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識意識。一切有情皆有意識,意識是由末那識觸五根所現五塵境諸法後而起作意,想要仔細分別法塵,而由如來藏生出來的。意識須以如來藏為內因,以根塵觸而起分別作意為緣才能生出。這就是說,能見聞覺知心、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覺心、寂照心,都是意識心,都是因為五根接觸外五塵,然後由末那識觸五塵境而有。若五根全部毀壞、或全身麻醉期間,五根不能接觸外境,則能見能聞能嗅能嚐能觸之前五識悉皆不起,五根不能作用故末那不觸法塵,則了了常知之意識心亦不能起。故知以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覺心、寂照心為真實心的諸方大師,其實都是落在意識心的境界裏,把依諸緣而有的意識心當成常不壞的我而不自知。意識有證自證分,能返觀自己,能感覺到自我的存在,所以人往往會以為意識——這個能知能覺的見聞覺知心當作自己。故西方有的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這就是把意識心當成我了。末那識和第八識無自證分,所以必須通過意識才能找到它們,借假修真。
2,第七識末那識。末那識亦即小乘佛法所說之意根。末那識,由如來藏所生,非有形色,故名為末那識。末那識具有“恒、審、思量”的體性。末那識從無始劫以來,於五位中——睡眠、悶絕、正死位、滅盡定、無想定中,它都是不斷滅的,所以說它“恒”;但是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以後,他入了滅盡定時,第七識是會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時,第七識則是永滅無餘,所以它又不是遍一切時的。末那識從無始劫來就一直在審度一切法,包括睡著無夢乃至悶絕、死亡、無想定與滅盡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絲毫改變,恒常存在地審度一切法,所以說它“審”。
末那識從無始劫來就一直保持這種思量作主——遍計執性,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它不斷地在執取一切法,不斷地攀緣一切法。不管是在清醒的時候,或者於悶絕等五位中,它都是不斷地想要作什麽,不甘於寂寞,不願處於無為的狀態之中,所以當意識的你正在修定,想要在定中長時安住,它會悄悄地給你一個沒有語言文字的妄念。禪定修不好、妄想很多的原因,就是由於末那識的你喜歡攀緣貪著,不肯安於無為寂寞的境界之中。雖然意識的你知道要修定而證取俱解脫,可是無法說服末那識的你去改正攀緣的習氣。所以要修定,你就必須在曆緣對境之中去斷除對世間法的貪著,才有可能成就。
末那識的這種遍計執性在意識尚未加以檢查的時候,末那識往往會依過去的習氣運作。所以難陀尊者仍有先看女眾的習氣,但是當他的意識發覺到這個現象的時候,就會糾正末那;這樣一次又一次的糾正而消除染汙末那的習氣以後,才能漸漸成為清淨的末那,習氣才算是真正的修除了。染汙的末那識想要轉變為究竟清淨的末那識,必須在悟後曆經長時間的曆緣對境中,一分一分去轉變它,並非一悟就可完成的。
人往往以意識心為自己,將末那識的自己以為是不可知的心。其實這個末那識——處處作主恒審思量的心——才是真正的你自己,才是凡夫眾生我見的我;意識隻是被你所運用的心而已。人對於一切事物,比如肚子餓了、睡醒了、身體癢時……經由前六識的分析之後,都必須由末那識的你去作決定——是否吃飯、是否起床、是否抓癢,然後才會有下一步的行動,但是眾生卻都不知道這個事實,往往將那夜夜斷滅的意識“我”誤認為是自己,甚至連正在學佛的佛子們也如此,乃至連佛學大師的印順法師都跟著誤會了。
有的學佛的人可能會認為:睡著無夢的時候,這個處處作主的我,明明消失了啊!這是因為從狹義的種智來說,末那識沒有證自證分,不能返觀自己;所以你在睡著無夢時,意識的證自證分消失了以後,雖然末那識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運作時,但它卻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要等到醒來之後,意識重新現行後,有了證自證分才會自覺自己的存在。包括在悶絕、定中亦是如此。如果沒有末那的你在眠熟等五位中繼續存在,你一旦睡著了,將會永遠醒不過來了。
3,第八識阿賴耶識。此第八識阿賴耶識,是禪宗開悟明心之內容,又名:心、識、如、我、真我、真如、如來、法身、涅槃、本際、異熟、阿陀那、種子識、如來藏、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薩心、無住心、異熟識、無垢識、庵摩羅識、無心相心、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識。
所謂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這個“心”這個“識”,就是阿賴耶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根本。阿賴耶本心是真正的主人,它能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輪回的主體(而非靈魂,靈魂是外道的說法);它能持一切善惡染淨習氣的種子往來三世;它能執持色身,當人死後,它才離開身體,又隨緣製造來世的色身繼續去作業受報;它遠離能所分別;它畢竟空也畢竟有;它能生七轉識,故有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它有能藏能變及異熟真如體性;它能生一切法——吾人之五蘊身心及外界的山河草木皆是自識所變。阿賴耶識雖然能生萬法,但它本身卻離見聞覺知,也沒有思量性,沒有證自證分——所以它不知道有自己,它也不作主;它完全是寂滅性,完全是無我性,所以無餘涅槃之中隻有它。
此阿賴耶識非斷非常,非有變易非無變易,非有作用非無作用,無形無相,非空非有,不生不滅,與五蘊和合似一,然非一非異。故名中道。
何故非斷非常?如來藏性如虛空,無形無色,其體永不壞滅,無量劫來始終自在,將來能至佛地,改名真如,永不壞滅,故名非斷。如來藏本體雖不壞滅,而有異熟性,故能世世隨業受異熟果,受異熟果便有異熟生,種子流注不斷,故有八識心王及諸心所法之運作。
何故非空非有?如來藏有真實體性,眾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如來藏雖真實有,但體如虛空,無形無相,故名非有。
何故不生不滅?如來藏本體永不壞滅,故無老死,既無死滅即無出生,故名不生不滅。
何故非有變易非無變易?如來藏本體永不轉變改易,故非有變易。於本體不變易中,內有諸善惡業有漏無漏法種生滅增減變易,故非無變易。
何故非有作用非無作用?如來藏離見聞覺知,無分別性,故非有作用。如來藏雖離見聞覺知、無分別性,而於熟眠、悶絕昏迷、無相心定、滅盡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滅、任運隨緣,醒覺時亦同,故非無作用。若無作用,一切有情頓成死屍。
何故非一非異?五蘊雖因如來藏而生,然非即是如來藏,五蘊若即是如來藏者,老死之後,如來藏應壞,然實不壞,故名非一。如來藏雖非即是五蘊,然離於五蘊則不能覓得如來藏;五蘊由如來藏變現,二者和合似一,故雲非異。
如來藏非斷非常,非有變易非無變易,非有作用非無作用,非空非有,不生不滅,非一非異,故名中道。
《般若經》中說此阿賴耶識是“菩薩心”“不念心”,“無心相心”;佛是依這個實相心阿賴耶識的體性來說般若,般若所說的種種法,就是這個實相心的法;它是實體法,永不生滅的法,具有八不中道的體性。
阿賴耶識這個菩薩心為什麽叫做“不念心”?眾生的心總是會想這個、會想那個,一天到晚念念不忘,總是放不下事情;但是菩薩所證得的不念心,它既不想念欲界的人天五欲,也不想念色界、無色界的一切法,祂也不會想要出三界;這個菩薩不念心的中道體性,才是般若經所說的主旨。由於觸證這個不念心的緣故,佛說菩薩從這個不念心的體性來領受它的中道之後,再來現前觀察五蘊十八界,因為它本來就是涅槃,它從來不掛念一切法,所以叫做不念心。
《般若經》裏麵又說這個實相心叫做“無心相心”——沒有心相的心;菩薩所證得的真實心,不像眾生所知道的心;眾生所知道的心,有心相——能見聞覺知、能思想、能處處作主;菩薩所證得的心沒有眾生心的心相,從來離見聞覺知,從來不打妄想,從來不思維一切法,從來不作主,一向沒有這些心相,所以名為無心相心。
第八識阿賴耶識從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過程有許多名稱,歸納而言,有三階段:七地及三果以下名為阿賴耶識;八地以上及阿羅漢、辟支佛斷盡一念無明而改名第九識——異熟識、庵摩羅識;佛地斷盡習氣及塵沙無明,改名為第十識——無垢識、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稱為真如。如是阿賴耶識一體而三名,比如女人小時候叫女孩,生育後叫媽媽,年老後叫奶奶,三種名稱其實是同一個人,隻因不同人生階段而有不同的稱謂。此阿賴耶法身,無始即有,永不壞滅,本性清淨而有染汙種子,須由聞法修行淨除染汙種子方能成佛,因此明心的人所謂的真心真如,其實隻是阿賴耶識,是真如的前身,為眾生方便說為真如。
第七識並沒有遍一切處又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的,是第八識。因為第七識隻是在我們的五根——五勝義根裏麵,它並沒有遍在我們的五扶塵根,所以它並不是遍一切處。此外,它隻在五塵所生的法塵上麵起作用,不直接在五塵上起作用,所以它不遍十二處,那就不可以說它遍一切處。第七識從無量劫以來固然是通一切時而不曾暫斷,但是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以後,他入了滅盡定時,第七識是會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時,第七識則是永滅無餘,所以是不可能遍一切時的。
第八識從無量劫以來就是遍一切處的,而且也遍一切時都不會暫斷,乃至入無餘涅槃時也是不會斷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