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石油!! 石油!!

(2008-06-20 11:26:40) 下一個


 去年1月,原油每桶50美元。去年8月,漲到75美元。而現在已經超過了130美元。一桶原油每上漲1美元,對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沙特阿拉伯來說,每天就將多進賬970萬美元。但盡管如此,沙特石油部長上周指出:“目前石油價格的上漲沒有道理。”另一個石油輸出國科威特的財政部長本周二也指出,目前的油價太高了,“合理的價格應該是每桶 100美元左右”。然而,原油價格將繼續暴漲到150甚至200美元的預測仍不絕於耳。  
 目前的高油價已經導致了全世界的通貨膨脹,並嚴重威脅著全球的經濟增長,因油價上漲而引發的大規模抗議活動席卷歐亞,有的還釀成暴力事件。  
 那麽,在這場整個世界都為之埋單的遊戲中,到底誰是最大的贏家?又是什麽力量在推動著石油價格的非理性上躥?  

 300%的暴利  1998年,國際石油價格處於低穀,在10美元一線徘徊。其時,美國石油巨頭雪佛龍安慰它的投資人說,別怕,隻要油價高過10美元,咱就有得賺。  
 即使最有想象力的人,彼時也難以想象,僅僅在十年後,一夜之間,油價的純漲幅會超過10美元。而如此難以想象的事情確實發生了:就在本月6日當天,紐約商品交易所7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每桶猛漲10.75美元,收於138.54美元。這創下了兩項曆史記錄:最高收盤價、最高單日漲幅。  
 世界各地的石油生產成本很不相同。依照1990年代的數據,最便宜的中東地區每桶的成本僅為1至3美元,英國北海的油田則為4至21美元。當時的報告說,國際上大的石油公司的平均“井口成本”大致為每桶9美元,加上運輸費用和必要稅費,生產商的平均保本水平在12美元上下。一些拿到好的資源的石油商能把成本做得更低,所以雪佛龍說它在10美元就有得賺應該不是吹牛。  
 假設石油的生產成本在過去的十多年裏增長了2倍,則其平均成本為36美元。當原油價格接近140美元時,每桶石油的利潤就高達100美元,利潤率超過300%!  
 在如此瘋狂的石油背後是什麽呢?它是一個短暫的瞬間價格還是未來的長期穩定價格?“我個人的看法是,在未來五到十年時期內,如果供給結構不發生大的變化的話,可能整個高油價仍然會持續一段時間。”供職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石油問題專家鄧鬱鬆說,當被要求給各種因素對油價的貢獻度做評估時,他說:“供求關係貢獻了40%,美元貶值的因素貢獻了40%,其餘是投機等其他因素。”  
 對石油供應的擔心和重視不光是鄧這個學者的看法,中國的決策部門顯然也非常重視石油的供應問題。這解釋了中國為什麽會在地球的各個角落裏急切地尋求石油資源:對於信奉“手上有糧,心中不慌”哲學的中國人來說,當你有大致一半的石油供應來自似乎是不可琢磨的、被各種勢力操控的外部市場的時候,你沒辦法不感到緊張。  
 依照獨立機構enerdata給出的數據,在2007年,中國新增的能源需求占世界整個新增需求的45%(歐盟和日本的能源需求處於淨減少狀態):自2000年以來,中國在世界能源總消耗的比重逐年增加一個百分點,至2007年的17%,這個比重僅次於美國(占比20%),甚至高過歐盟(占比15%)。  
 中國迅速增加的對石油的需求與高油價相伴生,這正應了那句話:賣什麽什麽賤,買什麽什麽貴。  依照中國海關部門的統計,2006年,中國進口原油1.4518萬噸,2007年為1.5928萬噸,估計2008年將超過1.7萬噸。假設每桶為石油出口國貢獻淨利100美元,則2008年,中國將總共為石油出口國貢獻17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19萬億元。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2007年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利潤總和。  
 作為這一輪石油漲價最大的受害者,中國惟一可以安慰自己的恐怕就是,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裏,人民幣匯率提高了一些,否則我們要支付更高的成本。   

 “高油價”高了多少?  自從有了市場,就有了價格波動。完全合理的估值可能隻存在於書本裏,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不可以對價格的高低做一個判斷。  
 從“當量”的角度來看,石油的現價確實非常高。  
 所謂“當量”是把不同的能源進行換算。比如,按照發熱值計算,1噸標準煤相當於0.687623噸標準油,也就是大約5桶原油。  
 由於石油價格不斷地攀升,導致煤炭價格也在跟風上漲。(跟有期貨市場交易的石油不同,煤炭的定價機製更像我們熟悉的鐵礦石,它是由大的供應商和大的需求方談判而定。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供應商之一,它給日本的供貨價格被認為是國際價格。)  
 即便如此,最新的國際煤炭價格為每噸150美元,折合石油當量的話,為每桶30美元。這個數字大約為石油現有價格的四分之一。(雖然今年已經大幅度地價格上漲了,但是中國國內的煤炭價格仍較國際市場的價格低30%到50%。也就是說,如果依中國國內價格折算,則國際石油價格更是貴得離譜。)  
 眾所周知,核能是比較便宜的能源,把核能折合成石油當量的話,大約為每桶13至15美元左右。僅為石油現價的十分之一。  
 不過,跟太陽能、生物能源相比,石油還是要低不少。  
 2007年,石油在世界能源中的占比為33.7%,煤炭為26.5%,核能估計不到1%。  
 當然了,“當量”僅僅是從相同發熱值的角度來做不同能源折算的。在當下的技術水平下,石油具有其他能源難以替代的優勢:交通運輸工具的首選能源、石油化工原材料。它比煤炭清潔,比核能更容易為公眾接受。這些特性讓石油成為難以替代的能源,除非發生重大技術革命。  
 根據enerdata給出的數據,2007年,全球用於汽油和柴油的石油消費占石油總消費的53%,而且這個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趨勢。也就是說,由於油價上漲,其他領域能不用石油,人們就盡量不用了,可是,汽油和柴油還不得不用。這跟汽車等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有關。   

 在曆史上,石油價格就經曆過大幅度的波動,特別是兩次重大的石油危機期間(分別為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1978年伊朗革命),石油價格都出現了瘋狂的波動。  
 這一輪的石油價格上漲大致是從2003年的30美元一桶啟動的,其後大漲小回,到今年正式踏進了100美元關口。  
 這一波上漲剛剛啟動時,就讓中國人吃虧了: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航油老總陳久霖就折戟沉沙在40美元一線:2003年5月,當國際原油從30美元漲到40美元時,陳久霖判斷油價會回去,於是放手做空航空石油,越賭越輸,結果損失慘重。  
 從2003年算到現在,在5年時間裏,石油價格上漲了200%,論漲幅,前兩次石油危機的漲幅也有大致200%,不過,那都是在很短時間內實現的;也無法在高位保持很長時間。這次恐怕情況有所不同。   第一次石油危機是阿拉伯國家為了打擊以色列,把石油價格猛然從3美元提高到10美元出頭,漲幅大致為200%,並從1974年1月1日開始執行。其後不久,就因高油價而爆發了世界性經濟衰退,導致對石油需求的減少,並進而導致石油價格回落。  
 第二次石油危機由於伊朗革命和兩伊戰爭,油價從1979年的13美元漲至第二年的34美元,漲幅也近200%,但是,其後石油價格長期低靡,隻是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期間,石油價格有過一段大起大落(有人說那是第三次石油危機)。到了1998年,石油價格回落至10美元一線。  
 最近的這一輪油價上漲雖然也有戰爭的因素(2001年的“9·11”之後,美國兩次在中東用兵),但是,由於這些戰爭都是事先做過充分準備的,所以市場的反應並不激烈。跟以往不同的是,這一輪石油價格上漲與美元貶值和投機勢力做大有密切的關係。   

 特殊的供與求  依照經濟學常識,當一種商品價格上漲的時候,人們或者減少消費,或者使用其替代品;另一方麵,利潤會讓相應生產能力提高,導致供應增加。於是從供不應求到供需平衡,甚至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下跌。  
 以往的幾次石油危機也驗證了這個常識。難道這次會是個例外?  
 這次的情況是稍有不同。  
 先從需求來說。在以往,世界石油的需求方主要是發達國家,它們都沒有實行補貼製度,在高油價下,人們自然會減少石油的需求。比如,兩次石油危機使得法國石油的消費量在其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下降了15.8%,日本下降了12.9%。而這一次,中國、印度等被稱為“新興國家”在新增需求方麵占了大頭。而中國、印度,此外還包括新的用油大戶中東地區,都對國內用油進行補貼。這樣做當然有這樣做的道理,不過,僅僅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這其實就是鼓勵石油消費。所以,隻要這個補貼政策不取消,高價格對需求的抑製就不能顯現。其他國家因高油價而減少的需求,會被這些國家強勁增長的需求彌補。  
 比如,當下全世界汽車保有量大約為8億輛,中國等“新興國家”的人們現在也開始大量購置汽車,如果照目前這個勢頭發展下去,到了2050年,全球就會有32.5億輛汽車。如果那時的汽車仍然燒汽油柴油的話,僅因為汽車一項,人們對石油的需求將會增加數倍。 
 從供應而言,石油生產國都過了最初的溫飽階段,特別是以沙特為代表的歐佩克國家,他們是世界上最富裕的,手頭的錢比誰都多,所以並不著急換錢用,而是有了好價錢才賣。  
 什麽是好價錢呢?如果不考慮貼現因素的話,就是現價超過未來的價格才是一個好價格:如果未來能賣一個更好的價格,幹嗎要急著把埋在地下的財富挖出來呢?  
 由於歐佩克國家石油儲備非常豐富(中東地區探明儲量995.8億噸,占全球總探明儲量的57.4%),他們的石油又是成本最低、質量最好的,所以,當歐佩克國家決心限產提價的時候,他們確實可以做到。   特別是最近幾年來,一些非歐佩克石油生產地區都碰到了石油資源枯竭的問題,比如,英國、挪威、墨西哥等國的石油生產都開始大幅度下降。甚至剛成為第二產油大國的俄羅斯,也被認為在2007年已經進入“峰值”了。  
 與此伴隨的是,一些石油公司不斷下調其石油儲備量,比如BP石油就先後數次宣布調低其石油儲備,共下調了23%。  
 由於“探明可開采儲備”本身暗含著一些不確定性,一些上市公司基於種種考慮會有意無意地誇大或縮小這一數值。當儲備增加時,人們不會有很大的反應;但是當儲備宣布減少時,人們就會很敏感,並進而懷疑全球的石油儲備,於是導致對石油供應緊張的恐懼。  
 這種恐懼反映到對石油價格的影響上,就是油價暴漲,而且不斷看漲。即使在石油事實上供過於求的時候,也是如此。——最近幾年,全球石油一直供需平衡,供稍多於求。  這可真的應驗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名言,“真正讓我們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被操縱的油價  美元貶值也是一個對石油價格有重大影響的因素。由於美國的財政和貿易“雙赤字”,美元有內在的貶值要求。  
 石油相對於美元成了“硬通貨”,“賣出美元,買入石油”成為一個有效的規避美元貶值的途徑。  有研究說,美元每貶值1%,每桶石油就上漲4美元。歐佩克主席沙基卜·克利勒在上個月28日就用這個來抵擋人們對石油價格上漲的抱怨。他說,照目前這個勢頭下去,石油價格真的可能上衝每桶200美元(投行高盛在上個月15日曾出過報告稱,未來24個月內,油價會上衝200美元)。不過,歐佩克主席隻是急切地用這個理論來撇清歐佩克跟高油價的幹係。  
 此外,由於美國次貸風波,越來越多的資金從房產轉戰商品期貨市場,其中有不少錢流入石油投機領域。  
 有報道說,最近5年來,與商品市場相關的指數基金投資驟增了20倍,從130億飆升到了2600億美元,其中有數百億投資於石油期貨。  
 假設這一數字為500億,假設放大20倍,則這筆錢可以撬動價值1萬億美元的石油交易。如果每月換手一次,則總交易價高達12萬億美元。而估計全球2008年的總需求為每天8700萬桶,如果以130美元每桶計算,則全球消費的石油總價值不過3萬多億美元。由於相當一部分是本國自產自銷(在中國,從國際市場上購買的石油大約占50%),由此可見期貨市場對石油價格影響力之大。  
 如此大的資金隻是提供了操縱的可能性,由於交易監管的不到位,更為石油價格操縱提供了現實性。  
 對石油價格的操縱是如此明顯,以至連“金融大鱷”索羅斯都看不過眼去了。本月初,他親赴美國國會聽證會,向議員們講石油價格被嚴重操縱。  
 在監管上,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要求交易的多頭和空方都要向它提供交易記錄,也就是持倉情況。在透明的製度下,操縱將難以進行。  
 問題是,大量的資金繞過了這些監管,它們在電子櫃台交易係統交易一種類似石油期貨的產品,這些產品的設計隻是為了方便交易人繞過CFTC的監管,由於設計上的近似性,通過操縱電子櫃台交易,就可以間接地操縱石油期貨的價格。  
 石油問題專家 WilliamEngdahl著有文章詳細介紹其中的關節點。他的結論是,“今天石油價格的60%可能都是投機帶來的。”  
 與索羅斯同日出席聽證會的石油問題專家Greenberger的估計比這個數字小,他說,如果投機被限製,而且采用更為嚴厲的監管的話,國際原油的價格會下降2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小小鳥~ 回複 悄悄話 @^@
海邊小貝殼 回複 悄悄話 這油價真的是瘋了,希望這場game早點降溫

問好偶像,周末愉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