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大鼓演唱藝術之解析 -- 思想者無畏 撰稿

(2007-10-22 14:06:20) 下一個
“重整河山待後生 by 駱玉笙” 好聽, 中華文化底氣足, 厚積薄發

來源: cat01 於 07-10-21 08:59:08

Thanks to cat01.

my music of the day.

慢未必不好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music&MsgID=343987



‘有板時若無板,無板時卻有板’

zt
這是對於掌握唱腔節奏的較高要求。有板時若無板,指在演唱慢板、原板、二六、流水、快板等有固定節拍的板式時,在遵循節拍規定的同時,卻要唱出流暢自然而不機械呆板的效果。在一段唱腔內要根據內容的需要靈活變化演唱速度,使唱腔音樂節奏與表現人物情感、語氣變化的自然節奏適當地統一起來。無板時卻有板,指在演唱導板、搖板、散板等無固定節拍的板式時,卻能根據內容的要求和聲音形式美的要求,嚴格掌握適當的藝術尺度,創造性地賦予唱腔應有的節奏,並不是盲目地隨意地處理這些板式的節奏。



唱腔為本——京韻大鼓學習劄記


劉寶全所演唱的京韻大鼓,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按照唱詞的內容精心設計唱腔,他常對人說:“唱一個段子要以詞句為根,以唱腔為本,以語氣神態和身段動作為枝葉。每段大鼓都要唱出不同的感情來。”劉寶全很重視大鼓音樂的設計工作,他說“以唱腔為本”,正確地闡明了大鼓音樂在大鼓藝術中的作用。
劉寶全每唱一個新段子,都要花很長的時間研究唱腔。他創腔的時候,都是先操著樂器琢磨好譜子然後再和伴奏一起研究、加工修改,然後定穡。唱腔定下來後,再和弦師一塊研究伴奏:從鼓套到過門,唱腔的每個音應該怎麽配,都是仔細摳過的.從不馬虎。
由於劉寶全對大鼓音樂設計和改革十分重視,所以他生前所流傳的二十幾個唱段,既有它在曲式結構上、調式進行上,板眼節奏上、唱腔風格上、伴奏技巧上的統一性,每個節目又因內容不同,又有它的獨特風格和藝術特色,正如劉寶全說的那樣,“每段大鼓都要唱出不同的感情來”。
劉寶全總結他的藝術經驗時說:“唱大鼓是用三四十分鍾時間,有頭有尾地唱出一段故事來,我們雖不扮戲,卻要裝出生、旦、淨、末、醜各行當的人物,按照悲歡離合的情節,把每個人的喜、怒、哀、樂唱出來。勁要長,氣要沉,嘴裏要清楚。”“一頭一尾量要緊。”“開場的七言八句必須把全場的神攏住。以後,該緊的地方緊,該緩的地方緩,切忌一道湯,氣力要使在節骨眼上。就拿翻高腔來說,盡管台下歡迎,但要接在警句上才有力量。收尾幾句,尤其要唱得飽滿,和前麵的七言八句相呼應,老的唱法往往幹擱就完了,我覺得收不住。”
劉寶全對大鼓音樂在大鼓藝術中的作用是很重視的,他的藝術經驗也是很寶貴的,現就他演唱的一些節目,分八點敘述如下。



一)頭尾呼應
劉寶全說:一十節目“一頭一尾量要緊”。學習了劉寶全所演唱的節目之後,確實感到劉寶全在設計京韻大鼓唱腔時,對一頭一尾是很下功夫的。如:《長阪坡》其開頭是這樣的:



這是《長阪坡》的開頭,隻有四句唱詞,卻翻了兩個高腔,一個是“苦相爭”,一個是“鬼哭聲”,劉寶全說翻高腔要用在警句上。《長阪坡》取材於《三國演義》,三國時,劉備與曹操交戰,敗走江夏,在亂軍中失散眷屬,這“苦相爭”三個字用得很好,把戰爭的性質點明了,由於你爭我奪,給人帶來了災難這兒用了一個淒厲的高腔。“鬼哭聲”這三個字也翻了一個高腔,把戰後屍橫遍野的悲慘情象描繪出來。這兩個高腔把開頭的幾句唱詞襯托得情景交融,很是攏神。
《長阪坡》的結尾是這樣的:



《長阪坡》這個節目共二百多句,唱到最後還要起一個幾乎完全持續在“5”音上的高腔,不僅在演唱上很吃功夫,在唱腔的安排上,也是一頭一尾遙相呼應,給觀眾留下了完整、飽滿的藝術感受。
(二) 弛張交錯
在京韻大鼓的唱腔裏,很注意樂句之間緊縮和擴展的對比。這樣不僅很好地表現了內容,也使音樂的進行富有變化。如:《醜末寅初》



《末醜寅初》,又名《三春景》,內容是描寫一天的開始,漁翁、樵夫、農夫、讀書人等一天的活動景象。文字清秀、雅致,唱腔委婉動聽,在“一輪明月朝西墜”之後,又出現了緊縮樂句。如:



在這緊縮的樂句之後,又出現了擴展樂句。如:



由於唱腔弛張交錯,使得音樂富有變化,再加上唱段後邊,連續出現了三個大的拖腔,更加強了這個 節目的音樂表現性,如一幅風景人物的水墨丹青畫,展現在麵前,繪聲繪色、栩栩欲生。

(三) 形象鮮明
在京韻大鼓的唱腔中,當人物出現的時候,或者需要描繪人物形象的時候,唱腔也在為突出人物形象進行塑造。如《關黃對刀》:



這段唱腔是通過關羽的眼睛,描敘了長沙守將黃忠一方陣勢直如何嚴整、隊伍如何驍勇,紅旗角下閃出了一員大將,乃是湖南的黃漢生,音樂對“湖南”和“黃漢生”,都進行了擴展處理,使“湖南黃漢生”在這段唱腔裏比較突出。
唱詞的寫法,是用黃忠的形象襯托關羽,所以關羽的形象也被勾畫出來,唱腔也是用樂句對比的方法,描繪了關羽。如:



“好不得”三字搶在頭眼出,“笑壞了忠義無雙的蒲州的關壽亭”進行樂句的緊縮處理,這句唱腔就比較突出,因而人物形象也被描畫出來。
(四) 說唱結合
京韻大鼓中有很多說唱結合的唱腔,這完全是為了表現人物對話時,使內容表現得更活泛,人物感情表現的更貼切而創造的。唱中有說,那就是語言四聲的音調表達得非常準確,說中有唱,把語言四聲的音調音樂化,這樣說唱結合的就很自然,形成了“唱即是說、說即是唱”的特點。如《鬧江州》,宋江被充軍發配江州,在路上行走時,被甲馬戴宗看見,急忙上前問安:



這段唱腔,有唱、有京白,也有韻白,把唱,京白,韻白結合起來,比較生動地表現出戴宗這個俠義、豪爽的英雄性格。說唱結合,是大鼓唱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展示了大鼓音樂特色和風格。


(五) 長短高低
劉寶全演唱的京韻大鼓,很注意唱腔的美。他在設計唱腔時,每個曲段,根據內容的不同,都窪意安排適當的唱腔,有長的拖腔、短的俏腔,有清亮圓潤的高腔,也有韻味醇厚的低腔。如《大西廂》,當鶯鶯叫小紅娘說自己是由於思念張生而生病時,說:“你氣也氣死了我了”,行了一個大腔。



這個九小節的大腔,把鶯鶯衛氣又羞,可一時又不知怎樣對待這個放肆的丫頭的複雜的心理表現出來,不僅增加了唱段的抒情性,而且也描繪了鶯鶯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態。
在《大西廂》裏,不僅有表現人物的長腔,也有短的俏腔,如:



這裏也有些唱腔是很“俏”的:



這些唱腔多麽俏皮、詼諧,增加了風趣幽默的喜劇色彩。
在京韻大鼓唱腔中,為了點明主題,加強內容的表現,總是用高腔來表現。如《鬧江州》:



“這一日正走”,翻了一個雙高腔,是演唱專為了突出江州城的出現而設計的,這個高腔起了點題的作用,讓觀眾隨著演員進入到故事中去。
劉寶全在設計唱腔時,非常注意運用低腔。如《大西廂》:



在“罪兒啊?”行了一個低腔以後,緊接著出現了“我的小紅娘”這樣的唱腔,這“罪兒啊”的行腔,表現鶯鶯思索談“小紅娘”到西廂如何“問罪”? 想好以後接著就是連珠炮似的問話:“……半夜三更的,三更半夜,……這是跳花牆他砸了一口缸啊!”一這兒的低腔很有藝術效果。

(六) 掏閃騰挪
劉寶全說:“唱大鼓有兩句口訣,‘有板時若無板,無板時卻有板’,演唱時,必須有心板,才掌得住尺寸,靈活好聽。”板眼節奏在京韻大鼓中,變化是比較多的,所謂“掏”“閃”“騰”“挪”,板眼靈活。除一字一板,或在字上行豐富多采的唱腔外,是活多樣的節奏變化是很多的,所以出現了“有板時若無板,無板時卻有板”的節奏特色。
1.掏:是指連續的切分節奏,如《單刀會》中有這樣的句子:



在這裏邊“也是個枉”就是連續切分的句子。“是個枉”三字都要“掏”著唱,使拍子的強弱關係變化,“然”字又回複了強弱拍的正常規律,像這樣的對比處理,從節奏發展看,有動有靜,效果很好。
2.閃:是指後半拍起唱。這種利用“閃”板處理唱詞的例子在京韻大鼓中是很多的。有在板上處理的:



有在頭眼和二眼上處理的;



也有在末眼上處理的:



3.騰:是指小節線前後的強弱變化。


“弟兄”的“兄”字,和“來的”的“來”字都越過小節線,小節線的強拍在小節線前先理出來。
4.挪:是把強拍的字挪到弱拍。



趙子龍的“龍”和解差的“差”字,都緊縮在第四拍的後半拍。也可以把這二個字放在板上處理:



但是從唱的效果看,把“龍”“差”做緊縮處理更接近生活語言,說唱音樂的風格更濃一些。


(七) 冶於—爐
劉寶全是多才多藝的,他不但會唱京戲、石韻,馬頭調和各地方小曲,還會彈三弦、琵琶等樂器。他熱愛藝術,眼界寬敞,耳音開闊,曆史知識、文化知識、社會知識都很豐富,他善於從不同的藝術品種中汲取營養,虛懷若穀、從善如流、博采眾長、冶於一爐。如《大西廂》中,“崔鶯鶯喲得了不大點的病”是吸收的梆子。



如果把“病”字的音符改成 5 i,就是梆子味了,一音之差風格全異,吸收得很巧妙。又如《馬鞍山》中的二黃,是吸收了京劇的唱腔。



上例是從“在江岸上”以後轉入二黃,二黃的“在”字是從“5”音開始,又在“5”的調式音上穩定了一下才轉入“二黃”的下句“砍柴人”的落音”2“,用前後兩調的共同音“5”把變替的“5”與“1”的京韻大鼓調式轉入了“2”調式的“二黃”,自然流暢。
又如:



就是二黃的拖腔,要是這樣:



就是大鼓腔,“二黃”腔巧妙地接上了京韻大鼓的唱腔,聽起來,既有變化又協和。

(八) 一氣嗬成
劉寶全說:“一段節目在音樂布局上,大致可分四個段落:頭一個段落用於敘事,概括讚頌展開矛盾,應該慢一點。第二段落用四六,要注意說唱結合,多半表現對話和內心矛盾,第三個段落用緊四六,用於表現激烈的矛盾鬥爭,第四段落上板一氣貫通解決問題。”頭尾呼應,一氣嗬成。劉寶全在他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創建了大鼓音樂的四段體曲式結構,使京韻大鼓音樂結構展示了統一和諧完整嚴謹的藝術效果。如:



大鼓音樂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則,是用重複變奏手法。第一段“慢四六”,是把一句唱詞分三個樂節處理,每個音節中間有過門連接。第二段“四六”,上句唱詞分為兩個樂節,下句也是分兩個樂節,中間有小過門連接。第二段是“緊四六”,上句分兩個樂節,下句是一個樂節。第四段是“緊板”,上句分兩個樂節,下句一個樂節,但樂句緊縮,速度快了一倍。上邊所舉的例子,隻是為了弄清這四個殷落的內部聯係,是用變奏和板眼轉換的方法進行音樂處理的。在每個段落中由於內容不同,也還要在節奏上,唱腔上進行變化和豐富。
以“唱腔為本”是鼓曲的一個重要的藝術原則。由於劉寶全對大鼓音樂的重視,他不僅創了許多好唱腔,而且對伴奏音樂的研究也很下功夫,積累了一套豐富的經驗。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學習繼承傳統的藝術技巧,吸收當代各種藝術的優長,加強藝術創造和藝術革新,一定會使京韻大鼓這朵花開得更加鮮豔多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