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罷了:“感性與理性續篇”(ZT) - 博客 | 文學城

五味七色:優美園地

生活需要美麗,美麗不是人生
個人資料
五味七色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罷了:“感性與理性續篇”(ZT)

(2007-03-09 10:33:18) 下一個
責任和愛不一定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隻是一個事物的兩個麵,就像虛和實一樣。其實理性和感性都是一種生活,“感性”是我們對大自然最本能的直覺,也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生存能力中最強大的武器。這種直覺往往高於理性,但遺憾的是,在理性逐漸占據人類思維同時,感性的敏銳和精準度卻在慢慢的消鈍,“直覺”的重要性也日趨退化,我們對“直覺”的使用也日趨荒廢。

感性是從主觀的立場對待事物。純粹的理性會使人被現實的世界拒絕;純粹的感性會使人被現實的世界淹沒。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可能完全理性或完全感性, 也不因該是單純的理性或感性, 好象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常有人強調理性,但往往許多人在理性的背後表現出來的卻是感性。

在我眼裏,“理性”是“感性”有益部分的產物,是對“感性”的合理歸納和總結。如果將“感性”比作“探索”,則“理性”是探索出來的規律。其實,情之所以不定,皆因浮於表麵未達深層,而至刻骨銘心的情則已無力可變。“感性”始終充滿了人類飽滿的激情,而“理性”則是過濾過激情之後的冷靜和思索方式。“感性”激發出藝術的人生,而“理性”則擯棄了情緒的幹擾。

我認為靈感是感性的內涵,是生命最本源的東西,在生命之初是僅有靈性而無理性的,由靈性而至理性,那是一種在理性之上更高一層次的理性,循環往複,螺旋上升,但到了如今人們卻忘記了最本源的東西,並將人本身最寶貴的東西——直覺給拋棄不用。而真正能改變這個世界的那些人都是感性思維異常發達的人,靈感和精力異常充沛的人,舉目望去,古往今來大凡如此。

人生如夢,愛情是夢中之夢。諸色皆空,色欲乃空中之空。若是用純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生,這人生還有什麽意義?若無愛夢縈繞,人生豈不成了赤裸裸的空無;離了暮雨朝雲,巫山縱然萬古長存,也隻是一堆死石頭罷了。

“願意的人,命運領著走。不願意的人,命運拖著走。”我不會讓命運拖著走,我要盡力地去享受愛情、友誼,去欣賞大自然、藝術創造等等,這是一種對生命本身的享受。我不願意等到我離開這個世界時才發現,我隻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

我雖然不太清楚幸福的確切含義和概念,但我知道,“幸福”中一定包含著活得有滋有味的鮮明感覺。 世上有味之事不一定有用,就像詩,酒,煙,哲學,愛情這些東西,它們雖然沒有多大用處,但卻能使我們活得有滋有味。

若是從純理性的角度出發,人生不過是一段以死為背景旅程,在這麽一個前提下,人生還有什麽幸福或痛苦可言,一切苦樂禍福的區別都無謂了。但是在我眼裏,對於一顆善於感受和思考的靈魂來說,任何一種經曆都可以轉化為內在的財富,且如一位詩人所說:“你所經曆的,世間沒有力量能從你那裏奪走。”

所以,每當我思想和行為產生衝突時,是理性麵對還是感性處理就看那一刹的態度所決定了。如果我想用理性來解決問題,我就會保持沉默;若是我想用感性來解決問題,我就會發泄情緒。歸根結底,無論我選擇哪種方式,都是自己喜歡做的事,對也好,錯也罷,什麽結果都無所謂,隻圖一個感覺,你也許會說,這本來就是一種感性的表現,而我卻認為也是一種理性的享受。

我的理性和感性都是為我心中的快樂和平和服務的。當我遇到人生的挫折時,我會用張鳴善《普天樂》中的話來幫助自己麵對現實:“風雨兒怎當? 風雨兒定當。風雨兒難當!”有些事前不敢想象的事情發生了,怎麽辦?當然必須得忍受,無論過後是如何的不堪回首。

我也讚同 陶淵明說的“既自以心為形役”,我要讓我的身體做我心靈的主人;我願意努力遵循孔子的教導,盡量做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我相信,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遺憾。

我從來不是一個患得患失的人,“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一個人隻有在生活中保持心態的平和、安定和勇敢,才會感到安詳和舒泰。我不會讓自己的心靈荒蕪,更不會去浪費自身生命的能量,在這個 物質繁榮,生活節奏加快的世界裏,我希望當自己麵對一件事情時,我能夠迅速地做出判斷,選擇屬於自己的、最有價值的處理方法和生活方式。 我希望自己能永遠保持一種 “豐富的單純”的境界,我希望在忙忙碌碌的現實生活中為自己保留一塊開闊的心靈空間,一種內在的從容和悠閑。在這個心靈空間中,我要把生活和事業作為我生命的果實來品嚐。我不會讓自己沉溺於永遠的忙碌之中,我不會讓自己的心靈被各種事務所充塞,如果是那樣,無論我在事業和生活上取得了怎樣的成功,其結果隻能是損耗了我的生命而沒有品嚐到它的果實。

我更不會將生活中的遺憾放大,我記得泰戈爾曾經說過,“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麽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所以,我既不會錯過太陽,也不會錯過月亮。泰戈爾還說過: “我們在黑暗中摸索,絆倒在物體上,我們抓牢這些物體,相信它們便是我們所擁有的唯一的東西。光明來臨時,我們放鬆了我們所占有的東西,發覺它們不過是與我們相關的萬物之中的一部分而已。” 佛家也說:“看穿,放下,自在”,所以,該“看穿”的時候我一定會“看穿”,該“放下”的時候我一定會“放”,雖然我不能保證自己一定會 “自在”。

曾看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佛家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了二十裏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麽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麽背了二十裏地還沒放下?

所以,我們該放下時且放下,我們不該執著時一定不執著,往往是,在我們寬容別人的同時,我們也為自己贏來了一片海闊天空。

因此,我仍然會一如既往地“走過、路過、不錯過”,但是,在我“走過、路過、不錯過”,在我闖蕩世界,建功創業,探險獵奇,覓情求愛的同時,我一定不會忘記回家的路,這個家,就是“自我”—— 我自己的心靈世界。

謝謝你將我的文章貼在你的博克裏,這對我是一種鼓勵。我會盡快完成我的論文,將我的網頁打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