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民幣料將升值300%? 全球貨幣進七雄時代 zt

(2006-08-23 00:43:26) 下一個
人民幣料將升值300%? 全球貨幣進七雄時代 -------------------------------------------------------------------------------- 2006-08-12 00:03:30   國際金融報消息:近來,國際外匯市場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人民幣持續升值,屢屢創出新高;各國政要、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談論最多的莫過於人民幣匯率問題。人民幣和中國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輿論話題的核心。   而2003年高盛公司發表了一份題為“與BRICs一起夢想”的全球經濟報告指出:到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將會劇烈洗牌,新的全球6大經濟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俄羅斯。“金磚四國”的名號自那以後被人們津津樂道。   貨幣作為一國最鮮亮的名片,一直是各國經濟實力的“晴雨表”。在人類曆史上,國際貨幣體係經曆了三大變化,從金本位製,到美元本位(布雷頓森林體係),而後進入了牙買加體係。對於未來國 際貨幣體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素有“歐元之父”稱號的著名經濟學家蒙代爾教授曾預言,歐元區、美元區和亞洲貨幣區的金融“穩定性三島(threeislandsofstability)”將成為未來國際貨幣體係的基本架構。而現今的牙買加國際貨幣體係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正由“一超多強”的格局,逐步走向“多強並存”的多個強勢貨幣演義。哪些地區的貨幣將引領世界經濟風騷,這是一個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   美元:褪去“超強”迷彩   美元日益由國際貨幣體係中的“超級”貨幣走向“強勢”貨幣,這是世界經濟多極化的必然。但是,即使美元持續貶值多年,在可預見的未來仍不會影響到美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中心地位。在國際貨幣體係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美元有著從“超級貨幣”向“強勢貨幣”轉化的無奈,但其強者風範依然存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金本位製開始瓦解,1933年美國最終放棄了金本位製。二戰後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政治實力和世界3/4的黃金儲備總量,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係;在該體係下其核心環節在於兩個掛鉤:美元和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通過國際規範確立美元和黃金的同等地位,因此布雷頓森林體係實質上是“美元本位”製。1971年出現了“美元危機”,美國經濟衰退,資本大量流失,美元在全世界泛濫成災。1971年8月,麵對30億美元的黃金兌換壓力,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鬆被迫宣布停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此舉宣告了布雷頓森林體係的解體。   表麵上看,美元貶值是布雷頓森林體係解體的原因,實際上美國經濟地位下降才是其根源。隨著戰後歐洲重建以及日本經濟的崛起,美國工業品生產比例下降到35%,經濟總量隻占大約23%;與此同時,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48年的7億盎司降到1970年的2.5億盎司,近2/3黃金儲備流失了。   雖然美元已失去了以前那種一統天下的能力,但在牙買加體係下,其獨特的超越地位是任何其他國家都無法比擬的。雖然其相對經濟實力在不斷下降,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雖然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總產值的比例由1950年的約50%持續下降,但50年後的21世紀初年仍占世界總產值的 21%,製造業占世界製造業的25%,美國公司在全球的海外直接投資中占比仍高達21%。   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的興起,使美國引領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計算機、網絡等高科技領域美國具有絕對世界領先地位。   另一方麵,美國軍事實力卻前所未有。美國國防部的開支是僅次於美國的另外12至15個國家軍費開支的總和;如果把全球189個國家的軍費加到一起再與美國比較,美國的開支也占了40%─50%。   強大的經濟、科技、政治力量使美國在國際貨幣體係中建立了強大的“美元霸權”。美元的超級地位無庸置疑。   然而自2001年以來,在美國經濟滑坡、股市低迷的背景下,美元總體上的強勢表現令不少專家跌破眼鏡。在2001年12月31日,歐元兌美元的匯率從年初的0.9424美元下跌至0.8915美元,遠低於1999年1月1日歐元推出時的1.1719美元;同時,美元兌日元的匯率在12月31日達到131.67日元,而其年初為114.35日元。2002年剛開始,華爾街外匯專家掀起了對美元能否繼續保持強勢的爭論。   而最近幾年,全世界的反恐、阿富汗、伊拉克戰爭使美國財政赤字逐年擴大,達到曆史最高位;巨額貿易赤字也日益擴大;美元匯價連續4年走跌,使全球投資者普遍看空美元走勢,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甚至撰文,認為美國政府對美元貶值的放任政策會導致美元作為世界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的喪失。   與此同時,日本經濟經泡沫破裂以後,經過10多年發展,正逐漸走出低穀;歐洲經濟也日益複蘇,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逐漸興起,特別是中國經濟實力蒸蒸日上。許多經濟學家都紛紛預言,中國經濟可能在20年後將超過美國,人民幣也將取代美元成為新國際貨幣體係中的“第一貨幣”。   可以這麽說,美元日益由國際貨幣體係中的“超級”貨幣走向“強勢”貨幣,這是世界經濟多極化的必然。但是,即使美元持續貶值多年,在可預見的未來仍不會影響到美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中心地位。美國仍將是世界經濟中的“小班長”,美元仍將是“第一貨幣”。   美元的持續貶值,不能簡單歸因於美國政府放任美國信用的擴張和美國居民消費的無度。其實這就反映了美元在當今國際貨幣體係中的特殊地位。美國政府可以通過不斷地發行美元來支付巨額的貿易赤字,美國的財政赤字也有相當部分通過美元輸出的方式由非美國居民來承擔。   因此,在國際貨幣體係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美元有著從“超級貨幣”向“強勢貨幣”轉化的無奈,但其強者風範依然存在。   歐元:欲與美元試比高   單從經濟實力、經濟規模來說,歐元區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可以與美國相提並論的經濟體。歐元也成為惟一能和美元抗衡的貨幣。但歐元尚缺乏足夠的內在支撐,歐元區經濟增長的不平衡以及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衝突將給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帶來嚴峻的挑戰,歐元的綜合競爭力遠遠不敵美元   歐元作為一種獨立的超國家性質的法定貨幣於1999年1月1日在其成員國範圍內正式啟用。它的誕生是布雷頓森林體係瓦解之後國際金融史上最重大的事件,無疑對世界經濟及國際金融產生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它作為一種重要的跨國貨幣對多元化國際貨幣體係的影響尤為深遠。   雖然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和德國經濟興起,導致日元和馬克首次挑戰了“美元本位”製度,但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的興起,使美國又一次在世界範圍內確立了以美元為核心的“金融霸權”。而歐元的出現導致美元的壟斷地位弱化,促使國際貨幣體係走向“多元化”格局。短時期內形成了美元、歐元占統治地位而日元扮演“小夥伴”角色的局麵。   一種貨幣能否成為世界主要的儲備貨幣,主要取決於發行該貨幣經濟體的規模,該經濟體在世界貿易中所占份額的大小,以及該儲備貨幣幣值的穩定性,而其經濟實力是最後的決定因素。歐元背後的經濟體是由德國、法國、意大利、芬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奧地利、愛爾蘭和希臘12個歐洲國家組成的經濟貨幣聯盟,其經濟實力與美國不相上下。歐元區擁有3.02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63710億歐元;在世界貿易中所占份額為15.2%(不含歐盟15國之間的貿易)。   單從經濟實力、經濟規模來說,歐元區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可以與美國相提並論的經濟體。歐元也成為惟一能和美元抗衡的貨幣。這主要體現在世界儲備貨幣的比例上。美元份額從1999年的67.9%下降到2002年的64.3%。而歐元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從1999年的14.6%提高到2004年的 24.9%,並且一些工業發達國家儲備構成中歐元的份額還在上升,一些亞洲新興國家也更大比例地增加了歐元的儲備。2005年8月路透社援引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近期的一項研究結果報道稱,如果英國以及其他歐盟國家採用歐元作為貨幣,同時美元繼續貶值,歐元有可能在20年內取代美元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外匯儲備貨幣。   但更多的人對歐元給出了較保守的估計,認為在中期內歐元隻能弱化美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主導地位,歐元與美元平分秋色還需較長時間,更不用說取代美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主導地位。   山東財政學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所的張淑靜副教授認為,其主要原因來自兩個方麵:首先,歐元尚缺乏足夠的內在支撐,歐元區經濟增長的不平衡以及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衝突將給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帶來嚴峻的挑戰,歐元的綜合競爭力遠遠不敵美元。其次,美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已有位置具有粘滯性,美元仍將保持它作為世界上最主要國際貨幣的位置,美國經濟勢力的影響仍會很大,大多數的進出口商及國際投資者仍使用美元進行貿易和投資,國際投資者的投資慣性一時難以改變。   由於歐元誕生之日同美元約為1:1的匯率水平安排,毫無疑問歐元相對美元的匯率走勢成了人們考究歐元的一個重要指標。1999年1月歐元啟動時的匯率是1.018美元,之後一路下滑,處於強勢美元的陰影中。2000-2001年間由於歐元還沒有正式運行,人們對歐元大多持觀望態度,歐元的價格明顯被低估。2002年1月1日,歐元正式流通,並於2002年3月1日起正式取代各成員國貨幣而成為歐元區惟一合法流通的貨幣。伴隨著歐元的流通,歐元匯率也從2月1日的0.8560美元開始一路上揚,從3月底到7月份基本上呈單邊上揚的走勢,並一度突破美元單價,摸高1比1.02美元。   歐元對美元1:1的比價是一條重要的心理線。它具有獨特的意義,象征著歐元已經出現由弱轉強的趨勢。2003年以來,歐元匯率基本呈上揚趨勢。2006年7月底已經高模1.2917,近日甚至可能突破1.3000的重要心理關口。   雖然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支撐歐元走強的根本因素並非歐元的“強壯”,而是美元的“疲軟”。但由此可見,雖然美元仍是主導貨幣,但歐元決不是附庸,它將成為國際貨幣體係中的一個重要支柱,在國際事務、全球投資和國際貿易的競爭中發揮重大作用。   日元:能否擺脫“小夥伴”角色   受到經濟發展的強大支撐,日元出現了持續升值現象,日元也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深受人們喜歡的“硬通貨”,日元儲備在世界儲備中的份額大幅增加。最近幾年,由於美元的持續貶值,日本經濟也逐漸複蘇,日元相對美元的匯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升值,但仍然沒有改變其美元“小夥伴”的角色.   二戰結束後,日本作為戰敗國,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經濟凋敝。在此背景下,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日本政府在戰後不久就提出了貿易立國的口號,把擴大出口作為國策,採取了連續保持22年之久的1美元=360日元的固定匯率。   在這20多年裏,日本企業不必理會匯率的變化,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新產品開發及擴大產品出口等方麵,到1968 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從出口方麵來看,日本產品也開始躍居世界前列。比如,在1965年,日本的汽車出口隻是聯邦德國的13%,而到了1974年,日本就已超過聯邦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而美國等國家受到石油危機衝擊,出現了“滯脹”現象,國際收支出現大量逆差,美國政府於1971年8月單方麵宣布以放棄美元兌換黃金、對進口貨強製性征收10%進口關稅等為主要內容的緊急經濟政策,從根本上動搖了布雷頓森林體係。日元匯率開始上升,日元匯率製度也從固定匯率製過渡到浮動匯率製。   在此過程中,受到經濟發展的強大支撐,日元出現了持續升值現象,日元也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深受人們喜歡的“硬通貨”,日元儲備在世界儲備中的份額大幅增加。   而此時的美國,由於長期陷入越戰泥潭,通貨膨脹嚴重,國際收支出現大量逆差,企業競爭力受到日本、聯邦德國等的嚴重挑戰,不得不將美元貶值,以期擺脫困境。1985年,美、英、法、日、聯邦德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促使日元、德國馬克對美元升值的協議,從此之後,日元匯率開始迅速上升,進入了長達10年之久的升值周期。到1995年,日元曾一度達到80日元兌1美元的水平。   日元急劇升值,對日本經濟最大的影響,是促進了日本企業的對外投資。20世紀80年代以來,盡管日本已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此時,日本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行業仍然主要集中在汽車、鋼鐵、家電、造船等傳統產業方麵,在以信息、生化等為代表的高技術方麵還沒有發展到成規模產業的地步。日本傳統行業的企業大量到海外投資,但由於國內缺乏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填補傳統行業出走所造成的空白,於是就形成了日本國內所謂的“產業空洞化”現象,破壞了日本經濟結構的順利轉軌。   最近幾年,由於美元的持續貶值,日本經濟也逐漸複蘇,日元相對美元的匯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升值,但仍然沒有改變其美元“小夥伴”的角色。   在可預見的將來日元將更多的在國際貨幣體係中充當“小夥伴”的角色。   “金磚四國”:掌控全球三成外匯   “金磚四國”貨幣的實質匯率,將在未來50年內,分別升值129%到289%。其中,人民幣匯率若不受政策影響,將在10年內升值一倍。如果時間放長,到2050年,巴西貨幣可望升值129%,俄國可望升值208%,而印度與中國貨幣將升值近300%,分別達到281%與 289%。與此相對應,“金磚四國”的貨幣將在未來國際貨幣體係中充當重要角色。   2003年國際知名的高盛証券經濟研究團隊預言:2050年,世界經濟強權會劇烈洗牌,新6大經濟體的麵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俄國。而新興的四國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其英文起首字母組合為BRICs的發音與磚塊(bricks)相似,故被人們稱之為“金磚四國”。   2003年10月1日,高盛公司發表了一份題為“與BRICs一起夢想”的全球經濟報告,報告指出:未來50年,金磚四國的GDP將超越6大工業國;股市成長倍數將達66倍。   其中,中國在未來兩年超過德國,在11年後超過日本,在2041年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未來30年至50年,印度將是全球經濟成長率最高國家,印度也將會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巴西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為3.6%,而且將陸續超過意大利、英國和法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俄羅斯則將在2028年超過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   “金磚四國”貨幣的實質匯率,將在未來50年內,分別升值129%到289%。其中,人民幣匯率若不受政策影響,將在10年內升值一倍。如果時間放長,到2050年,巴西貨幣可望升值129%,俄國可望升值208%,而印度與中國貨幣將升值近300%,分別達到281%與289%。與此相對應, “金磚四國”的貨幣將在未來國際貨幣體係中充當重要角色。   高盛報告對於未來世界財富分布的藍圖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既有讚同,也有質疑。但從近年來4國的發展勢頭看,“金磚四國”從經濟增長總體概況、資本流動與市場等方麵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發展勢頭良好。   從經濟增長狀況來看,2000年至2005年,“金磚四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按美元計算)為28%,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貢獻則達到 55%。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金磚四國”的貿易也在快速增長,2005年4國在全球貿易中所占的比例約15%,具有越來越大的市場需求,而且對於石油等重要能源的需求也不斷上升。   從金融發展的角度看,“金磚四國”目前掌握全球外匯儲備的30%以上,在金融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4國中,中國的外匯儲備最多,另外三國也掌握著高額的外匯。未來的經濟增長潛力與廣闊的市場以及勞動力成本等優勢,也是4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重大保証,4國作為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地的比例逐漸上升,2005年約占全球總量的15%左右。同時,“金磚四國”外國直接投資流出也不斷上升。   對於這些國家貨幣未來能否充當世界貨幣,在國際貨幣體係中能否發揮的重要作用,許多人都表示了懷疑,其主要集中於“金磚四國”的經濟自由度較低。在155個國家的經濟自由度中,“金磚四國”都較為靠後,其中巴西90名、中國112名、印度118名、俄羅斯124名。一般而言,國家經濟自由程度越高,長期經濟增長潛力就越大,反之四國經濟自由度較低,對其未來的經濟增長具有不利影響。   雖然對於四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和潛力是毋庸置疑,但對其發展看法存在很大不一致。從目前的情況看,四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恰恰與“BRICs”一詞的字母排序相反。與中、印的快速發展及俄羅斯的複興相比,排在首位的巴西最近幾年的經濟發展速度最慢。   由於中國和印度作為世界上的大國,最近幾年發展速度驚人,人們對這兩國充滿了信心。2005年中國實行了匯率製度的改革,探索合適的匯率形成機製和合理的匯率水平。可以預期,隨著人民幣匯率製度的完善,自由兌換將指日看待。人民幣的國際化的逐步推進將促使其在未來國際貨幣體係中充當重要的一極。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