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經典重溫:《華氏911》(Fahrenheit 911)[Dvd-Rmvb][第57屆戛納電影節

(2006-09-12 04:43:31) 下一個


片名:Fahrenheit 9/11
譯名:華氏911
編劇/導演:邁克爾·摩爾Michael Moore
主演:邁克爾·摩爾Michael Moore
           喬治·布什George W. Bush - 存檔膠片
類型:紀錄片
片長:110分鍾
發行:待定
映期:2004年6月25日-美國 


◆劇情◆
  這部紀錄片反映了這屆美國政府的某些側麵,試圖說明為什麽美國會成為仇恨與恐怖活動的目標,為什麽美國總是很容易就卷入到戰爭之中,指出了911後對石油的貪婪在瘋狂的反恐戰爭中起著絕對的作用,也分析了布什家族與本·拉登之間所謂的關係是如何導致他們成為勢不兩立的敵人。

  影片不但直接指向布什家族與富裕的沙特人包括皇室、沙特駐華盛頓大使和本·拉登家族在社會與經濟上的聯係,也表現了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美軍和伊拉克普通人的種種真實的狀況,其中尤為關注與戰爭相關的平凡人,像在戰爭中受到傷害的伊拉克民眾;像萊拉·利普斯科姆這樣因在戰爭中失去兒子而轉變對布什政府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的看法的平凡母親;像進入巴格達普通家庭逮捕無辜市民的美軍;像厭惡伊拉克戰爭的美軍大兵;像那些成為美國新兵源的密歇根州的貧困的非裔美國黑人。

  影片以一種反諷的口氣敘述著從2000年美國大選到如今的伊拉克戰爭中美國人所經曆的一切,試圖探尋出海麵下冰山的全貌。在這部影片中,邁克爾·摩爾“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多用總統布什自己的言語和表情來傳達信息。比如發生911事件時,布什總統正在美國一所小學中視察,當他的助手輕聲告訴他飛機撞擊了五角大樓和世貿大廈的消息時,布什先是一臉受到驚嚇的表情,而後時間雖然在一分一秒的過去,布什總統卻好像永遠不會從凳子上站起來一樣的呆坐著,盯著他手中孩子們那寫著“我的寵物山羊”的教材。邁克爾·摩爾用畫外音說“總統是否在想他應該多多出現,多做些工作?”他的這句評論其實是與電影中早些出現的布什經常呆在德州清理灌木叢和打高爾夫球的鏡頭相關聯的。

  在這個場景之前,摩爾用配有聲音的黑屏向我們重現了飛機如何襲擊雙塔,當聽到飛機的嗡嗡聲,我們知道他正朝雙塔襲來,當聽到撞擊的巨響和幾秒之後警報聲和人們的尖叫聲和氣喘聲,我們知道發生了什麽。緊接著的是第二次撞擊,但是摩爾將鏡頭切向目擊的人們,一個流淚的女人哭著向上帝祈禱使那些從窗戶上跳下的人的靈魂得到安息……導演邁克爾·摩爾就是這樣用真實地記錄來引發觀眾對當今美國政府作為的思考。
--------------------------------------------------------------------------------
◆幕後◆
  導演邁克爾·摩爾也是一位作家,他的作品無論是電影還是書,都以犀利的批判現實的風格著稱,他一向關注政治,年輕時麵對選舉權並不如他人一般簡單視之,而是倍加珍惜的組織競選。從處女作《羅傑與我》開始他便一直用攝影機和筆忠實地記錄著美國社會的現狀。無論是電視節目《可怕的真相》、紀錄片《科倫拜恩的保齡》,還是他寫的《愚蠢的白人》、《另類借口》。雖然他的書也都登上了銷量排行榜的榜首,但是他的天才更多的表現在電影上,他的上一部影片《科倫拜恩的保齡》不僅榮獲7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還獲得了戛納電影節55年特別獎。

  為了盡量完全而真實記錄美軍在伊拉克的生存狀態,摩爾雇傭了大量的攝影師和記者,並竭盡所能的讓全劇組的26名成員在伊拉克采訪了大量的美國政府官員、美國軍人以及伊拉克普通民眾。被稱為“刺頭”的邁克爾·摩爾也是親自上陣,他不但曾被情報局人員攔截在沙特駐華盛頓大使館外,還在國會山上對國會議員的約翰·特納說“嗯,我們可以發現,並沒有多少國會議員把他們的孩子送往伊拉克,事實上,隻有一個這麽做了。我們隻是認為你們這些人應該先把你們的孩子送去那裏,您覺得怎麽樣?”看來他確實是勇者無懼。
 
  影片在獲獎之後的最大熱點已經不再是美國政府對這部影片的反應,如今哪家公司來完成《華氏911》的發行才是世人最為關注的焦點,這關係到美國人是否能在本土看見這部影片。人們關心的已經不再是迪斯尼旗下的米拉麥克斯的對這部影片的發行風波的個中糾葛與孰是孰非,而是希望盡快有家公司能夠完成這項工作以饗美國觀眾。
--------------------------------------------------------------------------------

◆花絮◆
  這部紀錄片取名為《華氏911》(Fahrenheit 9/11),讓人聯想到雷·布萊德伯瑞的經典科幻小說《華氏451度》(曾被特呂弗搬上銀幕),那是一部有點像《一九八四》的小說,小說表現的是在未來的極權社會中,消防員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滅火而是焚毀書籍,華氏451度是紙的燃點,這也是小說如此起名的原因。而《華氏911》同樣采取以溫度單位加上寓意深刻的911的方式取名,意為這是自由的燃點。但這也令雷·布萊德伯瑞感到些許不滿,他認為如果邁克爾·摩爾是想向其致敬,應該標明以示大家,而不應該隨便使用“他的標題”,因為這可能會使觀眾感到和他的那本小說有什麽關係。
 
  邁克爾·摩爾的個人網站充斥著有關選舉、在伊美軍士兵和閱讀真實新聞的鏈接,這讓我們看到一個有些激進和對政治極其感興趣的美國人。對真相的探尋的渴望一直推動著這位看起來很“美國”的大塊頭男人用紀錄片說出事實。

  摩爾仍然希望這部影片可以在七月公映(上映日期已經定在了6月25日),無論是美國還是世界上別的國家,他甚至希望是在7月4日,嗬嗬,美國的國慶日。他認為這部影片會把觀眾帶到一個從未了解的世界。摩爾在他給觀眾的公開信中一再強調“當你們在福克斯新聞或其他媒體中聽他們不斷提及這個獎項是來自法國時,請你知道,在評審團的九個人中,隻有一個是法國人,卻有四個美國人,而評審團的主席也是美國人昆汀·塔倫蒂諾”他認為這個事實可以把那些針對他和法國的人的嘴堵住,而且他認為這顯然是一次並未經過精心虛構的“莫須有”罪名。
--------------------------------------------------------------------------------

◆評價◆
  有人說,這部影片的拍攝動機可以追溯到在2003年奧斯卡頒獎晚會上邁克爾·摩爾的一番激情演說。摩爾在這部影片中繼續著他對白宮,對美國政府的第43屆總統——喬治·布什及其政府的無限關注與批判。

  《華氏911》是繼1956年雅克·庫斯托《寂靜的世界》後再度奪得金棕櫚獎的紀錄片。作為紀錄片,摩爾不能像好萊塢大片那樣用煽情的故事、恢宏的音樂來得到觀眾的認可,他隻能用事實說話,用真實打動大家。看到911事件中遭受著痛苦的人們,看著伊拉克戰場上那些受到傷害的平民,你也許會忘記摩爾的政治立場,而是感受到一種真誠的令人信服的力量。即使這其中有些東西我們已經了解,但當導演邁克爾·摩爾把這些重新組合,回看的我們就仿佛經曆了一場對曆史重新的凝視。


下載地址:

cd1   http://www.uploading.com/files/1W732QH6/
cd2   http://www.uploading.com/files/HPXI5Z7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