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憶黃山 (宋)汪 莘
三十六峰,
三十六溪,
長鎖清秋。
對孤峰絕頂,
雲煙競秀;
懸崖峭壁,
瀑布爭流。
洞裏桃花,
仙家芝草,
雪後春正取次遊。
親承見,
是龍潭白晝,
海湧潮頭。
當年黃帝浮邱,
有丹枕玉床猶在不?
向天都月夜,
遙聞鳳管;
翠微霜曉,
仰盼龍樓。
砂穴長紅,
丹爐己冷,
安得靈方問蚤修。
誰如此?
隻原頭白鹿,
水畔青牛!
------------------------------------------------------------------------
汪萃這首《沁園春》的題目是“憶黃山”,可見他寫這首詞時,已不在黃山。而早年他曾於黃山屏居,黃山的雄奇壯麗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即使是回憶,也能非常清晰地把黃山主要的美景都形象鮮明地描繪下來,又能把有關黃山的主要神話傳說融合其間。這就不僅在讀者麵前展現出一幅幅明麗的畫麵,而且在這美麗的畫麵上蒙上了一層神秘迷茫的麵紗,從而更令人神往,更富於藝術魅力。加上這首詞文字清麗,風格秀逸,可說是汪莘代表作之一。而在宋詞中寫黃山者極少,寫得好的更寥若晨星。汪莘這首《沁園春》在宋代黃山詞中,亦可謂難得之作。
詞的上片寫黃山的壯麗,重在實寫;下片寫黃山的神奇,重在虛寫。全篇虛實相生,構思巧妙,運筆靈活,聯想豐富,形象鮮明,清麗秀逸,韻味雋永。
先看看上片是怎樣描繪黃山壯麗景色的吧。開篇三句“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長鎖清秋”,以白描手法寫出黃山的總體畫麵,意境開闊。“長鎖”一詞,有力地表現出黃山景色幽雅,四季如秋,清涼長駐的怡人之美。接著以一個“對”字領起兩組隔句對,“孤峰絕頂,雲煙競秀”寫山的雄奇;“懸崖峭壁,瀑布爭流”,寫水的壯觀。這是“三十六峰,三十六溪”的具體描寫,在讀者麵前鋪開一幅黃山壯偉圖。“孤”“絕”“懸”“峭”這四個形容詞,繪出山的高峻陡險,“競”“爭”兩個動詞,強化了畫麵的動感,寫出了“雲煙”“瀑布”的氣勢。這些精確用詞使這幅黃山大背景圖不是平麵的靜態畫,而是立體的動態圖了。“洞裏桃花,仙家芝草”是這大背景中的一個特寫鏡頭。第一句隱含著美麗的神話故事:傳說古代仙人浮丘公曾在煉丹峰的煉丹洞裏煉過仙丹。那裏有兩桃,毛白而色異,又有石花形似桃花。第二句則暗點黃帝的故事:相傳軒轅峰下的采芝源,曾是軒轅黃帝采芝的地方。這兩句既寫出黃山異景,也點出它那不尋常的經曆。正因為有這些獨特的奇景與神秘的色彩,才會吸誘詞人“雪後春正取次遊。”這是作者深山探勝中撮取的第一個特寫鏡頭。下麵再推出第二個特寫鏡頭,就“是龍潭白晝,海湧潮頭。”這裏特別提出是“親曾見”,以強化真實感。如果說上一個鏡頭是幽深的話,那這一個鏡頭就是闊大;上一個鏡頭以靜怡人,這一個鏡頭則以動感人。這“龍潭”,指白龍橋下的白龍潭。那裏,白雲溪受容眾壑之水,瀉入深潭。每逢大雨滂沱或春雪消融之時,潭中之水就會如雷霆震擊,洶湧騰躍,好似海潮翻滾,令人驚心動魄。作者以“海湧潮頭”這簡煉的四個字,生動形象地寫出這巨大的聲勢,激蕩跳躍,神采飛揚。
上片就是這樣由總到分,由大背景到特寫鏡頭,有靜有動,動靜結合,層次分明地描繪了黃山的雄奇壯麗。這些都是以寫實為主,──黃山的眼前景色。過片開頭則由實入虛,作者插上聯想的翅膀,以“當年”一詞引入“黃帝浮丘”的故事,遠接上片“洞裏桃花,仙家芝草”兩句。上片是隱含的,這裏則是明露的了。而用“當年”這個詞則使人感到若回溯曆史,真有其事,而不是在講神話,好象曆史上真有過黃帝與浮丘公在此煉丹成仙的事似的。傳說遠古之時浮丘公在黃山煉得仙丹八粒,黃帝服了七粒,就與浮丘公一起飛升成仙了。如今在煉丹峰上,那些煉丹用的鼎爐、灶穴、藥杵、藥臼等仍依稀可見,峰下的煉丹源、洗藥溪仍有潺潺流水。對這些靈山仙跡,大概曆來的騷客遊人吟詠者多矣,詞人不再重複,而別開生麵地去問“玉枕玉床還在不(否)”,這不僅顯得新穎脫俗,而且顯得更親切有實感。因為既把神話作真事來寫,那仙人原來也是凡夫,煉丹之餘也應要睡眠休息,故也該有玉枕玉床才對。但詞人又故意不以肯定句出,卻以疑問語入,就顯得更委婉有情趣。而這二人到底升仙去了,所以接著詞人就來個神遊天國。以“向”字領起,又兩組隔句對“天都月夜,遙聞鳳管,翠微霜曉,仰盼龍樓”。天都峰是黃山主峰之一,雖稍低於蓮花峰和光明頂,但風姿峻偉,氣勢磅礴,相傳是天國神都,是天帝會見眾仙的地方。故詞人在靜謐的月夜遙望天都峰之時,就似乎聽見簫笙管笛,仙樂飄飄。“翠微”,即翠微峰,為黃山三十六大峰之一。山上古木參天,修竹遍地,鬱鬱蔥蔥,故曰“翠微”。相傳那裏有巨蜃,能籲氣作樓台城郭之狀,謂之“蜃樓”或“龍樓”,故當翠微霜天拂曉,晨光曦微之際,詞人仰首翹望,盼能見到浮現於高空的“龍樓”。其實這是多出現於海上的“海市蜃樓”,這種自然奇觀,在黃山是很難見到的,故詞人翹首仰盼,一冀奇跡出現。──這一筆是詞人美麗的暢想,也是給現實的美景披上一層神秘的麵紗,使之更迷人而已。接著,又回到眼前的現實來,“砂穴長紅,丹爐已冷,安得靈方聞早修。”本來,神話到底是神話,哪裏能找到答案?這一問與上文的“玉枕玉床還在不”呼應,妙趣橫生。真耶?幻耶?誰來答複!詞人也說“誰知此”,凡人是答不了的,隻有去“問源頭白鹿,水畔青牛”。這結尾真妙極了,頗有言已盡而意無窮之妙。當然,這白鹿、青牛都是非同凡響之輩。原來,相傳浮丘公曾在黃山石人峰下駕鶴馴鹿,留下了駕鶴洞、白鹿源的遺跡。詞人要問的大概正是當年浮丘公馴化過的白鹿吧。它當然會知道仙人的靈秘。至於青牛,相傳翠微峰下翠微寺左的溪邊有一牛,形質迥異,遍體青色,一個樵夫想牽它回家,忽然,青牛入水,渺無蹤影。從此,這溪就叫青牛溪,至今仍在。這青牛也會知道仙人修煉的事吧。詞人沒明點出,正是留有餘地,讓讀者去縱情暢想,慢慢咀嚼。
想象豐富,意境開闊,虛實相生,氣勢雄偉,又秀逸清麗,這首詞正是以這些特色抓住千萬讀者心靈。(何瑞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