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究考古:試分析幾個名詞的來源
(2006-12-04 19:43:02)
下一個
1。九評
誰都知道六十年代中蘇大論戰就是以中共方的九篇社論為主,使中蘇關係一觸即發,隨後發生珍寶島事件,這是中共史上乃至國際共產史上的重大事件。國際共產史上工有三次大論戰,一是馬克思和蒲盧東的論戰,二是列寧和托派的論戰,三就是中蘇論戰,都是圍繞著修正主義、機會主義、投機分子展開的。
“九評”對黨文化的塑造意義深遠,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共人民日報社論腔調和常用語很多來源於此。“九評”這兩字已經成為這一事件的專有名詞了。可大紀元一夥利用黨文化反對黨文化,他們寫的九評比黨文化九評還九評,卻還要嘲笑國內的人都被黨文化給搞傻了,搞得黑白不分了,說大陸人舉止都是黨文化的痕跡,於是作出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救世主樣子。我看他們自己才是黨文化的真實信徒。
2。秋風涼
路迢迢, 秋風涼。敵重重,軍情忙。
紅軍夜渡於都河,跨過五嶺搶湘江。
三十晝夜飛行軍, 突破四道封鎖牆。
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後繼殺虎狼。
全軍想念毛主席, 迷霧途中盼太陽。
這是七十年代拍攝的《長征組歌》中《衝破封鎖線》的歌詞。大家可以上“《毛澤東博覽》影音資料”視頻收看。也是明顯的黨文化。
3。山橫雲嶺道何在
大概出自韓愈的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被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其中的頸聯:“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很有名,有點千古絕唱的味道。是韓愈不聽韓湘子修煉的勸告,一心要做官,韓湘子預言以後會在下雪的時候在藍關的地方和他再見麵的。後來因韓愈反對唐憲宗佞佛,而被貶到廣東潮州,路上到了藍關這地方,饑寒交迫,連馬都遇雪不肯前進了,此時侄韓湘子冒雪前來見他,他有感而發,寫下的這首著名的七律。
我當時讀“山橫雲嶺道何在”時覺得意境很高,又覺得很熟,偶然的機會才看到這一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