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瑪呢唄咩吽

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個人資料
astermat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ZT】百喻經(白話)11-20

(2007-09-23 16:16:11) 下一個
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89273&extra=page%3D1

婆羅門殺子喻

昔有婆羅門,自謂多知,於諸星術種種技藝無不明達。恃已如此,欲顯其德,遂至他國,抱兒而哭!
  有人問婆羅門言:“汝何故哭?”
  婆羅門言:“今此小兒,七日當死,湣其夭傷,是以哭耳!”
  時人語言:“人命難知,計算喜錯。設七日頭或能不死,何為欲哭?”
  婆羅門言:“日月可暗,星宿可落,我之所記,終無違失。”
  為名利故,至七日頭,自殺其子,以證已說。
  時諸世人,卻後七日,聞其兒死,鹹皆歎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錯!”心生信服,悉來致敬。
  猶如佛之四輩弟子,為利養故,自稱得道,有愚人法,殺善男子,詐現慈德,故使將來受苦無窮。如婆羅門驗已言,殺子惑世

  

譯文:
  活神仙殺死自己兒子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婆羅門,誇耀自己,認為自己的知識豐富,對於各種星象算命卜卦法術無不精通。他自己覺得很了起,依仗著這個本領,總想找一個機會施展才能,於是他跑到另一個國家,抱著自己的兒子痛哭流涕。
  有人問他:“你為什麽這麽傷心如此哭泣?”
  婆羅門說:“再過七天,我這孩子就要夭折了。我可憐他這麽短命,小小的年紀就要死去,所以才哭起來。”
  旁邊的人說:“人的壽命是很難預料的事,算卦也會出現差錯的,也許再過七天,他還能活著不會死,你為什麽要預先痛哭呢?”
  婆羅門說:“太陽和月亮有時陰暗不發光,天上星宿可能會隕落,可是我的預言是絕不會錯的。”
  婆羅門為追逐自己的名利,騙取他人的信任,到第七天頭上,便把自己的兒子殺死,以證實自己推算的準確性。
  聽過他預言的一些人聽說他的兒子果真在第七天死去,都感歎地說:“他真是一個有智慧的人,說的一點沒錯!”大家心裏十分信服他,都來向他表示敬意。從今後相信他的預言。
  這就如同佛的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夷、優婆塞,企圖得到別人的供養,為了名利好處,自稱得道,誇耀自己已成正果,用欺騙的方法坑害一些本性善良的人們,裝出一副慈悲的樣子來蒙騙世人,最終使自己墮落受到無窮盡的痛苦。這就像婆羅門隻圖證明自己的話能應驗,不惜殺掉自己的兒子來證實自己的預言,欺世盜名。


昔有愚人煮黑石蜜,有一富人來至其家。此時愚人便作是想:“我今當取黑石蜜漿與此富人。”即著少水用置火中,即於火上,以扇扇之,望得使冷。
  傍人語言:“下不止火,扇這不已,雲何得冷?”
  爾時眾人悉皆嗤笑。
  其猶外道,不減煩惱熾然之火,少作苦行,臥棘刺上,五熱炙身,而望清涼寂靜之道,終無是處。徒為智者之所怪笑。受苦現在,殃流來劫

  

譯文:
  扇不涼熱鍋裏糖漿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愚蠢的人在煮黑石蜜,正好有一個很富有的人忽然來到他家裏。當時這個蠢人心裏想:“我今天應該拿這黑石蜜的漿汁招待他。”於是在蜜漿裏加了一點水放在火上煮,同時還用扇子在上麵使勁的扇蜜漿,希望石蜜快點冷卻,好讓漿汁早點出來。
  旁邊的人熬告訴他:“你不熄滅下麵的爐火,反而又不住的扇,怎麽能夠會使蜜漿冷卻呢?”
  這時大家都覺得他很好笑。
  就像那些外教徒,不根除掉那些旺盛如火的無明煩惱,隻是修點苦行,睡在帶刺的荊棘條上,用五種毒火為炙烤自己的身體,就希望得到清淨寂靜的大道,那是決不可能的。隻會被智人笑話。這樣做,不但現在受苦,而且來世遺患無窮,永遠沒有解脫的境界



過去有人,共多人眾坐於屋中,歎一外人德好極好,唯有二過:一者喜嗔,二者作事倉卒。
  爾時此人過在門外,聞人選是語,更生嗔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已過惡之人,以手打撲。
  傍人問言:“何故打也?”
  其人答言:“我曾何時喜嗔、倉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嗔恚,作事倉卒。是故打之。”
  傍人語言:“汝今喜嗔、倉座載之相即時現驗,雲何諱之?”
  人說過惡而起怨責,深為眾人怪其愚惑。
  譬如世門飲酒之夫,耽荒沉酒,作諸放逸,見人嗬責,返生尤疾。苦引證作,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諱聞已過,見他道說,返欲撲打之。

  

譯文:
  說人喜嗔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與許多人共坐在屋裏閑聊,他們感歎某人的道德、品行都很好,隻是有兩個小毛病,第一是容易發脾氣,第二是做事太冒失、欠考慮。
  這時,那個被議論的人正好從門外經過,卻偏偏聽到大家議論他的這些話,非常生氣,立刻走到屋裏,大發雷霆,揪住說他缺點的那個人,抬手就打。
  旁邊人質問他:“你為什麽打人?”
  他回答說:“我什麽時候喜歡發脾氣?我在哪裏做事冒失?可是這個人說我喜歡發脾氣和作事欠考慮,所以我要打他。”
  旁邊的人便告訴他:“你現在這種舉動,正說明確實愛發脾氣和做事莽撞,你的這些做法大家都看到了,為什麽還要忌諱自己的缺點怕別人議論呢?
  世界上有這樣一種人,一聽到他人議論自己的缺點就抱怨人家不諒解,甚至責備別人,實際上這是讓人所不能諒解的愚蠢行國。
  譬如社會上喜歡飲酒的人,無節製地酗酒,一天到晚沉溺在酗酒的狀態裏,一味放縱自己,不能自拔,放肆去作一些越常軌的事,聽見別人的斥責,不但不接受,反而抱怨嫉恨別人,尋找一些理由來為自己辯護,說自己並不像人家說的那樣。正像這個蠢人,回避自己的過錯不願意聽別人說自己的缺點,聽到別人的批評,就要動手打人。



昔有賈客,欲入大海。入大海之法,要須導師,然後可去。即共求覓,得一導師。
  既得之已,相將發引,至曠野中,有一天祠,當須入祀,然後得過。於是眾賈共思量言:“我等伴黨,盡是親親,屬如何可殺?唯此導師,中用祀天。”
  即殺導師,以用祭祀。
  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窮困死盡。
  一切世人,亦複如是:欲入法海,取其珍寶,當修善法行以為導師。毀破善行,生死曠路,永無出期。經曆三塗,受苦長遠。如彼商賈將入大海,殺其導者,迷失津濟,終致困死。


  譯文:
  商人殺向導祭天的故事
  曾經有一夥商人,準備到大海裏探寶,但不熟悉去大海的路徑,必需要找一個向導帶路,才能前往。於是他們就共同多方尋找,果然請到一位領路人。
  有了這位向導之後,他們便一起出發。走到一處曠野地帶,那裏有一座祭祀天神的寺廟,按照常規一定要殺一個活人去祭祀天神。於是這群商人商量:“我們這些夥伴都是親人或朋友,怎麽能殺掉誰呢!現在唯一跟我們沒有親屬關係的就隻有這位向導,用他祭祀天神長算了。”
  祭神完畢,他們卻迷失了前進的道路,不知該向哪兒走。結果,這些商人全部被困死在荒野之中。
  世上也有這樣一些凡夫,跟這個故事沒有多少差異;要想到佛法的海洋中去探珍寶,就應當以勤修善法為先導。如果敗壞善行,不依教奉行,在這如同茫茫生死輪回的曠野中,是沒有辦法能夠解脫的。隻要經曆三惡道的災難以致受苦無窮。就像這些商人將要進入大海,卻殺掉了向導,結果迷失了方向,最終困死在曠野裏。



昔有國王,產生一女,喚醫語言:“為我與藥,立使長大。”
  醫師答言:“我與良藥,能使長大。但今卒無,方須求索。比得藥頃,王要莫看。待與藥已,然後示王。”
  於是即便遠方取藥。經十二年,得藥來還,與女令服,將示於王。王見歡喜,即自念言:“實是良醫,與我女藥,能令卒長。”便敕左右,賜以珍寶。
  時諸人等笑王無智,不曉籌量生來年月,見其長大,謂是藥力。
  世人亦爾。詣善知識,而啟之言:“我欲求道,願見教授,使我立得。”善知識師以方便故,教令坐禪,觀十二緣起,漸積眾德,獲阿羅漢,倍踴躍歡喜,而作是言:“快哉!大師速能令我證最妙法。”
  

譯文:
  醫生和笨國王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國王,生了一個女兒,他很高興,他把醫生叫來,對他說道:“你給我女兒一些快速成長的藥,使我女兒吃後立刻長起來。”
  醫生回答說:“我給她一種好藥,吃後可以立刻使她長大。可是我倉促之間手邊沒有藥,必須到很遠的地方去尋找,在我外出找到這些藥之前,國王是不能見自己女兒的。一定要等她吃了藥之後,才能帶她來見你。”
  於是醫生便到很遠的地方去采藥,過了十二年,醫生佯裝采得藥回來,給國王的女兒吃了,然後帶她去見國王。國王十二年後看見女兒,特別高興,心裏自言自語地說道:“他真是一位高明的醫生!我女兒吃了他采集的藥,能夠轉眼之間就長這麽大!”國王便吩咐身邊的大臣,拿一些珍寶賞給這位醫生。
  當時大家都譏笑國王的傻氣和無知,不知道計算一下女兒生出後的時間,已過了了多少年月,一下子看見孩子突然長到了這麽大,還當真認為是藥物的作用。
  世界上往往也有這樣的一些人,當他去拜訪一位佛法高深的人,向他說:“我要修道,請你指導,好讓我立刻便能得知正確的佛理。”這位有道行的導師,為了使他簡便易學,就教他坐禪靜觀,觀察流轉還滅的十二緣起法。由於逐漸積累了種種修行工夫,後來果然成了羅漢。他便歡喜跳躍,如此說道:“真痛快呀!大師使我很快證得阿羅漢果這一佛道的最妙道法



昔有二人,共種甘蔗,而作誓言:“種好者賞;其不好者,當重罰之。”
  時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極甜,若壓取汁,還灌甘蔗樹,甘美必甚,得勝於彼。”
  即壓甘蔗,取汁用溉,冀望滋味。返敗種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
  世人亦爾:欲求善福,恃已豪貴,專形俠勢,迫脅下民,陵奪財物,以用作福。本期善果,不知將來反獲其殃。如壓甘蔗,彼此都失。


  譯文:
  用甘蔗汁澆甘蔗的故事
  早年間,有兩個人一起種甘蔗,共同立下一個約定:“種得好的要受獎勵,種不好的一定重罰。”
  當時這兩個人中的一個,自己心裏思量:“甘蔗味道很甜,要把它壓出甘蔗汁來,再用它來澆灌甘蔗,長起來的甘蔗一定會更加甜美。這樣我一定會超過對方。”
  於是他就壓榨甘蔗,取出汁液再來澆灌甘蔗。他本來是希望甘蔗滋味更加甜美,豈知結果反而澆壞了甘蔗,地裏的甘蔗全都死光,連種子也沒有了,損失極大。
  世界上就是有這樣的人,他想做一些好事行善求得福報,於是倚仗自己的權力與地位,一味壓迫地位低賤的人,威脅老百姓,從中索取錢財,滿足自己的享樂,再用它作一些福利事來。本來期望有個好的報應,適得其反,後來遭受惡的報應,正像這種甘蔗的,不僅種壞了甘蔗,結果連幼苗都喪失了。



往有商人,貸他半錢,久不得償,即便往債。
  前有大河,雇他兩錢,然後得渡。到彼往債,竟不得見。來還渡來,複雇兩錢。
  為半錢債,而失四錢,兼有道路疲勞乏困。所債甚少,所失極多。果被眾人之所怪笑。
  世人亦爾,要少名利,致毀大行。苟容已身,不顧禮義,現受惡名,後得苦報。


  譯文:
  商人因小失大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生意的人,借給人家半個銅錢,那個人好久都沒有償還,於是他就到借錢人那去討賬。
  走在討賬的路上有一條大河,渡河要花掉兩個錢才渡得過去,到了借錢人那裏,卻沒有見到人,隻好回來,渡河又花了兩個錢。
  為了討回半個錢的債,用掉四個錢,再加上路途往返的辛苦,勞累不堪,借出去的錢很少,因要賬失去的卻很多,而且還被人家當作笑話。
  世界上是有這樣一種人的,為了取得一點點小名小利,以至不惜喪失自己的品德。隻顧有利自己,就不考慮人格和信譽,眼前得到不光彩的聲名,來世還要受到極痛苦的報應.



昔有一人,貧窮困基苦,為王作事。日月經久,身體羸瘦。王見憐湣,賜一死駝。
  貧人得已,即便剝皮,嫌刀鈍故,求石欲磨。乃於樓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來下而剝。
  如是數往來磨刀,後轉勞苦,憚不能數上,懸駝上樓,就石磨刀。深為眾人之所嗤笑。
  猶太人如愚人,毀破禁戒,多取錢財,以用修福,望得生天。如懸駝上樓磨刀,用功甚多,所得甚少。


  譯文:
  吊駱駝上樓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家境非常貧窮,生活困苦,他給國王當了多年的役工,累得瘦弱不堪,國王見了覺得他很可憐,就賞給它一峰死駱駝。
  這人得到這峰死駱駝,就動手給它剝皮,可是嫌刀子太鈍,到處找磨刀石磨刀,後來在樓上找到一塊,於是磨快了刀子,下樓來剝駱駝皮。
  這樣反複下樓上樓來回磨刀,他感到實在太疲勞了,不想一次又一次的反複樓上樓下跑,於是就把駱駝吊上樓去,湊近石頭磨刀。這樣做,受到大家深深的譏笑。
  這好似那些蠢人,不守清規,破壞佛家戒律,用各種手段牟取錢財,再用這些錢來為自己造福。希望可以得到升天堂的好報。這就像遷就磨刀的方便把駱駝吊上樓去,氣力花了不少,但收獲甚微。



昔有有乘船渡海,失一銀缽,墮於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畫水作記,舍之而去,後當取之。”
  行經二月,到師子諸國,見一河水,便入其中,覓本失缽。
  諸人問言:“欲何所作?”
  答言:“我先失缽,今欲覓取。”
  問言:“於何處失?”
  答言:“初入海失。”
  又複問言:“失經幾時?”
  言:“失來二月。”
  問言:“失來二月,雲何此覓?”
  答言:“我失缽時,畫水作記。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
  又複問言:“水雖不別。汝昔失時,乃在於彼;今在此覓,何由可得?”
  爾時眾人無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橫計苦困,以求解脫,猶太人如愚人,失缽於彼,而於此覓。

  

譯文:
  刻舟求缽
  從前有一個人乘船渡海,把一個銀體盂掉進海裏。他當時就想:“我現在對著水麵在船邊畫一個記號,姑且不去管它,以後有時間再回來撈取。”
  他走了兩個月,到了師子國這樣的地方,看到一條河,便跳進水去尋找他原來失去的銀缽盂。
  許多人就問他:“你這是在撈什麽?”
  他回答說:“我當初丟掉一個缽盂,現在準備把它找回來。”
  眾人又問:“你是在什麽地方丟失的?”
  他回答說:“船剛入海時掉的。”
  又問:“丟失多長時間了?”
  回答說:“已經快兩個月了。”
  眾人說:“丟了兩個月,為什麽要在這裏找呢?”
  他回答說:“我丟缽盂時,曾對著水麵在船邊上畫了一個記號。這裏的水麵和我原來畫記號的水麵完全一樣,所以在這裏找它。”
  眾人說:“這裏的水麵和你丟失缽盂那地方的水麵雖然沒有區別,但你丟失東西是在大海那個地方,現在找東西卻在師子國這個地方,哪能找到呢?”
  這時大家都笑話他是個蠢人。
  就像外教徒一樣,不修正行,卻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活動中故意找苦吃,便把一些苦行看成是正常的修行方法,以此尋求解脫。這正和蠢人把缽盂失落在大海處,卻在師子國尋找,是沒有什麽區別的。


昔有一人,說王過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無理。”
  王聞是語,即大嗔恚,竟不究悉誰作此語,信傍佞人,捉一賢臣,仰使剝脊,取百兩肉。
  有人證明此無是語,王心便悔,索千兩肉,用為補脊。
  夜中呻喚,甚大苦惱。王聞其聲,問言:“何以苦惱?取汝百兩,十倍與汝。意不足耶?何故苦惱?”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頭,雖得千頭,不免子死。雖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爾,不畏後世,貪得現無法,苦切眾生,調發百性,多得財物,望得滅罪,而得福報。譬如彼王,割人之脊,取人之肉,以餘肉補,望使不痛,無是有處。

  

譯文:
  割肉百兩補肉千兩的故事
  過去有一個人,議論國王的罪過,他說了這樣的話:“國王是一位凶殘暴虐治國無道的錯君。”
  國王聽到這話,大為惱怒,顧不得仔細打聽,也不問是誰說的壞話,隻聽信身邊慣於阿諛奉承的奸臣,就把一個賢德的大臣抓起來,命令人施以酷刑把他脊背割開,取下一百兩肉。
  過後有人證明這個賢臣並沒有說過國王的這番話,國王心裏非常後悔,就給這個賢臣一千兩肉,用來補償他的脊背。
  這位賢臣在夜裏呻吟不止,傷痛難忍。國王聽見了,問道:“你為什麽還這樣痛苦?我從你背上隻割了一百兩肉,已經用十倍數量的肉還給了你,難道你還不滿足嗎?”
  旁邊的人回答說:“大王,如果砍掉一個人的頭,就是還他一千顆頭,也不能使這個人死而複生,您雖然以十倍的肉來補償他,可是仍然免不去他身上的痛苦。”
  蠢人就是這樣,不顧後果,隻貪圖眼前快樂,不惜坑害他人。掠奪百姓,用搜刮的錢來作施舍,希望用這些消滅先前的罪業,得到好的報應。就像這位國王,割取了人家的脊肉,再拿十倍肉補償人家,希望使他不再痛苦一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