷潮濕的古堡裏,她流產了一雙胞胎,女扮男裝逃跑未遂。後來監禁她的伯爵兒子幫她逃了出來,卻又入英國人的監牢。長空疾風,感歎命運的不可知。白雲蒼狗,瞬間即逝;山湖迷蒙,千年神秘。
我們在接近蘇格蘭高地的一個村裏過了一夜,居然已經想不起來它的名字和所在,那裏的蘇格蘭人,語言文化與英格蘭以至於愛丁堡人區別很大。說它是個村子,因為隻有一家旅店(inn),一兩家飯館或酒店(tavern)。到了那裏已經天黑,旅店老板娘帶著手電領我們去飯館。在英格蘭鎮上酒店,英人禮貌而冷漠。而那裏的常客非常熱情,立刻與我們聊上了天。他們的英語有很重的口音,但他們很耐心。也能看得出,那裏的人洶酒成風。他們都是中年的樣子,說年輕人外流,與我們談著外麵的世界。天晚了我們要走,外麵已經起了彌天大霧。幾個喝的東倒西歪的漢子把我們送回旅店。
那裏真是窮山惡水,蘇格蘭的國家食物(national dish)叫haggis,把燕麥塞進羊胃裏烤熟。羊胃硬的根本啃不動,吃的是裏麵的燕麥。牧羊業是那裏主要收入。
早上起來爬山,遇到山間瀑布:
接近蘇格蘭高地的山上沒有樹木,長滿heather,想象初夏漫山遍野開滿紫色粉色的花,會是什麽樣的盛景。我們到了另一大湖,湖麵上罩著濃霧,隻得歎口氣轉向回程。
蘇格蘭低地的河流,沿河長滿樹木,秋天色彩斑斕,是遠足,騎山地車,劃船的好地方。換了一朝又一代,山河卻依舊,“別時容易見時難”,“逝者如斯夫”!在離開蘇格蘭山野之前,我把石子投向水中,默默地說:我會再來!
---------------------
此行後讀了些英國曆史。其中讀的最多的,是蘇格蘭女王瑪麗,和她的兩位表姑,英國的姐妹女王血腥瑪麗和伊麗莎白一世,整理在這裏。冗長,給感興趣的朋友看吧。
十五世紀前後歐洲的新教運動,造成新教和羅馬天主教之間的相互迫害,促得大批移民美國。到了新世界的人們再也不願一派掌權而對另一方殘酷殺戳,這是美國憲法中政治和宗教分別而治的根本。文裏提到的亨利八世,在英國推廣新教是個關鍵角色。理由呢,很荒謬,他老先生要娶新妻而天主教不許他娶。他之後的三位女王就在這麽一個宗教動亂裏治理她們的王國。
十六世紀英倫三女王:Mary Tudor, Elizabeth Tudor, and Mary Stuart
血腥瑪麗,(Mary Tudor,Queen Mary I of England),她的流世傳名來自於大規模處死基督新教的執教人員。她是亨利八世和第一任王後凱瑟琳第五個,也是存活下來的唯一孩子,生於1516年2月。她母親是西班牙公主,信奉天主教。她小時,亨利八世說她是“永遠不哭”的女孩,兩歲起,她父王多次安排她的婚姻,不是法國就是羅馬王子,都未成功。
君心多變,亨利八世在廣幸美人之餘,要正式廢黜她母親,以不能生育王室繼承人為理由。羅馬教廷卻不許他再婚,亨利八世宣布與教廷破裂,自封為英國教堂主教,推廣新教改革。瑪麗被剝奪公主權力,送到同父異母的妹妹伊麗莎白(而後的伊麗莎白一世)做女仆。伊麗莎白的母親,是第二位王後,致力於新教的實行,卻在王後寶座上沒坐多久,以通奸罪上了斷頭台。
瑪麗作為天主教徒養大,此時不允許祈禱,不允許見她母親,也不允許參加她母親的葬禮。伊麗莎白的母親被砍頭後,姐妹倆同為不合法子女,兩周內父王再婚,新後生了王子,後來的愛德華六世。王後因為生產而死,一後之命換了一子,父王起了憐香之心。瑪麗作為弟弟的教福?詡棠傅腦嶗襠蝦芫∏椋?┑酶竿跆厥停?加枳≡諢始儀薰??
亨利八世最後一任王後也叫凱瑟琳,她促使瑪麗和伊麗莎白恢複公主身份,作為愛德華之後皇冠繼承人。1547年亨利八世崩,愛德華六世繼位,繼續英國新教改革,對瑪麗在宗教上苛刻限製。
1553年,十五歲的愛德華六世駕崩。一番混亂後,瑪麗和支持她的貴族駛進倫敦繼位,身旁是她的妹妹伊麗莎白(Elizabeth Tudor,後來的Queen Elizabeth I of England)。
瑪麗登基後第一個行動,是釋放被關押的天主教貴族。第二呢,三十七歲的瑪麗,得趕緊找老公,延續香火。她拒絕了信奉新教的英國貴族,而選擇了小十一歲的西班牙表弟菲力普。對於這場涉外婚姻,:))英國貴族們很不滿意,迫使她簽訂協約,英國將不為她的婚姻而卷入西班牙事物,菲力普為名義上的國王。
次年開始,她燒死了上百的新教執教貴族,有顯著地位的是Canterbury,London, Worcester大主教(見顧劍兩腳書櫥遊倫敦 第五章 牛津劍橋格林尼)同時,一個女人的悲劇開始了:她愛上了菲力普。可是年輕的西班牙王子,對老而醜的女王不感興趣。她兩次宣稱懷孕,為了避免瑪麗產死皇位之爭,菲力普把當時涉及到顛覆罪在坐牢的伊麗莎白放了出來,因為英國皇位的另一繼承人是當時在法蘭西的蘇格蘭女王瑪麗。菲力普終生反對法蘭西,情願信新教的伊麗莎白繼位,也不能讓皇冠落在受法國影響深厚的瑪麗頭上。瑪麗的懷孕卻有雷聲沒雨點。菲力普隻呆了一年便回去,繼承了西班牙王位,兩年後回來說服瑪麗,違背結婚協議,使得英國卷入了西班牙與法蘭西的戰爭,英國慘敗,瑪麗食言,在野上下怨聲載道。待四十二歲的瑪麗淬死,飽受欺壓的英國新教貴族平民,歡欣鼓舞地擁戴他們的新女王,二十五歲的伊麗莎白一世。 顧劍兩腳書櫥遊倫敦 第一章 (上) )。
花信年華,紅發粉麵的伊麗莎白,纖修而威重,神采飛揚,智力超人,精於言詞,擅長交際,勤詢問卻有主見,精通法,意,西,希臘和拉丁語。她總是有自己的忠實追隨者,即便仆人,無論皇宮還是牢獄,跟隨她一生。
遠隔海峽遙望的,是十六歲,當時在法蘭西的瑪麗,Mary Stuart,蘇格蘭女王。因為天主教不承認離婚,為第二妻所生的伊麗莎白,是不合法子女,英國皇位屬於她。
(網上照片)
比伊麗莎白小九歲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是英國皇家舞台上最有爭議,最富有悲劇性的角色。Mary Stuart,是蘇格蘭James五世的女兒。1542年的十二月,當她出生的消息傳到父親那裏,JAMES五世近期痛失兩個皇子,正為與英國作戰慘敗而奄奄一息。他聽到女兒降生後說,“天滅我族!終滅我族!”他做夢也想不到,正是因為這個女兒,Stuart家族將成為統治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皇族。三十歲的JAMES五世撒手而去,六天的瑪麗繼承皇位,九個月時加冕為蘇格蘭女王。
她母親也叫瑪麗,法國人,Mary of Guise,信奉天主教。蘇格蘭女王瑪麗五歲的時候,與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和四個都叫瑪麗卻來自四個不同貴族家庭的女孩(或許也她們家的人質),一起送到法蘭西宮廷去撫養。
而在法國宮廷,蘇格蘭瑪麗出落得一表人才。她高挑身材,金紅頭發,鵝蛋臉,寬額,櫻唇,兩道酷似她父親的彎眉下,是一雙灰綠色的杏眼,公認歐州最美麗的公主。在優良的教育下,她除了蘇格蘭語,精通法,意,西,希臘和拉丁語,還通樂器,詩詞,馬術,鷹獵,和女工。然而法國宮廷錯綜複雜,法王情婦戴安娜特別喜歡瑪麗,而來自意大利商人家庭的王後凱瑟琳一直嫉妒著美麗高雅的戴安娜,據說試圖對瑪麗下毒未遂。當時歐洲王室的生活極盡奢華,債務累累,所以與商人結親而緩解金錢危機。王後凱瑟琳,Catherine de Medici,便來自富裕的Medici家庭。
瑪麗的舅舅,法國紅衣主教,為了擴張家庭的勢力,一直要求法王,讓瑪麗與自幼常病的法蘭西王子成婚。十六歲的她,在巴黎聖母院與法國王子結婚,婚禮奢華,但是有九人中毒,四人死亡,傳說是放毒的結果。那年十一月,血腥瑪麗過世,伊麗莎白繼位。以蘇格蘭瑪麗的舅舅為首的天主教徒甚至羅馬教廷,聲稱她是真正的英國女王。為此伊麗莎白一直不肯原諒。
一年後法王駕甭,王後凱瑟琳將戴安娜逐出宮廷。瑪麗的丈夫即位,為弗朗西斯二世,她成為法國皇後。因為弗朗西斯多病,瑪麗的紅衣主教舅舅甚至建議她與其他男人懷孕,生個王位繼承人,她感覺到被用為Guise家的政治籌碼。
一年後,她從八歲後便沒有見麵的母親在蘇格蘭去世。幾個月內,法王因為耳道感染駕崩。少年守寡,她用艾婉欲絕的詩,訴說純真愛情的一去不複返。十七歲的她在詩詞上的造詣,為後人稱讚。即位的是法王的弟弟查爾斯,她失去皇後位置退居。她的舅舅又提議她嫁給新王,王太後凱瑟琳卻安排奧地利公主作為查爾斯之後。那年,所謂她的代表,在法國宮廷的操縱之下,簽定了愛丁堡協議,法國從蘇格蘭撤軍,承認伊麗莎白統治英國的權力。瑪麗本人卻一直不肯簽字,最終為此她付出了生命。
十九歲的瑪麗,在皇太後凱瑟琳的壓力下,於法國宮廷中無所作為,隻得回到了她的出生地,她的領地蘇格蘭。禦船離開了法國海岸,她流著淚低語,“再見,法蘭西,我將再不會見你。。。”旅途上他們遇到沉船,遇到大霧,都是不詳的預兆。1561年8月,她踏上蘇格蘭的土地,從此卷入貴族們為信奉新教和羅馬天主教而爭權奪利,箭拔弓張的複雜局勢。
當時的蘇格蘭,在英格蘭的操縱下,已經有了由她同父異母的兄弟Earl of Moray(James Stuart)為首的新教勢力。她雖是羅馬天主教的虔誠教徒,但沒有象血腥瑪麗那樣對新教進行扼殺(或許她不能夠),而起用了新教貴族。這使得羅馬天主教的一方很失望。而新教的一方,從來沒有信任過她。
(網上照片)
年輕的女王,在生疏的領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宮廷。她宴客,唱歌,舞會,繡花,還喜歡運動,精通馬術,射箭和打獵,玩Croquet和高爾夫球。但她除了建立自己的宮廷,還有責任生產皇室繼承人。女王在眾貴族的虎視眈眈之下。在婚姻上受到各方麵的壓力,最沉重的是來自她的表姑,伊麗莎白一世(她本人也飽受婚姻方麵的壓力,卻沒有惺惺相惜),要她嫁給一個英國新教貴族,無非是對她的控製。她拒絕了。
二十二歲,她愛上了親堂弟,Lord Darnley(Henry Stuart)。次年夏天,她自做主張結了婚。伊麗莎白聞訊震怒,因為LORD DARNLEY在英國宮廷長大(吏屬於英國宮廷),而且血緣上與英國皇室很近(瑪麗祖母就是Lord Darnley的外祖母,是伊麗莎白的親姑姑),這是對伊麗莎白皇位的挑戰。這場羅馬天主教的婚禮,又惹惱了新教貴族,在Earl of Moray(瑪麗異母兄弟)的領導下,他們向女王宣戰。瑪麗卻轉戰左右,糾集起足夠的支持者,把他們打敗了。
她懷孕了,婚姻卻同時出現問題。十九歲的Lord Darnley身材修長,英俊傲慢,卻金玉其外敗絮其內,洶酒嫖妓。根據婚姻,他是名義上的國王亨利,但是他不滿足,要求更多的國王特權,不得逞,便與她的敵人密謀。
1566年三月的一個傍晚,在Holyrood Palace的西北塔,很多年後我作為一個參觀者而去過的地方,當年的蘇格蘭女王,懷著六個月的身孕,正進晚餐,她的丈夫率領一群貴族,粗魯地把她的秘書,意大利人David Rizzio,帶到隔壁房間裏,刺了五十幾刀,從樓梯上扔下去。當Lord Darnley帶來的貴族,進一步軟禁了瑪麗,Lord Darnley才意識到,這些人不是在幫他獲得國王的權利,而是在達到他們黜後的目的。後來是他幫助瑪麗逃出監禁,但也“豬八戒照鏡子”,成為兩邊啐棄的人。
三個月後,瑪麗生了皇子詹姆斯(James),按當時習俗,送到另一皇宮養大。Lord Darnley因為患病(梅毒)另住。一件至今不明的事情發生了,1567年的二月,那天瑪麗去看望了他,但回到寢宮參加某仆人的婚禮。半夜Lord Darnley的房子爆炸,他和仆人被掐死的屍體卻在花園裏,顯然爆炸沒殺死他們,又補殺的。究竟誰殺了國王一直是迷。瑪麗的聲譽大受傷害。一個強有勢力的貴族,James Hepnurn, 4th Earl of Bothwell,被懷疑指控對此謀殺負責。但是法庭卻因為原告缺席宣告無罪。原告是被殺國王Lord Darnley的父親,他後來說,因為James Hepnurn有許多將士在等候,怎麽敢去。
James Hepnurn此後持強向瑪麗求婚,被拒絕了,理由很充足,他家裏還有個妻子。
1567年四月二十一日,瑪麗去看望了不到一歲的幼子,這是她和兒子最後一次見麵。回來的路上,James Hepnurn伯爵帶隊八百人,綁架了她。並帶到他的城堡強奸了她。伯爵的前婚姻很快宣布無效,五月十五,伯爵和女王按新教的儀式舉行了婚禮。後人關於這場婚姻,有說她自願;有說她被迫;也有說她為了不流血而妥協。公認她是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一國之王卻用新教儀式成婚,不是被逼豈能如此?
這次的結合比上次還糟糕,女王竟然嫁給謀殺她丈夫的嫌疑犯,又一次激起眾怒,蘇格蘭反了。他們幾番被包圍,出逃,聚集軍隊,最終敗北,1567年七月,瑪麗被囚禁在Loch Leven 的湖中城堡,她在那裏流產了一雙胞胎,被迫交出皇冠給了兒子。次年五月,瑪麗逃了出來,糾集了一支軍隊,但在十天內就戰敗了。她逃到英格蘭尋求伊麗莎白的支持,卻從此被軟禁。
在她十九年的監禁時期,她做了很多女工,最有名的是在她的用品上刺繡了“In my end is my begining",信仰是她的精神支柱。她一直試圖見伊麗莎白,但伊麗莎白總是巧言迂回,即便瑪麗還在蘇格蘭稱王的時期。
瑪麗的第三任丈夫,James Hepnurn,被送到丹麥囚禁,鎖在一條半人高的柱子上,十年不能直立,瘋了後死於1578年。與瑪麗作對的同父異母兄弟,James Stuart,在瑪麗被剝奪王冠後任攝政王,在1570年被瑪麗的支持者暗殺。
十九年的囚禁中,因她而起了形形色色的政治風波,從所謂煽動北方天主教徒擁護她恢複王位,到她要與某貴族結親,最後伊麗莎白決心除掉這付重擔。在四十位貴族組成的審判團麵前,瑪麗被指控為謀位謀反罪,她為自己的辯護時說,“請記住,紳士們,曆史舞台比英格蘭領土要寬闊。”她條理清晰,指出,所有所謂的叛國證據,都不允許她過目;再者,她生來就不是英國人,何以談起“叛國”。但是,她被判為有罪,以斷頭處死。
行刑前一天,她寫好遺囑,釋放所有傭人,希望將遺體葬在法國,那個她度過童年少年,錦衣玉食,陽光明媚溫暖如春的地方。1587年二月八日,她穿著拖地的黑色大氅走上了斷頭台,當她退下大氅,露出裏麵深紅的衣裙,那是天主教聖女的顏色。劊子手第一刀砍在肩上,第二刀砍斷了頸動脈,血噴四處,她仍在祈禱。第三刀才砍斷了頭頸。劊子手把頭昭示給觀眾,頭卻滾了下來,他手裏舉著的隻是假發,而地上先王的頭,白發稀疏。她的小狗,藏在她裙子裏,一同上了刑場,這時衝了出來,把在場的人嚇壞了,它也發狂而死。
天主教的西班牙為了瑪麗的處死,向英國宣戰,在海上慘敗。
伊麗莎白除去了又一個對皇位的隱患。她從1559到1603年統治英國,終身未婚,避免了由於婚姻國外勢力的介入和國內貴族間的角逐;她避免了國內宗教戰爭;為英國稱霸世界打下了基礎;盛世裏文化藝術蓬勃發展,被認為是英國曆史上最聖明的君主。在新開發的英國殖民地美國,英國子民用Virginia來命名登陸的州,以讚美他們的處女王。
伊麗莎白之後,繼位的是瑪麗的兒子,作為新教教徒養大的詹姆斯一世(James Stuart)。Tutor 王朝結束了,Stuart王朝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結束了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千年的爭鬥。
紅顏薄命,蘇格蘭女王的傳記甚多。今年夏天,Scarlett Johansson主演的Queen Mary of Scots將會開拍。
蘇格蘭女王瑪麗留下來的詩詞很少,她的很多屬物都燒了。那個時代廣泛相信巫術,她是個眾所周知的冤魂。她在早期囚禁中寫道:
Alas what am I? What use has my life?
I am but a body whose heart's torn away,
A vain shadow, an object of misery
Who has nothing left but death-in-life.
(網上照片)
這位六天便繼承了王位的薄命女子,五歲到法國,十四年後回到領地蘇格蘭,為王不過六年,先被蘇格蘭貴族囚禁,而後被英國囚禁,過了長達二十年的監禁生活。被砍頭25年後,由兒子James一世把遺體以王禮葬在Westminster Abbey,與她生前多次想見而未能見,對她的死有直接責任的表姑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墳墓隔道相臨(見
全文完,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