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假期

(2007-06-19 23:22:15) 下一個
北京假期之狀態
 
一個字,忙。太多太久沒有見的家人和朋友,想都見見聊聊,估計三個月能完成吧;想見過之後再見一麵,聊過之後再聊一次,估計三年差不多吧;想整天膩在一起,估計我就別回來了。而現實是我的假期隻有三周,這個計算題你來做吧。
 
忙之餘,臨回來前還不忘小病一下。已經不記得上次感冒是何年何月何朝代了,突遭鼻涕眼淚噴嚏的狂轟亂炸,一下子還有些手足無措。堅信小病就靠抗的理念,滴藥未染,靜養兩天,終於健健康康的坐上了返尼的飛機。隻是本來已經很緊張的假期再加之養病,一些本定好的約會,一心一意期待著要見的朋友,卻最後不得不在我的殘喘聲中被取消了,遺憾啊。
 
北京假期之心情
 
兩個字,複雜。一種疏遠是始料未及的,終於明白離開的真正含義。在八千公裏之上維係心靈的貼近必竟是一種理想狀態,因為這種貼近不隻是一種心情,還是一種意識。當我們所認可的東西截然不同到一種程度之後,我可以因一種情感去愛你,卻沒法在心靈深處因你而歡愉。
 
“在父母眼裏,你永遠是沒有長大的孩子。”從來不知道,今天寫到這幾個字時竟會淚流滿麵。假期裏最溫馨最快樂的時間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事無巨細的愛與關注為我的假期填注了全部含義。他們的懷抱是唯一沒有改變的地方,依偎在他們身旁,我找回了曾經苦苦思念的溫情。
 
與死黨們鬼混,那一個女孩兒們的世界,那一種彼此的依賴,那一種心心相印的感動;與好友們聊天,雖然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但他們依如從前的深刻、智慧、感性。在感知一切變化的同時欣喜的看到了他們的不變,猶如意外得寶,欣慰並珍重。
 
北京假期之思考
 
在北京的時候,想到了人上人的概念。在我成長的無數教育中,其中之一應該是這樣的,“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成為人上之人,方可享受人之快樂。”你需要學一般人所學不來的東西,做到一般人所做不來的事情,才會掙到一般人所沒法企及的銀子,擁有一般人所沒有的社會地位,因而得到一般人所沒法享受的禮遇與尊重。對此出國前我從未質疑過什麽,在國外的幾年裏,我卻漸漸的忘記了,這次回北京讓我再次想起這些,我想理出個頭緒來。
 
在中國,成為人上人是滿足人的一些基本人性要求的途徑,如果不是唯一途徑的話。真心想成為曠世奇才,業界大享的必竟是少數人,而大部分人隻是想擁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並得到做為人應有的尊重。但在北京如果穿得破破爛爛,連門衛都不用正眼看你;在銀行,如果不用天文數字開個戶,就沒法享受到快捷優質的服務;在和朋友的聊天中,如果對名牌沒興趣,那就隻能享用別人眼睛的四分之一目光了。人們削尖腦袋的掙錢,似乎就是想終有一天能夠成為人上之人,然而當這一天到來時,別人依然會笑話你曾經的貧窮和在貧窮裏建築的品味與金錢的低俗組合,而自己開始笑話那些依然貧窮的人,好象從未象他們一樣貧窮過似的。這是一種病態。
 
在國外,人上人的概念沒有舞台,因為人們不需要通過自己的成就來贏得尊重,人們也不在意別人掙了多少錢,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就足夠。社會需要一種關愛,而非金錢。前不久看到一篇寫悉尼人拜金主義的文章,看了很痛心,然而和北京比起來是小烏見大烏了。
 
身為北京生北京長的人,這些事於我遠不是什麽新鮮事,但這次回來很強的刺激了神經,我想是因為瞬間的差距感吧。我知道這篇博客寫完定會招來很多愛國人士的非議,即而被冠以崇洋媚外、賣國、出去幾天就忘了祖宗等等的惡名。我是否愛國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或證明,如果你不能理解,我也沒必要浪費我的時間來澄清什麽。
 
北京假期之禮物
 
引用爺爺的評語,“你這次帶回來的禮物是世界上最好的禮物,比你前幾次帶回來的那些洋玩藝兒強百倍。”
 
多大的欣慰啊,算是不枉我的一番心思。
 
關子不再賣了,這次回北京前我做了兩件事,第一是把我兩年裏寫的約11萬字的博客打印成冊,第二是親手烤了15盒近200個餅幹。他們便是被爺爺寄予很高評價的禮物。
 
餅幹被一搶而光,看著我心裏象開了花一樣快樂,於是堂而皇之的接著如潮水般的誇獎,說什麽都照單全收,從不含乎。
 
至於博客,大家讀沒讀我就不得而知了。爺爺花了一天的時間就讀完了,真是驚人,之後給了我一些建議,講我的語言應力求簡練。爸爸把我的博客放在書包裏,坐車的時候看,看著我的小博靜靜的立在他書包裏,心裏甜甜的。媽媽看得更仔細,還幫我改錯字。看著通篇的圈圈改改,我真是慚愧不已。
 
北京假期之笑話
 
那天,跟爸爸去買豆腐絲,看見櫥窗裏有兩種,顏色基本相同,神態基本相似,思忖中服務員出來了。
 
服務員:你們想要什麽?
爸爸:我想來點豆腐絲。
服務員:原味的還是五香的?
爸爸(愈加仔細的看了看櫥窗,玩命思索老媽吩咐的對豆腐絲的要求):原味的吧。
服務員(定了定神):沒有原味的。
爸爸(倒):那就五香的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