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民企將成為國際經濟開發的主要力量之一

(2006-12-01 12:06:04) 下一個
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是對外開放新階段的重大舉措,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製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這是新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是我國的改革和對外開放新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開放的經濟,對外開放是我國國民經濟不斷躍上新台階的重要動力。要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就必須充分發揮一切積極因素和社會各方麵的力量,特別是作為我國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最為活躍、發展最為迅速的民營企業更應該成為“走出去”的一個生力軍。
  一、中國民營企業已經具備“走出去”的基礎和條件
  民營企業在中國有著特殊的存在背景和發展道路。統計數字表明:1989年,中國私營企業僅有90581戶,從業人員164萬人,注冊資金84億元。過了短短13年,到2002年底,私營企業數增加到243萬戶,從業人員3247萬人,注冊資金2.47萬億元,分別增長27倍、20倍、294倍。私營經濟對GDP的貢獻率從1989年的0.57%增長到2001年的20.46%。這幾個數字表明:包括私營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發展是中國這些年改革和發展成功的重要因素,民營企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這主要得益於黨的富民政策,得益於國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得益於改革所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其實,中國民營企業在改革中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參與對外開放的過程。在改革開放初期民營企業主要是為國有外貿公司提供貨源。當民營企業有了一定發展以後,涉及的生產領域擴大了,產品質量檔次提高了,出口貨源品種豐富了,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但在當時的外貿管理體製下,私營企業不能擁有進出口經營權,一些私營企業隻能通過國有外貿公司出口,也有一些民營企業采用變通辦法,戴上“紅帽子”走到前台,獲取國際市場“通行證”。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交流和擴大,特別是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進程,從1999年開始,中國民營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麵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國家在1999年初頒布了對私營企業外貿自營進出口權的規定。2001年7月國家進一步修改了外貿進出口權的規定。當年,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產值500萬元以上)完成出口交貨值2684.3億元,比1998年增長了2倍多,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8.2%上升到16.5%。2002年1-7月,浙江省有進出口自營權的6281家民營企業出口總額43.34億美元,同比增加47.1%,比該省同期出口總增長高出25.9個百分點。2002年,上海擁有自主進出口權的民營企業近2000家,出口額3.27億美元,同比增加7倍以上。同時民營企業到境外投資設立企業也有了發展。
  民營企業經過二十幾年成長進步,已經有了一定的實力,員工的整體素質和企業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企業完成了產權製度改革,建立了現代企業製度,具備了相當的基礎和條件,其中一批能抓住改革的先機,具有敏感的市場意識和世界眼光。經營靈活的民營企業,已率先成為進入國際市場的開拓者。
  二、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舉幾個浙江省民營企業的案例,來看看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情況。
  1.正泰集團,是國內一家知名的生產經營高低壓電器、輸配電設備、通信設備、儀器儀表的民營企業。創業18年,從一個作坊式的小廠,發展成為年銷售額60多億,出口交貨值3588萬美元的管理規範的股份製企業集團。在競爭中成長的正泰集團,不可避免地走上了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的道路。他們以質量打造馳名品牌,以誠信構築國際化經營體係,並培養了自己的專業人才。如今的正泰已在北美、歐洲、中東、亞洲的幾十個國家、地區建立營銷機構,在美國矽穀成立研發信息機構,這種“兩頭在外”即研發和營銷機構在外的經營模式,能跟蹤先進技術發展,及時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是我國製造業進入國際經濟舞台的一種有效途徑。
  2.廣廈集團是采取借用國有公司的經營渠道組織勞務出口,承接工程的方式走出國門的隨著企業實力的逐步增強,他們產生了主動參與國際競爭的強烈願望。在1998年廣廈集團通過跨地域資產重組控股了有外經、外貿經營權的國有公司———中國南京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實現了“借船出海”。他們在世界許多國家開展國際工程承包、勞務輸出、境外建廠,積累了豐富的國外工程施工經驗,培養了一批具有國外工程建設施工管理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確立了“以建築、不動產投資經營、人力資源輸出等為主的服務貿易與並購國外企業、工業園區開發等資本運作相結合的國際化模式”。我們高興地看到,前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在2003年外貿工作會議上提出,“研究允許私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從事對外工程承包業務”,私營企業對外工程承包權的問題可望很快得到解決。
  3.湖州紅鷹企業集團是一家以經營保溫、耐火材料及冶金輔料的民營企業,他們走的是一條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道路。1993年他們首先進行了同美國特殊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的合資,用他們的話說叫“借梯攀高”。在短短的幾年裏,他們引進了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實現了企業的全麵提升,進而在2000年邁出了“走出去”的堅實一步,在越南建立了南鷹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他們稱為“借地發展”。既為自己節約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利潤收益,擴大了國際交流領域,拓展了國際銷售市場,又為合作夥伴節省了外匯,提升了其生產能力和水平,取得了“雙贏”。
  4.華立集團走了一條高起點與國際競爭的路子。2001年9月華立集團成功收購了飛利浦CDM A移動通信部門,獲得了飛利浦公司CDM A全部知識產權、研發成果、研發設備、研發工具和一大批有經驗的研發人員,一躍成為國內IT領域首家掌握芯片核心技術的民營企業。華立是由一個鄉鎮小廠經過30年創業成長起來的,是一家產權清晰,運作規範,在國內有17家生產製造型企業,控股3家上市公司,在美國、泰國、加拿大設有製造工廠和研發機構的民營股份製企業。值得一提的是,華立是利用美國納斯達克資本市場籌集資金來完成飛利浦CDM A移動通信部門的收購。這裏借用汪力成董事長的一句話:“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國際化、資本市場和技術結合起來。”正是有了這樣國際化的胸懷和眼光,華立集團實現了由傳統企業向現代企業轉變,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變,由一個完全的本土企業向跨國企業轉變。
  三、推動民營企業“走出去”
  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增加產品出口和擴大海外投資更多地參與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更好地參與國際經濟分工和競爭是大勢所趨,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從企業自身來說,要學習和掌握參與國際競爭的手段和方法,揚長避短,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從外部環境來看,也要各方支持,共同努力。
  首先要認清民營企業的優勢與不足,民營企業的比較優勢,一是成本上的優勢。中國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是以成本優勢為主,而民營企業同國有企業相比,在人力資源、管理效能、生產資料的使用、曆史包袱等方麵明顯占優,成本優勢更為明顯。這種優勢還將會持續一段時間。
  二是產權上的優勢。民營企業產權清晰,經營自主,所有者到位,激勵機製不斷完善,經營成果與投資者和經營者利益直接相關,國有企業出現的“富了方丈窮了廟”的現象在民營企業中很少發生。
  三是機製上的優勢。民營企業的經營機製靈活,對市場反映敏感,適應國際市場能力強,尤其是民營企業在經營多品種、小批量、價格比較低廉的出口商品上優勢明顯。
  四是經營理念上的優勢。民營企業是伴隨市場經濟成長起來的,他們求知欲強,有堅忍不拔的創業精神,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敢冒風險,抓住機遇,決策果斷,有著很大的主動性和創新性。
  但是,不可回避的是民營企業也有弱點和不足,也阻礙和製約著企業的發展和進步。一是民營企業素質有待提高。企業素質的高低從根本上決定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廣度、深度和力度。民營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實力不強,缺少複合型人才,失去很多進入市場發展的機會,因而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減弱了融資能力等。
  二是技術創新能力較低。雖然,我國民營企業越來越重視依靠科技研發,努力把科技成果引進企業,但就總體而言,由於資金困難,在購買專利產品、科技人員的引入、更新設備等方麵還相對滯後。
  三是經營手段和策略不夠。民營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於新手地位,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抵禦國際市場風險能力還不強。由於受內外各種因素的製約,手段單一,從事一般商品貿易居多,勞務輸出、引進外資、海外投資形式少;單獨經營多,與國外企業參股控股合作少;傳統方式多,運用現代國際貿易方式如:網上交易,電子商務少。另外,對國際市場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缺少完整的戰略等問題都影響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其次,從政府、社會等企業外部環境看,民營企業在“走出去”道路中也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
  一是融資困難。目前企業很難通過銀行貸款來充實海外投資的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使企業難為無米之炊。
  二是外匯管理製度的限製。不利於需要配套現匯的實物投資項目,不利於需要較多現匯匯出的非生產性服務網點的設立。如:售後服務、研發項目等。
  三是審批程序繁雜,環節多速度慢,且多家管理,延誤商機。
  四是缺乏為企業海外投資提供信息支持的專門機構。
  五是出口退稅延滯問題比較嚴重。這些困難和問題,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還沒有完全到位的表現,隨著我國進入W TO,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政府職能的轉變將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將會大大推動民營企業“走出去”,得到更快的發展。
  另外,工商聯要為民營企業“走出去”做好服務工作,工商聯是黨和政府聯係非公有製經濟的橋梁和紐帶,政府管理非公經濟的助手,又是非公經濟的“娘家”。積極應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加強對民營企業外向型經濟活動和進出口貿易服務是工商聯的任務和責任。民營企業可以通過工商聯與海外商會的傳統和對口聯係渠道,開展對外合作,如產品出口,邊境貿易,有比較優勢的民營企業到海外投資建廠,通過國際化經營,逐步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工商聯也要幫助企業獲取國際市場的信息,分析比較優勢,研究國際上不同區域市場的特點和進入的可行性,使企業的決策更加科學化。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走出去”,到國際競爭的大舞台上一展身手,這的確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國際市場競爭的殘酷性,民營企業不可為出去走而“走出去”,而要把“走出去”作為企業自己發展戰略的一部分,作為增強自己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中國的民營企業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市場經濟大潮中鍛煉、拚搏,必將成為一支走出去的生力軍,進而成為一支主力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