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載: 為何要做海歸?

(2007-02-15 23:05:59) 下一個
海歸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麽?為何大家要做海歸?
【網訊】(.com):
據中國官方2005年發表的數字估計,自1978-2003共25年間,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已達70.02萬人,分布在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目前2004年年底為止,其中累計回國留學人員達到17.28萬人,成為了所謂的"海歸"一族。 而且其中絕大多數是在九十年代後期陸續回國的。

  海歸的時代意義

  “海歸是一個時代的音符。”他們隨著國門開放、出國熱的興起而開始站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風口浪尖。

  《知識經濟》雜誌總結到:海歸給中國帶來了管理、資金、技術、人才和新思想、新意識;讓我們知道了什麽是VC(風險投資),促進了WTO詞匯在國內的普及。如專家所言,“海歸給我們帶來了改革的生產力要素,推動了我們改革的發展。”

  海歸是中國政府和企業國際化的產物,曾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中國全球化進程的使命。今後隨著國際化的加劇,到中國融入“地球村”一定程度之後,海歸終將悄然逝去。

  海歸給中國帶來了什麽?

  海歸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而逐漸叫響海內外,這不僅僅是因互聯網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製,帶來了快速便捷的傳輸方式,更重要的是因海歸帶來了VC(風險投資),是VC培養了互聯網。從這個意義上說,互聯網的興起和繁榮,海歸功不可沒。

  專家還認為,除了資金外,海歸還帶來了技術、人才、管理和新觀念、新思維。據統計,中國81%的中國科學院院士、54%的中國工程院院士、72%的“九五”期間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是留學歸國人員。

  高級管理人才的匱乏曾被認為是中國國有企業虧損的主要原因。大量海歸加入到國有企業改革的研究和實踐當中,壯大了改革的推動力量,提高了中國企業的管理水平。

  近年來,在外國企業走近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最惠國待遇、傾銷與反傾銷等等國際化概念逐漸普及,海歸在其中功不可沒。同時大量留學人員的出去也向世界帶去了我國文化、留下了國人的足跡和聲音,加強了世界對中國的了解。“這本身就是我國國際化的中走出去的一部分。”業內人士認為。

  為何大家要做海歸?

  “海歸”在中國最終成為一個“現象”,還是九十年代末、這個世紀初的事兒。但“海歸”究竟為何而歸?

  英國廣播公司發自中國的報道說,談到自己“海歸”的原因時,“海歸們”的說法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也有“美國夢”、“澳洲夢”或其它什麽“夢”的破滅;有對淪落西方“勞力人”階層的不甘,自然也有重攀母國“勞心人”階層的誓願;有一位很早就隨父母出國的“小海歸”,對回國發展的動機說的更加簡單:“有一年,我回國旅遊,在北京王府井吃了一頓餛飩和包子,吃得快撐死了,才兩塊錢人民幣!當時我想,要是我回國工作,就可以天天吃這樣既好吃又便宜的飯了!”甚至還有一位自己創業的老板“海歸”笑著說,他回國就是因為可以在中國“天天泡妞”。

  當然,也許“吃飯說”和“泡妞說”更多的是戲言。即使是“鄉愁說”和“夢破說”,也無法完全說透為什麽一直到近年來“海歸”才成為一個景觀的深層原因──對許多早就出國的海外遊子來說,“鄉愁”其實一直綿綿不斷,國外“淘金夢”也並非剛剛破滅,但為何遲遲方歸?

  除了華人在海外的不適應,海外夢破碎,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情感沒有寄托之外,中國越來越強大的經濟發展以及機遇和認可感得到海外華人越來越多的青睞。

  建國之後,大量的海外華人科學家突破歐美的層層阻撓投奔到祖國的懷抱,他們歸國的目的是為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麵貌,時過境遷,在今天這個個性張揚、個人價值被充分尊重的時代,怎樣才能吸引到海外留學生的回歸,成了我們政府吸引外來人才的重要課題。

  “以前,國家更多的從衣食住行等基本的必需品上麵來給予海歸優惠,但是今天國家更多在創業政策和創業軟環境上給海歸以支持。”中關村管委會人力資源處處長王立平在談到政府吸引海歸政策的變遷時說。

  從全國範圍來看,政府在之前提出的“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留學工作方針的基礎上,又於2003年提出了“拓寬留學渠道,吸引人才回國,支持創新創業,鼓勵為國服務”的要求。這些也都極大地吸引和鼓勵了海歸回國創業。

  總而言之,“海歸”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有一條不能忽視:收入。利益驅動導致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出國潮,也促成了世紀之交的“海歸熱”。

  海歸終將消失?

  針對海歸的現狀問題,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為海歸最終會“消失”或“歸去”。當當網的副總裁高翔就認為,再過10年,隨著國內教育水平的提高,本土人才和國際人才的差別不存在之後,“海歸”也可能會消失,因為,畢竟這隻是“一個時代的音符”。

  東方副總裁馮慰東對高翔的觀點積極讚同。馮慰東說,“海歸如果不能表現出‘海歸’應有的水準,或者不能表現出比‘土鱉’更高的水平,兩者沒有什麽差別,那海歸的消失是一定的。”馮還以在歐美等教育和經濟發達的國家就沒有“海歸”的叫法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也有經濟專家認為,海歸在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定時期出現,是我國國際化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在這段時期,無形中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承載了我國國際化的使命,但是隨著全球化水平的加劇,我國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當我們融入到“地球村”一定程度之後,海歸也必然會消失。“因此,可以說,海歸起於國際化,也終於國際化。”

  誰砸了海歸的招牌,讓海歸成為一個爭議性的詞匯?

  “這更多的是媒體炒作的結果,與事實有一定的出入。目前,中國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現在還不到5%,美國是50%,所以我們很難相信,在國外拿了學位回來,而且又懂英語和深諳管理之道,在中國找不到工作?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歐美同學會商務會長王輝耀在麵對“海歸”變“海待”的問題時言辭略顯激動。

  的確,在“海歸”飛流直下,從受人禮遇到遭人非議的反差下,究竟是誰砸了“海歸”的招牌,是“海歸”自己不爭氣壞了名聲,還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是包括媒體與業界都值得深思的問題。

  海歸貶值緣於出國熱:

  一時,輿論對於“海歸”概念進入一個頂禮膜拜的階段,而“海歸”派人物幾乎都頂著光環受到外界的追捧,此時的“海歸”往往手持洋文憑,喝飽了洋墨水,即使不能攜帶項目和技術自己創業,也能在進入外資或本土企業中獲得不菲的待遇。

  在這樣的光環照耀下,“出國熱”浪潮醞釀而生,並一發不可收拾。大規模的參差不齊的人員(更多的是一些學生)的遷徙在使“海歸”隊伍壯大的同時,也為“海歸”的門麵抹了黑。這批人往往是在國內沒有打好基礎,就夢想著出去一圈然後脫胎換骨,效果可想而知。

  但隻要是從國外歸國的人員都統一被稱為“海歸”,這也是“海歸”貶值含金量降低的主要原因,而真正有能力的“海歸”是經得住考驗的。而另一方麵,之所以出現大批“海歸”變“海待”的問題,水土不服也成為那些內功不深厚的海歸的掣肘之處。

  水土不服是主要症結:

  如今,並不是每隻龜去海外遊那麽一遭後都能夠衣錦還鄉,並不是去國外轉一圈就算鍍了層金,享受受人膜拜的禮遇。久疏國情、習慣了海水,猛然紮回淡水來,擱淺、溺斃等各種危險尾隨,而歸國表現不佳、創業失敗的案例也因此而增多。

  有業內人士分析,在中國這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經濟環境下,從西方國家搬運過來的新思想、新理念在本土的“潛規則”的麵前,有時會變得很不協調,甚至會步入“囚徒”困境。能迅速轉變角色適應環境是“海歸”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入鄉隨俗”是解決水土不服症結的一劑良藥。

  從“海歸”到“海待”,“海歸”經曆了一個從備受矚目到飽受爭議的起伏輪回,然而時至今日,不管是“海歸”還是“海待”已經逐漸從熱門話題上退位下來,在創業和投資、招聘人才等方方麵麵,像以前那樣對“海歸”過去敏感的時代已經結束。

  在中國“入世”後,國際間的人才流動已經相當頻繁,符合簡單的“海歸”概念的群體也不再如當初一樣鳳毛麟角,而國內的商業環境也逐步與國外對接,一些水土不服的問題在雙方的互相滲透下融為一體,國內的生態環境趨於市場化和規範化。在這樣的環境下海歸水土不服的現象也會消失。

  加拿大華人海歸狀況:15%中國新移民,一年內即做海歸

  無論是“海歸”(回流)還是“海帶”(回國待業),近年愈來愈多的加國華裔移民回流中國。調查顯示,更多的工作安全感和升職機會,是許多華裔回流的首要原因。而崛起的中國,也正積極吸引海外華裔回流,並從中獲得經濟和科技上的受益。

  據星島日報報道,近年許多華裔移民回流中港台尋求商業和就業機會。加拿大亞太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張康清昨日指出,估計單在香港就住有20萬名加籍人士,他們絕大多數是在過去20年移民加國,之後因職業和其他原因回流。

  卡加利大學助理教授郭世寶說,一項有關中國移民的調查發現,絕大多數中國移民回流,是為了得到更多工作保障和升職,其中15%的人是在移民加國後的1年內回流的。回流人士中有65%的人說不後悔回流,45%的人說回流後工作更稱心。

  在回流華裔中,有48%的人是在加國獲得最高學曆的。回流人士中以教師、教授、專業人士、商業、財經人士為主。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茲韋克(David Zweig)指出,中國正在積極吸引回流人士,提出科教興國口號,開辟高新技術開發區。地方政府如同公司一般積極招募海外回歸人才,充分利用他們帶入的高新技術。

  他分析近年中國移民回流人數上升因素,認為首要歸功於中國快速經濟增長,其次是好的政府政策,以及更好的機遇。茲韋克指出,中國在吸引頂級人才回流方麵仍存在困難。回流給中國帶來經濟和技術受益的同時,也給中國帶來問題。即一些回流人士在中國遇到就業困難,出現待業的“海帶”人士現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