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交響樂“茉莉花”奏畢 德國觀眾不敢鼓掌

(2006-08-23 00:43:26) 下一個
中國交響樂“茉莉花”奏畢 德國觀眾不敢鼓掌 -------------------------------------------------------------------------------- 2006-08-07 15:27:37 德國之聲報道,“茉莉花”曲終,德國聽眾卻不敢給予掌聲。這是德國之聲記者在北威州青年交響樂團訪問中國之前的試驗演出中得到的新鮮體驗。德國人和中國人不僅在音樂理解上,而且在思維方法上有差異,但這差異究竟有多大?記者采訪了這個樂團的指揮、編曲和獨奏演員。 維騰 時值莫紮特年,音樂會從“魔笛”序曲開始,接著是莫紮特歡快青春的第四圓號協奏曲,舒曼熱情奔放的第二交響樂。維騰市和來自附近多特蒙德等地的觀眾保持著高度的專業素質:每首曲後報以熱烈的長時間的掌聲。 作曲家沙愣貝格走到台上,向大家介紹了最後兩首曲子:為這個樂團10月中國之行特別準備的、由他改編的中國民歌曲“茉莉花”和“瑤族舞曲”。奇怪的是,優美淡雅的一曲“茉莉花”結束後,觀眾們卻保持了沉默,沒有鼓掌。指揮布赫貝格教授隻得再舉指揮棒。“瑤族舞曲”曲終,德國觀眾們卻真的是沸騰了。他們不僅超長時間地鼓掌,還首次發出了歡呼的叫喊,直逼得指揮五次謝幕後不得把“瑤族舞曲”最後一個樂章再演一遍。 顯然,不是觀眾不喜歡中國小曲“茉莉花”,而是他們沒有弄明白這支中國小曲到底算是完了還是沒完。 寧波 2000年,這個樂團首次訪問中國。寧波給他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場露天演出,上萬名觀眾從演出前的排演開始就站在那裏,一直到全部演出結束,沉默著,沒有掌聲,沒有歡呼。直到最後有人站起,“強迫”大家鼓掌。 然後是“軍隊”(應該是警察)出場,為指揮和樂團成員開道離開現場。 當時隨團訪問中國的作曲家沙愣貝格說,寧波隻是一個例外。那次在中國,每次演出都給人以一種新鮮歡樂的感覺。在無錫,不僅露天場地擠了上萬名觀眾,許多人還在牆外爬到大樹上看表演,人們歡笑,歡呼,氣氛非常熱烈。 中國人理解西方音樂嗎? 沙愣貝格從他的印象出發說,對西方古典音樂的理解,他覺得北京、上海這些地方的觀眾很專業,跟歐洲人沒有什麽區別。在中國其它地方,人們對歐洲古典音樂的演出也許更多的是好奇心。 指揮布赫貝格教授說,他2002年才擔任這個樂團的指揮。但就在此之前,他率領石荷州交響樂團去過中國。那時,跟上海青年交響樂團有過交流,感覺非常好。近幾年,許多出色的中國人在歐洲和美洲學了音樂後回中國去,當上了更年輕一代人的教師,中國已經出現了許多非常出色的音樂人才。他自己就遇見過不少。他在法蘭克福音樂藝術學院擔任係主任,他所接觸的中國學生中就有極好的。當然了,他說,中國在古典音樂方麵有落差,北京、上海這些地方可以說很發達,其它地方也許差一些,但他認為這很正常,德國也有這種差別的。 掌聲在何處響起?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青春陣容從觀眾的反應中自然可以看出他們的專業性。樂團指揮和編曲認為,掌聲應該就是依據之一。維騰的觀眾在聽莫紮特、舒曼的音樂時,便是用他們的掌聲表達了他們的專業性。然而,到了中國的“茉莉花”,他們就吃不準了。 寧波觀眾的表現實際上是另一回事。在中國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除了京劇觀眾,中國觀眾以前是沒有德國觀眾那麽熱烈的“捧場”表現的。當然了,近年來,在流行歌曲大牌的演出會上,氣氛已經跟西方幾乎沒有區別了。女孩子們甚至也發出尖叫。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古典音樂的觀眾也會長時間地“捧場”。但這種場麵的普及度顯然還不夠。因此就有了寧波這樣的現象(當然也是6年前的事了)。 就象這個樂團的指揮和編曲所說,中國人喜歡和懂西方古典音樂的人越來越多,出色的人也越來越多。其實,不僅僅由於有很多人從西方學成回國,也由於中國許多家長讓孩子們學習樂器。於是,中國有了相當在行的觀眾群。在北京上海等地,這些專業觀眾自然知道何時應該鼓掌,何時不應該。 但話說回來,這也牽涉到一個習慣問題。在樂章和樂章之間不鼓掌,在最後非常長時間地鼓掌,這是歐洲西方的傳統習慣。在中國,以前的京劇觀眾卻往往是台上每唱一句就叫一聲“好”的。如果在“捧場”方麵有個中國特色,比如覺得好時,每個間歇都鼓掌歡呼,在演奏中國樂曲時甚至隨著節拍鼓掌,不見得就顯得“不專業”,反而顯示了一種東方熱情。就象編曲沙愣貝格對2000年中國之行的那種美好感受那樣。 一個陌生而令人激動的世界 20歲的圓號獨奏者杜芬還沒有去過中國。他說,對即將到來的中國之行,他非常激動,中國近年來發展很快,又有著悠久的文化,有這樣的機會那是太好了。 作曲家沙愣貝格說,2000年去中國時,中國的現代程度大大出於他和同行德國人的意料之外。許多中國城市,在德國從來沒有聽說過,在中國也不算很大的城市,可是到了那裏,發現都特別的現代。6年過去了,他對中國在這段時間的進展很好奇。 指揮布赫貝格介紹道,樂隊的成員年齡在13歲至20歲之間,也就是說,基本上都是中學生。進入大學,包括音樂學院,他們的本樂團生涯就基本到頭了。圓號獨奏杜芬就是一例,他已經被斯圖加特音樂學院吸收。指揮還介紹道,這個樂團的成員很多是由於在各種比賽中得了獎而被吸收的,其餘就是通過考試進入。 這個樂團將於10月4日至20日期間在中國,在舟山、寧波、無錫、成都、重慶、武漢和杭州各演出一場。樂團由76名大小音樂家和8名其他人員構成。指揮說,有3名中國女士陪同全程,給他們當翻譯,他們希望跟普通中國人有更多的直接的交流。作曲家沙愣貝格回憶道,當年在杭州,他們的大部隊走在街上就有一些行人用英語跟他們搭話,問他們是否德國青年交響樂團的。 中國太大了,作曲家說。他還表示,他將繼續改編中國樂曲,讓德國樂團來演奏。 在維騰,記者就感覺到,其實德國人對中國音樂的了解比中國人對德奧音樂的了解還要少,少得很多。這位作曲家已經夠專業的了,無論在音樂知識方麵還是在對中國音樂的了解方麵,他知道譚盾、蘇聰這些中國作曲家,但也隻是“聽說過名字”。德中之間的音樂交流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 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 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 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茉莉花——薩克斯風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