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赤壁賦中的佛法解讀

(2006-08-30 06:04:24) 下一個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 誦明月之詩,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於東山之上, 徘徊於鬥牛之間。 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 淩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禦風, 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 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蘭槳, 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嚐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學佛後,才看懂這篇:

客的觀點:把一切看成實有,因此人生的短暫和快樂的轉刹即逝,近在眼前。認現實為實,認形體為己,因而尋求留住人生,不留則悲。

蘇子的觀點:人生的一切表象本不是實有,皆是虛無。變的是真如的表象,曰:“天地曾不能一瞬”。
 
不變的是真如自性,曰:“則物於我皆無盡也” 無失亦無得,何悲之有。

關於實有和虛無,西行法師說過:“我詠的歌雖是寄興於花、杜鵑、月、雪,以及自然萬物,雖然歌頌的是花,但實際上並不覺得它是花;盡管詠月,實際上也不認為它是月。像一道彩虹懸掛在虛空,五彩繽紛,又似日光當空輝照,萬丈光芒。然而,虛空本來是無光,又是無色的。就在類似虛空的心,著上種種風趣的色彩,然而卻沒有留下一絲痕跡。這種詩歌就是如來的真正的形體。”

關於無常,六祖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善惡一切諸法分別心也。”
世人所說的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啊。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物於我皆無盡也,真如和宇宙何有曾過缺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clear 回複 悄悄話 天使的想法很有趣。
地獄鍋爐房天使 回複 悄悄話 都是半杯水,區別就是從樂觀。還是悲觀的角度看:)

蘇子的看法,也就是一種看法而已:)

有了這種看法的蘇子,又如何呢,想起來,也覺得有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