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詳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借助於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中國傳統詩論實指寓情於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詩歌創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的再現過程.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之寄托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並製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的運用自然因人,物,時,情的不同而不同.總體觀之,營構意向的方法可分為三類:賦,比,興.
賦,即平時所說的直寫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來已經具備了能夠表達他的情感的特質,便直接加以運用,使這一個意象直射出感情來.這類意象在我國的詩歌創作中是十分常見的,如選入課本中的辛棄疾的詞《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月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可以說全詞都是鋪陳意象,以一連串的意象直接勾畫出一幅恬靜的鄉村夜景圖,描寫景物不著一情字,但又處處可見那浸潤其中的作者之情.
比,即我們常說的打比喻,通過不同的方式將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李白的"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就是將青絲,雪這樣的意象直接拿來比喻頭發,從而使讀者的聯想一下子清晰起來,明朗起來,生動起來,給讀者以無比鮮明的感受.舒婷的詩"我是你額上破舊的老水車"一句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於用老水車這一意象來象征"我"與祖國的某種血肉聯係,從而使整首詩作細膩而含有豐富的象外之意.
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興必須依附於某一事物,要有一個能引起興的具象,然後使這個具象滲透進作者的感情,從而營造一種意境.創作中白描的使用往往就可看作是一種興,如臧克家的詩《老馬》就是典型的例子.詩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個老馬的形象,它讓大車"裝個夠""橫豎不說一句話""背上的壓力往肉裏扣",它隻是把頭"沉重的垂下",在這裏,老馬已經是一種象征,是一種直接的興起對象,作者以這個形象來寄托不屈的民族個性和作者的讚美之情.所以,興這種創作手法是既省筆墨又含義深刻.
詩歌主要靠意象來構成詩的意蘊,而詩歌中意象的組合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並列式組合 將有關的幾組具象羅列出來,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風"就是並列了水村,山巒,酒,旗,風幾組物象,從而讓我們領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風情.
對比式組合 選取兩組或兩組以上的物象,互為對立,互為映襯,如高適的《燕歌行》"戰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一邊是拚殺的血腥,一邊是醉生夢死的沉迷,從而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
通感式意象 即把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幾種意象溝通起來,互為轉化.如舒婷的《路遇》"自行車的鈴聲懸浮在空間""鈴聲把碎碎的花香拋在悸動的長街",前一句聽覺鈴聲轉化成為視覺懸浮,後一句聽覺嗅覺與心理感覺交織轉換,溝通組合,從而形成了一個非常奇妙的境界,鈴聲能浮,鈴聲拋花香,使讀者不禁為詩人的豐富想像而拍案叫絕.
荒誕式組合 將不合事理邏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象組合,也即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在心理感覺中卻能夠實現.如李賀的《秋來》"秋墳鬼唱鮑家詩","鬼唱"二字石破驚天,它仿佛讓人聽到秋墳中的鬼魂在吟唱鮑照當年抒發"長恨"的詩,以此來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沉痛與淒清.詩筆新奇,詭譎多姿,荒誕虛幻中暗合了李詩的鬼才之意.
不管是並列還是對比,是通感還是荒誕,詩歌的意蘊就蘊含在它們的不同組合中,詩歌創作中這些手法的運用,使詩歌呈現出無窮的魅力.解讀詩歌,首先要搞清楚這些最基本的詩意組合,這樣才能比較準確地鑒賞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