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菊與刀-評黑澤明之七武士

(2008-08-03 11:27:38) 下一個
菊與刀的精神:《七武士》



《七武士》是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代表作品之一。影片以無懈可擊的結構,磅礴宏大的氣勢,令人歎為觀止的戰鬥場麵和洋溢全片的陽剛之氣,講述了一段日本戰國時代七位無名武士為農民而戰的故事。《七武士》在全世界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其影響不在黑澤明的另外兩部代表作《羅生門》和《亂》之下。《七武士》已經成為劍俠動作類影片的經典作品,並為其彰顯的武士精神乃至日本精神進行了極好的詮釋。


一、武士道和日本民族性

日本民族,具有他們獨特的文化和傳統。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運用“菊與刀”來總結日本的國民性。“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曆史上,公(皇室)武(將軍)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一直左右著曆史的進程,自源賴朝開創的武家政治到南北朝時期公武對抗,從室町幕府到戰國時代綱常廢弛,由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的霸業到幕末“大政奉還”、“尊王攘夷”、“公武合體”,公家和武家的關係左右著日本的曆史。由於武家的興起,武士成為一個具有特權的階級,他們的地位也超越普通百姓之上,甚至可以和皇室、貴族並駕齊驅。魯思·本尼迪克特所論及的“菊與刀”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她用“菊”和 “刀”來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遜等等。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也被歸納為 “恥感文化”。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麵都充滿了矛盾性,作為武士生存規範的“武士道”也是如此。
武士道原本是一個高尚的字眼,它是日本武士階級必須嚴格遵守的原則。武士道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國家神道和佛教,以及中國的孔孟之道。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的有幾個方麵: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
“義”是武士準則中最嚴格的教誨,要求武士必須遵守義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備敢作敢為、堅忍不拔的精神,同時要有高強的武藝。
“仁”使武士不至成為黷武主義的武夫,而要具有寬容、愛心、同情、憐憫的美德。
“禮”不僅僅是風度,更是對他人的情感和關懷的外在表現。
“誠”要求武士保持誠實,同時要擺脫來自諸如商人階層之類的誘惑。
“名譽”的意識包含著人格的尊嚴及對價值明確的自覺,它要求武士為了名譽而願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堅忍的品行。
“忠義”具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於各種境遇中的人們關係的紐帶,忠於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須恪守的信條。
對於武士來說,刀是最重要的武器和武士精神的象征。武士要象珍視生命一樣愛護自己的刀。刀也是身份和榮譽的標誌,一個普通的人是沒有權利佩帶武士的兩把戰刀的。武士的刀並不能隨便出殼,“失敗就是勝利”的格言意味著,對於武士來說不流血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
武士還應該具有克己、切腹、複仇的能力。“克己”要求武士控製自己的情感不輕易流露,並且有挑戰極限的忍耐力。“切腹”對於武士來說是一項榮譽,“複仇”則是武士為主君應盡的義務。
總之,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麵,從中可以看出武家文化對日本社會的深刻影響。但是,武士道作為一種高尚的道德準則並不是永遠為人所遵守,且不說近現代日本侵略戰爭中醜惡變形的所謂“武士道”,就是在日本古代社會中武士道也隻是一個理想而已。曆史可以展示的,往往是和武士道精神截然相反的事例,有時,武士道甚至還會被搬出來用以掩蓋罪惡。
日本的戰國時代,是一個綱常淪喪、善惡不辨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天皇和皇室隻具有名義上的意義,(幕府)將軍也喪失了實際權利。日本全國被數百個掌握地方權利的大名瓜分,群雄割據,攻伐無常。在各家勢力中,實際權利已經為家臣所篡奪,家臣的權利又被他的家臣所分割。君臣、父子、兄弟之間毫無信義可言,臣弑君,子弑父、弟弑兄的行徑隨時都在發生,其範圍之廣、手段之殘令人瞠目結舌,以至於形成了日本“下尅上”的曆史傳統。在封建領主之中,產生了織田信長、上杉謙信、武田信玄、豐臣秀吉等著名人物,黑田官兵衛、真田幸村、山中鹿之介、竹中半兵衛這樣的謀臣勇將也為人所熟知,但是更多的還是北條早雲、齋藤道三、鬆永久秀一類恩將仇報、弑主奪國的家夥。戰國時代日本沒有避難所,連寺院都被卷入戰爭之中。
不管戰爭如何進行,遭殃的永遠是老百姓。戰國時代,日本的老百姓遭到戰火塗炭,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參與戰爭的是上層貴族和武士階級——戰國時代農民是沒有武裝權力的——農民卻要承擔一切賦稅和義務。武士和農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階層,武士的兒子永遠是武士,農民的兒子永遠是農民。即使是戰敗或者失業的武士(浪人),也會打心眼裏瞧不起農民。農民被壓在社會的最下層,承擔了幾乎全部的苦難。
  在這樣的戰亂之中,武士道作為一種高尚的情操為人所企盼著。君主希望擁有忠誠守義的臣屬,武士希望能夠成為名揚四海的人物,百姓則希望見到保護自己的英雄。這樣的情感和要求一直持續著,武士道越發成為道德的目標,理想的基石,對武士道的敬仰和渴望已經深深植入日本的民族性格之中。 


二、日本電影與武士精神

繼文學(物語、和歌等)、能劇等藝術形式之後,日本電影成為武士道精神的又一承載者。日本電影中有大量的作品在講述著名武士的故事,或者彰顯那些曆史上著名劍俠浪人的武功,或者頌揚守德武士的情操,或者譴責放棄武士精神的人必遭惡報的命運。曆史電影之外,日本諸多其他類型的影片中也可以折射出武士道精神,可以看出,武士道已經深入了日本國民的骨髓。
我們來看一看典型的張揚武士道精神的曆史電影。
《裏見八犬傳》。關東的國主裏見式被仇家攻滅,國主臨終前將寄寓八隻忠犬之意的八塊寶石投向四方,期望有八位由忠犬轉化的武士能夠輔佐遺孤重振家聲。遺孤是個女孩,她成年後走上了複仇的道路。果然,沿途一個個忠義之士紛至遝來,最終八犬聚齊,保護女主複仇成功,八犬全部英勇戰死,以裏見八犬之稱聞名天下。
戰國亂世,殺伐無償,武家大多是牆頭草,總是投靠更為強大的主家而不顧公理人心。為主複仇的也往往另有用意,如豐臣秀吉起兵討伐明智光秀為織田信長報仇的著名事件,也不乏爭奪織田政治遺產的用意。《裏見八犬傳》中忠義的武士們則是理想的化身,他們從四麵八方趕來,有的出身農家,有的身為浪人,有的是敵對勢力的武士,全部因忠義和複仇的召喚匯聚,且殺身成仁。八犬又是出自老國主之手,表達了宿命、繼承、家族忠誠等含義。
《忠臣藏之四十七浪人》。一位重臣被判為死罪,他沒有任何的申辯機會,慷慨赴死。他所供養的四十七浪人認為主人之死不公,決定為主人討回公道。其他的方式都已無濟於事,浪人們做了武士的選擇:複仇。準備中,浪人們得知他們的對手已經獲悉自己的計劃,正準備將計就計,調來大批部隊將浪人們一網打盡。敵我實力懸殊,複仇不免一死,但是浪人們義無反顧,在武士道精神激勵之下,於風雪之夜攻入仇家……
這是日本曆史上的真實事件,至今四十七浪人遺塚猶在。武士道精神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如果行為本身符合道的精神則必須去完成,至於能否保存生命是次要的事情。象四十七浪人一樣以弱攻強的事例在日本曆史上不勝枚舉,下尅上的精神也已滲入日本的國民性中。
《幕府風雲》。(幕府)將軍欲廢長立幼,故意派一家臣武士前往外藩將長子迎回。武士離開後,將軍即下令全日本的軍隊出動,沿途劫殺長子。武士請到幾位浪人俠士,還有一位中國武僧,共同迎還少主。接到少主後,武士們便發現了異常情況並推測出真相。家臣武士認為自己必須完成主公交派的任務,其他則屬於亂命不可受。他請來的朋友們認為自己隻應該對家臣武士負責,而不必管武士的主人如何。於是,寥寥數人開始穿越日本,奔向都城。一路上,全國軍隊四下截殺,武士們一往無前,間道行進。大部分武士和中國武僧戰死,家臣武士將大批追兵引到小鎮,引染火藥與敵同歸於盡。最後一位小武士保護少主進入京城,完成了武士的使命。
幾個武士要闖過全日本軍隊的封鎖,目的地卻是下令劫殺他們的將軍的宅邸,如此行為隻有在武士道的信念的支持下才能夠完成。武士精神還有一個奇特之處,武士隻要對自己的主人效忠,至於主人的主人如何並不很重要。這也就是《幕府風雲》中的浪人們隻忠於家臣武士的原因,他們和家臣的主人——將軍並沒有直接關係。至於家臣武士與敵同歸於盡,而讓小武士完成大業,則可視為老武士仁愛精神和武士間繼承關係的體現。
黑澤明的大批影片都是彰顯武士道精神的作品,比如《姿三四郎》、《七武士》等。他的其他一些作品更加接近於戰國曆史,但表現的依舊是武士道的精神。黑澤明的觀念中滲透著這樣的武士道精神:一個假武士如果遵照武士道的精神行事一樣可以得到尊重,一個優秀的武士如果背離了武士道的精神則必遭天誅。《七武士》中的菊千代是一個冒充武士的農民,但是他足智多謀、英勇善戰,並且殺身成仁,因而他足以成為一個武士——勝四郎按武士之道在他的墳上插上了戰刀。《影子武士》中的影武者是個冒牌貨色,他的糟糕表現毀滅了武田家的大業。但是他在武田軍隊被敵人的火槍兵全部消滅時,以武士的精神一人衝向敵陣,慷慨赴死,成就了一個武士的業德。黑澤明的作品中也表現了喪失武士精神的武士遭到天譴的必然命運。《蛛網宮堡》中的武士雖然戰功卓著,但由於因私欲而謀害主公,最終必然失去武運,被人誅殺。《亂》中的太郎、次郎逐父奪位,結果一個被謀害,一個被迫切腹。而父親一生殺人無算,又喪失了武士冷靜、客觀的基本能力,因此必然在老年遭到惡報。違背了武士道精神的武士絕沒有好下場,這從反麵說明了武士道的威力。
在日本的其他電影中也可以看到武士道的精神。如《虎,虎,虎》、《中途島海戰》、《啊,海軍》、《東鄉平八郎》等戰爭片中,塑造了東鄉平八郎、山本五十六、原田實等一批忠勇善戰、足智多謀的日本軍人形象(其美化侵略戰爭的效果姑且不議),他們是現代日本武士精神的繼承者。其他影片中,如**、偵探、運動員、記者等人物類型身上也能看到武士的影子,《五個相撲少年》中通過對五個不同年輕人修煉相撲表現了對武士技藝的懷念,《蒲田進行曲》中借替身演員拍戲的方式展現古代武士的氣概,《追捕》中高倉健縱馬衝出**包圍圈的場麵,則就是古代戰爭中英雄行為的翻版。
武士已經成為日本電影乃至日本文化中理想化了的男性英雄形象的代名詞,是研究日本電影不可忽視的重要符碼。


三、主題與敘事

《七武士》是日本武士片中的一部傑作,也是黑澤明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在塑造七位英勇的武士形象、講述一段驚心動魄的戰鬥故事的同時,《七武士》對武士的生存方式和武士精神提出了思辨性的質疑,從而使影片呈現出更為深厚的思想內涵。
武士的生存是為了什麽?
是為了戰鬥?是為了榮譽?是為了忠於主君?抑或為了其他?如果戰鬥、榮譽、忠誠等武士精神有悖於武士為國為民的初衷,那麽應該如何選擇?事實上,曆史上豢養武士的主君貴族大多是相互征伐、爭權奪利的封建主,他們的行徑給普通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武士對主君的忠誠往往意味著不斷地殺伐,而殺伐的對象絕大多數是普通的百姓。同時,武士雖然是一個淩駕於普通百姓(農民)之上的階級,但大部分下層武士的生活和普通百姓並無二致,生存的需要致使武士必須受雇於主君或者從事與武士精神相違背的行徑,武士的行為與其初始的理念必然越來越遠。這時候,武士道不再是一種具有規約能力的道德規範,而漸漸成為無足輕重的口頭禪,甚至是用來遮掩罪惡的幌子。曆史正是如此。在亂世中,追求道的精神更顯得彌足珍貴了。
不能夠繼續武士生活的武士隻能有兩種選擇:甘願清貧,保持氣節,做維持自我尊嚴的浪人;或者拋棄道德,黑心為惡,靠做武士時得來的武功淪為盜賊。如果武士能夠被主君雇用,就要供人驅使,去打那沒完沒了的戰國不義戰;如果武士連工作都找不到,便隻有在歧路徘徊,選擇前麵言及的兩種生活之一了。武士們總是進行著這樣的選擇,成為義人或淪為草寇往往隻在一閃念間。
在武士的原則裏沒有為百姓服務的概念,相反,武士甚至需要輕視百姓來表現自己的尊嚴。雖然武士的產生是為了天下大義,但這大義並不屬於具體的百姓。武士從根本上來說也是脫胎於百姓,但武士總是堅定地拒絕承認這個血脈。
這就是武士精神的矛盾性。
站在當代的角度上,武士精神的這些悖論是值得深深思考的。黑澤明借武士勘兵衛之口說出這樣的話:
“武士啊……就象風一樣,不過是從這大地上吹拂漫卷,一掃而過……大地,是永遠不動的……那些農民始終和大地在一起,永遠活下去!”
百姓(農民)才是大地的主人。武士們應該為真正的主人服務。當武士沒有認清這個道理時,他們的作為也就失去了意義。
在《七武士》中,有幾種不同的武士:
墮落的武士。
試圖洗劫村莊的山賊們是墮落的武士。從兵器、盔甲、戰馬、火銃等各方麵因素可以看出,山賊們不是一般的土寇,而是武藝高強、訓練有素的武士。根據時代背景不難推測出,他們曾經是一夥戰敗藩屬的武士,作戰失利後沒有回歸故裏,而是憑借武器和武功嘯聚山林、打家劫舍、為非作歹。或許這也是生存的困境逼迫的結果,但他們選擇的是違背武士道精神的道路,將武士的能力用於違背道德的行徑上,必為真正的武士所不齒,最終也難逃覆滅的下場。
變異的武士。
官府的力量以武士為基礎,通過武士來展示。官府的家夥們是一群變異的武士。他們擁有了權利,卻並不為賦予他們權利的百姓做事。當農民們前往官府報案時卻被趕了出來,通過農民之口又得知,官府的作為一般是在強盜洗劫完村莊之後才趕去,並且把強盜們沒有發現的大米、雞蛋一掃而光!這樣的武士已經變異為蠹蟲,他們的日子也必不會長久。
迷失的武士。
擁有武藝卻不將武藝施展於正途的武士是迷失的武士。《七武士》中,被農民邀請卻為所謂麵子對農民連打帶罵的武士,武藝高強但處處炫耀、斤斤計較的武士,小肚雞腸而又夜郎自大向久藏挑釁的武士,都是迷失人生方向的武士。他們或原地旁徨,或與惡人同流合汙,但卻很難幡然悔悟,成為一個真正的武士。
真正的武士。
七位為農民而戰的武士才是真正的武士。他們不是在為主君攻城掠地,而是為保護大地的主人——農民——不受侵犯而戰鬥。他們保持了武士道的真義,所以是真正的武士。就連菊千代這樣假扮的武士也因體現出了武士道的精神而被承認為武士,這是武士道的另一個意義——真正的英雄莫問出處。
七位武士代表著真正武士的全部美德。在《七武士》中,武士道的真諦通過武士們的表現得到充分的闡釋。他們並非完美無缺,他們的身上同樣具有人性的弱點。但是,隻要武士以武士道的規範要求自己,並且在武士道的一個方麵具有突出的表現,他就有資格被稱為一名真正的武士。


四、人物

七個武士形象代表了武士精神的七個方麵,他們的總和就是武士道。《七武士》的人物設置蘊含深意。
勘兵衛。
勘兵衛是武士的領袖,他是武士精神的一個標誌。勘兵衛曾經參加過許多戰爭,武藝高強,戰術精通,但是卻無法逃脫變成浪人的命運。勘兵衛正直,為了解救被竊賊劫持的人質,他甘願削發扮裝和尚,且順利完成計劃。勘兵衛誠實,農民們邀請他時,他並沒有端架子,而是實話實說地講了自己“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真實生活,並不奇貨可居談價錢。勘兵衛真誠,看到農民請他吃白米飯自己吃稗子飯便深受感動,而答應為農民服務。勘兵衛精明,在挑選武士時花樣百出,得到了貨真價實的武士。勘兵衛善戰,在農民的村莊指揮若定,戰術多變,最終大破人多勢眾的山賊。勘兵衛睿智,在擊敗山賊取得大勝之時,他並沒有得意忘形,而是清醒地說出了農民才是大地真正的主人的箴言。勘兵衛這樣的人物,是優秀武士的集中體現,仿佛亂世中一股清新的空氣,吹拂著人們的心靈。
其他五位武士則分別代表了武士精神的一個方麵。
五郎兵衛。
五郎兵衛代表了智慧。他的預見能力極強,無論是被勘兵衛試探還是與山賊作戰,五郎兵衛的智慧都得到體現。他因為對勘兵衛人品和性格的敬佩而成為七武士的一員,更因戰死沙場而成就了武士的業德。
七郎次。
七郎次代表了友誼和忠誠。它是勘兵衛的老戰友和老朋友,基於此七郎次在多年的分離之後一經見麵便接受了勘兵衛的邀請。對正義事業的選擇體現了七郎次身上真正的武士精神,而對友誼的忠誠更顯示了作為武士的道德準則。
久藏。
久藏代表了武功。作為武士,擁有高強的武藝是安身立命之本,武士即使在武功上比不得宮本武藏(著名劍俠),也必須追尋劍道的真諦。久藏就是一名得到劍道真諦的代表人物,他武藝高強:一擊而斃挑釁武士,單人殺賊奪銃,對戰中時時保持先機,實在令人歎服。更為寶貴的是,久藏武藝高強卻不事炫耀,立下多麽大的功勞後也立刻躲到一旁休息,並不誇口居功;勝四郎直麵的崇拜之辭也隻換得淡淡一笑,這是武士境界的極高體現。
平八。
平八代表了樂觀。別的武士失意後會選擇各種各樣的道路,平八卻心甘情願地與普通百姓一樣,靠砍柴為生。這樣的行為需要相當高的思想境界,而樂觀精神也是武士道中重要的方麵。沒有樂觀,經常身處困境中的武士是難以生存的。
勝四郎。
勝四郎是未來的象征。《七武士》中的勝四郎是個乳臭未幹的家夥,他在第一次擊殺山賊時還會瑟瑟發抖。勝四郎也有人性的弱點,無法把持自己的欲念使他和誌乃結下一段孽緣。勝四郎的優點在於,他能夠明辨是非,選擇真正的武士去學習和追隨;在勘兵衛都沒有參破真諦的時候,是勝四郎以年輕人的銳氣為假武士菊千代命名。勝四郎必將成為理想中武士的未來。
再有一位特殊的武士:
菊千代。
菊千代是武士世界中的狂阿彌。菊千代的身份最為特殊,在一群真正的武士中,菊千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冒牌貨色。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富於正義感和向上精神,卻不具備德操和武功。菊千代以自己的蠻勇試圖獲得武士的名號,這使他遠離了武士道的精神。菊千代總是笑話百出:強迫勘兵衛等人接受自己,拿別人的武士家譜自吹自擂,貪戀戰功貿然出擊導致陣地幾乎失守……但是菊千代也有體現價值的另一麵:敲響梆子驚出村民使眾武士擺脫尷尬處境,奮不顧身救援農民,深入敵後繳獲火銃,高樹戰旗鼓舞士氣,舍生忘死禦敵拚殺,菊千代的行為完全象一個武士,甚至比真正的武士還要出色。但是,為武士階級所重視的出身使菊千代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武士,埋葬他遺骨的墳上剛開始也沒有得到應由的禮遇——這不禁使人陷入深深的思考:真正的武士是得名於他的出身或者戰功,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武士道的真諦?在這一點上,菊千代以他的行為給予了世人合理的答案。
七位武士各具優長,構成了《七武士》的英雄群像。這是武士道的思辨性的體現:它是影片所寄予的期望,也是人世永久的期待。


五、場麵

黑澤明極其擅長古代戰爭場麵的拍攝。《七武士》中暴雨決戰的段落,《影子武士》中織田軍火槍兵大敗武田軍騎兵的段落,《亂》中二逆子攻打老父城堡和最後決戰的段落,已經成為世界電影史中戰爭場麵的經典。
《七武士》中自七位武士聚齊後與山賊的多次戰鬥,形成了幾個完全不同的精彩段落。從中,可以看出黑澤明殫精竭慮的設計和不同凡響的創意。
偷襲戰。
由農民利吉帶路,久藏、平八、菊千代反客為主地偷襲了山賊的大本營鷲峰。武士們的計謀和武功得到充分體現,山賊們驚慌失措,損失慘重。但是,意外的情況突然發生,利吉因發現山賊們的“慰安婦”竟然是自己被搶走的妻子而痛苦萬分,優秀的武士平八為了保護這個農民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接觸戰。
山賊們大舉來襲,七武士沉著迎戰。武士們的戰前準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兵強馬壯的山賊被擋在工事之外,還白白搭上了一個家夥的性命。這一戰更多是在相互試探中進行,武士和山賊的能力都得到了體現。
夜襲戰。
山賊們計劃趁武士得勝鬆懈偷襲村莊,此舉被武士料到,防範得當,多有斬獲。在夜襲中,夜色的形態和篝火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現,使其成為一個大大有別於白日進行的戰鬥的視覺段落。
誘敵戰。
勘兵衛等根據戰局發展,決定分批將山賊誘入村莊,逐次殲滅之。山賊果然上當,深入險境而不覺。山賊被逐個消滅時,影片並不忘加注調節氣氛的因素,那個被自己受驚戰馬搞得精疲力盡的山賊成了眾人看笑話的對象。勝利必然付出犧牲,畫外的一聲槍響,標示著忠勇善戰的五郎兵衛的犧牲。
滑稽戰。
菊千代這個滑稽的家夥混到山賊後方,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山賊手中騙取火銃,又幹掉了他。菊千代的勝利並不長久,山賊們的追殺使菊千代現出屁滾尿流的醜態,此外,他的貪功冒失的舉動使武士們的事業幾乎功敗垂成。不過,這一切並未給菊千代增添惡感,他淳樸的天性、樸素的追求更顯示出性的光輝。
大決戰。
山賊們大部就殲,殘餘的十三騎孤注一擲,殺向村莊。武士們嚴陣以待,以行之有效的戰術迎戰敵人。由於這是決定雙方命運的最後決戰,影片在此花費了最多的筆墨。一個特別的選擇是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狂風暴雨的天氣,它使慘烈的決戰場麵事半功倍。連日的苦戰使山賊、武士、農民都處於接近瘋狂的狀態,山賊因失利的羞愧而惱羞成怒,農民因勝利的鼓舞而迷戀武力,武士們則都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武士的領袖勘兵衛在關鍵時刻準確的弓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戰鬥接近大獲成功的時候,武功最為高強的久藏被山賊的火銃擊斃——太剛則易折的東方哲理得到了體現,而菊千代則幾乎是迎著死亡前進——他需要以自己的生命換取武士的名義。這一場氣勢磅礴的大戰,構成了整部影片的最高潮。
《七武士》中精彩紛呈的戰鬥場麵,展示出了武士道精神的真義。


六、思辨

《七武士》中充滿了思辨的內容。事實上,這正是黑澤明電影一貫的風格和特點。在《影子武士》中,真與假、勇與怯的關係被不停探究;在《亂》中,道德與公理、信任與背叛、獲得與失去的問題得到高度的總結;至於《羅生門》,則根本是一個哲學命題的文本。在《七武士》中,圍繞武士道的精神內涵,影片展開了思辨。
何為勇,何為怯?
七武士與農民抵抗四十多個山賊的戰鬥是很難取勝的,武士們取得了勝利,必是智慧使然。在需要運用“勇”的精神時,武士們身居農民前列,帶頭衝殺,甚至不惜殺身成仁,換取戰鬥中的武運。在需要運用智慧的時候,武士們並不死拚濫打,有原則地扮演弱者的角色。勇與怯是武士道不可或缺的兩個麵,它使武士能夠展示武功,又能夠保存自我。
何為真,何為假?
假做真時真亦家,菊千代這樣的冒牌武士似乎比其他武士更象武士,使他具有如此形象的不在於他那“借用”的家譜,而在於他符合武士精神的行為。反之,真正的武士因不遵從武士道也會喪失武士的身份,見利忘義、趨炎附勢、妄自尊大、目光短淺,都會損害武士的品格。
何為仇,何為親?
武士的朋友應該是武士,而不是農民。七武士接受邀請為農民而戰,是因為農民遭到了山賊的欺淩。實際上,這所謂“山賊”其實也是一群失意的武士,他們和七武士屬於同類,或許他們中的某些人還曾經和七武士中的某些人並肩戰鬥過。然而,當正義和邪惡涇渭分明之時,親與仇的鴻溝便已劃開,剩下的隻是殊死的搏殺。七武士與農民原為一體,但是當農民們拿出私藏的盔甲兵器,暴露其長期殘殺流浪武士的真相時,武士與農民又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農民們殺害戰敗武士似乎不僅僅是為了自保,而是貪圖小利甚至是為了發泄對武權被剝奪的憤恨,所以菊千代“恨不得把全村人都殺了”的言辭並不算過分。亂世顛倒了黑白,混淆了善惡,就連勘兵衛、七郎次這樣的睿智之輩都喪失了人生的答案,反倒讓菊千代這樣的“糊塗蛋和破剪子”道出了箴言。
何為輕,何為重?
從表麵上看,農民為輕,武士為重。農民愚昧、懦弱、笨拙、自私,是一群渾渾噩噩、庸庸碌碌之輩。武士氣節高尚、武功超群、大義凜然,高下已然自分。實則不然。勘兵衛的語言最終揭示了真諦:武士象風,從大地上吹拂漫卷、一掃而過之後便不見了蹤跡。而農民象大地,他們是永遠不動的,始終和大地在一起。
“活下去!”
此言為日本民族的精神所依,再也沒有什麽比“活下去!”本身更能夠激發人類生存欲望的話語了。

武士的生命無法長久,他們遭遇了過多的坎坷和異化;
武士的精神應該長存,這其中包含了人們對“真、善、美、勇、毅”的永恒追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