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蛻變中的中朝關係:朝鮮不再是小老弟 中國陷入兩難

(2006-08-22 20:29:29) 下一個
《華盛頓觀察》粟德金/“聯合國安理會煞費苦心達成的決議在45分鍾內被朝鮮拒絕,表明世界各大國關於朝鮮政策的徹底破產。金正日為所欲為,把聯合國安理會、中國和美國都涮了(stiff)一把,”世界著名核問題專家、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貝爾弗爾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主任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Allison)告訴《華盛頓觀察》周刊說。阿利森曾經在克林頓政府期間出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

在2006年7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了1695號協議,譴責朝鮮7月4日試射7枚導彈的作為。45分鍾後,朝鮮宣布拒絕1695號協議。隨後,朝鮮外交部並發表聲明,稱“在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盛行的當今世界,隻有強者才能維護正義。我們要自己捍衛國家的利益,聯合國和任何其他國家都靠不上。曆史和現實告訴我們,要維護國家尊嚴、主權和獨立性,我們必須擁有強大的力量。”

“中國對朝鮮問題兩個考慮:一是和平穩定,朝鮮政權一旦崩潰,難民潮將對中國產生巨大衝擊;二是核擴散,這將是東亞禍亂之源。中國希望能兩全其美,但朝鮮現在逼中國做一個選擇。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中國必須做抉擇,”東亞事務專家、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黃靖告訴《華盛頓觀察》周刊說。

蛻變中的中朝關係:朝鮮不再是小老弟

美國犁頭基金會(Ploughshares Fund))項目官保羅•卡洛爾(Paul Carrol)在接受《華盛頓觀察》周刊時,提到了朝鮮麵對外界批評時的桀驁不馴。

“在2006年7月6日,六方會談中的朝鮮代表、朝鮮外交部副外相金桂冠(Kim Gae Gwan)在會見我們時,提到了外界對朝鮮發射導彈的反應。其中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我們正在等候別國的反應。到現在為止,我們聽到的是大哥告訴小老弟不要發射。但我們擁有核武器,我們不再是小老弟了,”卡洛爾說。

卡洛爾認為,朝鮮現在可能有3-8枚核武器。這些核裝置比較大、笨重,在質量和複雜度上可能尚不足與美國、俄羅斯等國的核武相提並論,既不能安裝在導彈上,也不能通過飛機投射,但並不是說它就不能爆炸。如果朝鮮有更多的時間,完全可以提高核彈的數量及質量。

“朝鮮對中國的反應讓我回想起在1950年代末,當蘇聯‘背信棄義’地宣布中止對華援助時,中方的反應。在聯合國譴責朝鮮的1695號協議上,中國同日本和美國站在一起,可能讓朝鮮難以接受;對中國來說,朝鮮是其外交關係中的一個重點,但不是唯一的重點,”黃靖在談到中國和朝鮮現在的關係時,指出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現在考慮的是多邊關係,而不是單邊關係。

黃靖認為,朝鮮對六方會談並不熱心,對中國的斡旋並不領情。朝鮮隻想同美國直接交流,不希望中國夾在她和美國之間。同時,朝鮮認為中國熱心張羅六方會談,是因為中國隻是將朝鮮作為同美國打交道的一張牌。

“朝鮮是一個充滿自豪感的民族,不會屈服於任何外來壓力,不會對中國言聽計從。”東亞問題專家、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FSI)副所長丹尼爾•施奈德(Daniel Sneider)在接受《華盛頓觀察》周刊采訪時指出,“中朝雙方雖然自1950年代成為盟友,但它們的同盟關係充滿了不穩定因素(uneasy alliance),有時甚而出現緊張局麵。”

施奈德指出,在處理朝鮮試射導彈的問題上,中國的初衷是通過一個沒有約束力的聯合國安理會主席聲明。但日本提出了一個非常強硬的提案,要求保留對朝鮮采取軍事手段的選項。中國為了緩和局勢,派了副總理回良玉去平壤斡旋。回良玉原定是7月12日回國,為了見金正日,一直等到7月14日,仍然沒有見到金正日。

“朝鮮試射導彈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都呼籲朝鮮克製,不要使朝鮮半島局勢惡化。但朝鮮無視中國的請求,斷然試射導彈;又讓回良玉吃了閉門羹,讓中國非常沒有麵子,隻好采取更加強硬的立場,支持1695號協議,”施奈德指出。

卡洛爾認為,安理會的決議中一個非常引人注目之處,就是該文件雖然沒有製裁內容,但措辭之強硬也與製裁性決議差不了多少。“這表明中國對朝鮮比較惱火,”卡洛爾指出。

中國的兩難選擇:是否製裁?

阿利森認為,聯合國安理會1695號協議並沒有授權對朝鮮進行經濟製裁。隻是不同國家,如中國和日本,對1695號協議有不同的理解而已。目前中國和韓國希望保持朝鮮半島的局勢穩定;但日本和美國正在考慮金融製裁,強化《防擴散安全倡議》(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PSI)的檢查。

“如果中國和韓國利用它們對朝鮮的援助,發揮對朝鮮的影響,最終可以讓朝鮮回到談判桌上。但中國和韓國不可能讓朝鮮停止生產鈽及導彈研製工作,”阿利森指出。

“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雖然是有限的,但並不像中國對外宣稱的那麽有限。朝鮮雖然自己不想承認,但她的生存取決於中國的糧食和能源援助。對付朝鮮,中國不是沒有手段。問題是中國要考慮相應的後果,即朝鮮半島局勢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施奈德指出。

對此,黃靖表示讚同:“中國如果考慮以穩定為代價,壓朝鮮放棄核武,必須預想到國際社會的回應,美、日兩國會如何配合。如果中國要對朝鮮強硬,強硬的好處是比較容易看得清的,但壞處並不是一目了然。中國做決定難,但預測和控製決定帶來的後果更難,”

朝鮮地處東北亞,既是中國鄰國,周邊國家也大多是世界上有影響、對中國非常重要的大國,因此,在處理朝鮮問題上,中國有些投鼠忌器。

黃靖說,如果中國想給朝鮮施加壓力,可以采取斷油斷糧,或封鎖邊境的措施。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報告周四(7月20日)指出,在2005年,中國和韓國分別向朝鮮提供了53.1萬和39.3萬噸糧食,占朝鮮接受的外國糧食援助的50%和36%。在2005年,中國對外糧食援助總量為57.7萬噸,朝鮮對中國的燃油供應的依賴更大。

在2003年中國出於技術原因,給朝鮮的燃油供應中止了4天。黃靖認為,斷糧斷油是比較極端的措施,相形之下,封鎖邊境似乎是更可行的措施。

“現在在東北丹東地區,中朝邊貿頻繁。官方對邊境事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中國在封鎖邊境的同時,繼續保持對朝鮮的供油,對金正日政權的直接打擊比較小,但通過老百姓對政府施加壓力,對朝鮮政府的心理打擊非常大,”黃靖指出,中國現在在中朝邊界駐紮的是野戰軍,因此,中國已經有了隨時封鎖中朝邊界的準備。

黃靖特別強調,斷油斷糧、封鎖邊境是最後的手段,一步跨出去,就沒有回頭路。“最後一張牌打完了就沒有了。因此中國必須小心,不要輕易翻牌,”黃靖指出。

黃靖對朝鮮的局勢發展持樂觀態度。“朝鮮勢力弱,一時逞強,不可能永遠逞強。中國雖然在朝鮮問題上投鼠忌器,束手束腳,所謂穿皮鞋的怕穿草鞋的,但那些越是想以死威脅的人,越不想死。朝鮮以為愛哭的小孩有糖吃,但人們都知道,對愛哭的小孩(crying baby)就是不睬他,但同時又不讓他絕望。中國對朝鮮應該政策堅決,態度溫和,反複闡明自己的立場,”黃靖指出。

施奈德也認為,朝鮮任何時候都可以回到談判桌上,從而化解危機,但低估朝鮮問題的嚴重性仍然是愚蠢的。他主張美國派特使同朝鮮進行直接對話。“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直接辦法是美國直接同朝鮮打交道。”

美朝直接對話?

在7月20的參議院聽證會上,美國助理國務卿希爾(Christopher Hill)說,美國的政策不是推翻朝鮮政府(regime change),而是要求朝鮮政府改弦更張,改變政策。他說,自己在六方會談的框架內多次同朝鮮官員進行雙邊、沒有第三方參加的交流。

然而,施奈德認為,這樣的交流還是太少,最多隻有數十小時。他指出,為達成2005年9月的《共同聲明》,美朝雙方共花費了成百上千小時。“而且,希爾現在想同朝鮮進行深入交流時,往往被國務院叫停,”施奈德指出。

卡洛爾也指出,希爾在同朝鮮官員會麵時受到了美國政府很大的限製。“接觸政策不是雙方官員進入同一個房間見麵那麽簡單。雙方需要真正坐下來談判。在目前的情況下,美國做出讓步的餘地要大一些,應該更主動地試探(test water)雙方進行會談的可能性,”他認為美國國務卿賴斯上台以後,在外交政策上有所調整,在朝鮮問題上,靈活性有所增加,不再將核問題同推翻朝鮮政權掛鉤,隻是要求朝鮮政府修改立場,但該政策進展緩慢、效果甚微(measured in inches)。

針對布什總統在處理朝鮮、伊朗等問題時的“碌碌無為”,一改剛上任時銳意進取、雷厲風行推廣民主的積極作風,目前美國許多保守派人士紛紛出麵,批評布什總統。對此,施奈德指出,布什總統因為在伊拉克陷入僵局,沒有餘力在處理伊朗和朝鮮問題上采取更強硬的立場。

“即便美國想采取更強硬的措施,也無計可施。美國與朝鮮沒有什麽往來,因此,對中國這個朝鮮的盟友寄予厚望,”施奈德表示道。

此外,施奈德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一向沒有同流氓國家進行外交談判的興趣。“在同流氓國家打交道時,美國更想通過外交要挾(diplomatic coercion),而不是外交談判取得成果,”施奈德說。

黃靖認為,能讓朝鮮動心回到六方會談的方法就是,美國答應與朝鮮進行直接交流。“但布什在任期間,美朝直接會談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美朝直接對話前景渺茫的情況下,黃靖認為六方會談框架應該保留下去。“雖然框架的意義形式大於內容,但六方會談為朝鮮非核化提供了一個平台,有利於平衡局勢,”黃靖說。

卡洛爾也指出,在美國和朝鮮缺乏官方交流的情況下,保持民間的、第二管道的交流,對增進兩國人民的理解、增加朝鮮人對美國的好感是非常有幫助的。

粟德金,《華盛頓觀察》周刊(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第28期,2006/07/2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