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94)
2008 (73)
2009 (47)
2015 (1)
前幾天在報上看到一位資深的美國退休記者寫的一篇報道。這位記者從70年代初期一直到最近,每10年到大陸參觀訪問。從70年代的改革開放,一直到目前的和諧社會。他認為中國經曆了前所未有的大翻騰,各方麵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他對中國的改革開放,進步讚不絕口。可是在文章末了,他覺得,中國再繁榮強大,恐怕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追趕上美國。原因有二,一是教育,另外就是創新。當然,表現出一般美國人具有的自信與自我優勢。然而想想這位記者說的也是肺腑之言。
最近富士康自殺事件,搞得沸沸騰騰。廣州的本田汽車工人,為了爭取工資,開始罷工。這些勞工事件的存在,也是一個經濟展過程的必然現象。就像美國當年的汽車工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奮鬥了30年。等到各種福利製度都實行了,最後麵臨了裁員的厄運。我不是說工人的福利不重要,問題是如何能在一個企業利潤的範圍之內,給予工人們最大的照顧而不是剝削。當年台灣在發展工業化的起步也是從加工業開始。60年代在高雄成立了加工出口區。以台灣的廉價勞工為美國日本製造產品。曾幾何時,台灣的工業起飛了,取代而之的是高科技產業。慢慢的,一些勞力的工作由外勞來取代。在台灣本地無法找到廉價的勞工,郭台銘自然就往大陸發展了。目前在大陸有80萬的工人,想想要有效管理這些龐大的勞動力也不容易。無怪乎,雖然發生了連續的跳樓不幸事件,李嘉誠前些日子都還在大力讚揚郭台銘。蘋果電腦的總裁也是一樣。大家都知道,改革開放後國內的經濟起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靠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來自農村的廉價勞工。
最近看到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寫的一篇報導,提到我們中國沒有自己的品牌,所以能夠賺取的也就是微薄勞力的報酬,而絕大部分的利潤卻落到別人的口袋。去年中國出口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上出口的第一大國。而今年可能超過日本成為全世界的第二大經濟國。可是缺乏品牌足以阻止中國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強國。蘋果電腦委托中國製造他們的品牌手機。這個高端手機的價格是750美元,但是中國能夠幸運得到利潤隻是25美元。美國耐克品牌的鞋子,中國的利潤隻有百分之四。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和規劃協會秘書長範春永曾經說,我們讓外國人賺了我們的錢,因為人家有品牌,我們沒有。我們花著大筆錢購買著意大利,法國,德國的名牌衣服鞋子皮包, 讓他們賺飽了。在最短時間內開發我們自己的品牌是必須的。我們所缺的就是創新的能力。我們成為那些有想象力的創新者的代工,為他們一針一線,裝配零件製造產品。我們不能創造自己的產品,就意味著我們隻有付出極高的代價而取得廉價的代工權力。
為了提高我們的創新品牌的開發,政府投下了巨資,采取“走出去”的政策。鼓勵海外企業收購的動作。同時迫使外國人提供他們的專有技術在國內生產,以便取得產品在國內銷售的權力。在2000年,中國對外投資額是280億。今年預計可以達到兩千億。雖然投資額可以達到兩千億,但也僅僅可以與新加波,俄國,或巴西相比。在財富500強中,中國站了34強。但是基本這34個公司的主要營運都是在中國本土內。世界上的最大的三個銀行坐落在中國。可是如果按照銀行在境外營運的散布區域而言,我們是排在50名以外。換句話說,我們的銀行還是以營業人民幣為主,利潤的對象還是以在中國境內為主的客戶。再往前走10年,如果我們的企業還是留守在國內,的確很難看出這些中國企業對世界的所造成的影響。
中國為了貫徹對外來智慧財產的保護權,政府已經投下了一千億美元取得西方流動手機電話的技術。因此從1990年代開始,決定自己開發產品。可是在投下三百億美元後,所得到的產品,在擁有五億手機用戶的中國,僅僅爭取不到兩千萬的用戶。 而手機的製造者告訴政府,除非他們得到額外的補助,他們不會去生產這些自己的新技術開發出來的產品。中國政府不得已,把這些技術轉讓給韓國,羅馬尼亞去尋求廣範圍的應用。一位在中國工作了25年的歐盟商業官員,他認為中國在大學裏提供了那麽多的研究經費,但是並沒有研發出實際的產品。看了這個報導,真是說中了我們的要害。看看國內許多的延攬人才計劃,一個比一個大,經費也相當充足。但是我們看到的就是發表文獻。每個單位強調文章在那個雜誌發表,發表了多少,根本就不注重實際的應用而完全與經濟效益脫節。我們的學者,努力的工作著,但研究出來的東西發表後,叫別人給用了,然後人家做出有用的產品。你說我們冤不冤啊。
我寫過一篇關於中國出口的文章,想得和您一樣,全是靠廉價勞動力.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001&postID=35116
如果有空,歡迎老先生來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