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蓄謀中東戰爭?決不是一場周期性的暴力事件(圖)

(2006-08-22 20:29:29) 下一個

中東現在成了名副其實的火藥桶,掩埋已久的導火索這次真的點燃了。加沙地區的巴以衝突還如火如荼,黎巴嫩真主黨在7月12日用火箭彈襲擊了以色列北部邊境的一個居民區,並抓走了兩名以軍士兵,要求和以方交換人質。沒想到強硬的以色列甘願兩線作戰,一邊在加沙繼續和哈馬斯交火,一邊炸毀貝魯特機場,出動地麵部隊進逼黎巴嫩南部。戰火正在中東土地上不斷蔓延。

“中東目前發生的衝突決不是一場周期性的暴力事件。哈馬斯和黎巴嫩從兩側夾擊以色列的行動是精心策劃而有預謀的,目的是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對伊朗核危機的注意力。”美國喬治敦大學中東問題專家羅伯特·利伯爾(Robert J. Lieber)向《華盛頓觀察》周刊透露說,“如果說目前的戰事是因為以色列身處阿拉伯國家的包圍當中,而采取先發製人的方法保護自己。這種說法簡直是‘瘋狂的’(crazy)。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容忍別國進攻到自己的領土而沒有反應。”

與之針鋒相對,總部設於布魯塞爾的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駐約旦的研究員慕恩·拉巴尼(Mouin Rabbani)則在接受《華盛頓觀察》周刊采訪時說:“所有衝突的根源是因為以色列一直拒絕和阿拉

發展成為一種必然。”

站在中東戰局之外,美國毅然表示支持以色列的“自衛行動”。其實私下裏,它正同時麵臨幾大危機的考驗:延綿不斷的伊拉克戰事、僵持不下的伊朗核危機,如今又加上日益升級的阿以衝突。美國目前真是應接不暇,甚至無法掌控局勢了。

“布什政府被誤導的中東政策讓它浪費了很多本該擁有的地區影響力。”美國哈佛大學國際衝突問題專家斯蒂芬·沃爾特(Stephen M. Walt)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由於美國曾明確表示想推翻敘利亞和伊朗兩國的現政權,它現在對伊、敘講話幾乎毫無分量,更不要奢求能通過這兩國壓真主黨退兵了。同時,美國長期限於伊拉克的泥沼,它在中東愈顯‘體力不支’。”

以色列雙線作戰

利伯爾透露,自從以色列從加沙撤軍的11個月以來,當地各種穆斯林武裝組織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以色列進行短程

主黨還曾經對“兄弟般”的哈馬斯表達了同情。

“聯合國在2000年就為當時處於衝突中的以色列和黎巴嫩劃定了‘藍線’邊界。以色列立刻遵守協議,從黎巴嫩撤了軍。因此,此次中東衝突根本就不是以色列攻擊加沙和黎巴嫩,而是哈馬斯和真主黨蓄意要在以色列邊境進行挑釁,以色列完全是為了自衛而戰,”利伯爾說。

客觀講,2000年劃定的“藍線”雖然是聯合國確定的以色列撤軍線,即目前國際公認的黎以邊界線,但嚴格意義

在,黎以兩國也沒有在任何雙邊和平條約中確認一條真正的國界線,讓此次衝突的責任歸屬有些模棱兩可。

拋開複雜的邊界問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客座研究員摩蒂塔·柯漢(Muqtedar Khan)表示:“這場危機並不僅僅是哈馬斯和黎巴嫩真主黨為交換人質捉走以色列士兵。”

“真主黨挑釁以色列的時機非常關鍵,7月12日正好是伊朗拒絕聯合國關於核危機解決方案的一天。因此,這次攻擊更像是為了轉移世界對伊朗問題的關注眼光,”柯漢在接受《華盛頓觀察》周刊時強調說。

柯漢認為,以色列不惜兩線作戰而攻擊黎巴嫩,雖然是反擊戰,但是目前來看以方的反應有點過分了。以軍的攻擊已經造成黎巴嫩境內300多人死亡,很多基礎設施被摧毀。應該說,這種過激行為隻能讓中東戰爭擴大化,而不會對平息危機起到任何幫助。

與前兩位學者的觀點不同,位於華盛頓的阿拉伯裔美國人學會(The Arab American Institute)執行主任尼達爾·依卜拉赫姆(Nidal Ibrahim)雖然沒有口誅筆伐以色列的“不合作”態度,卻在指責以色列:“開戰的幾方

--注意,這不是綁架(kidnap),因此應該承擔一部分責任;但是以色列的炮火卻摧毀了貝魯特機場和大部分當地的基礎設施。而受傷最深的是當地的民眾。衝突日益擴大,這讓人懷疑以色列的攻擊有更深層的目的。”

所謂的“深層目的”在沃爾特看來,是以方要鏟除黎巴嫩真主黨。自從1982年創始之初,真主黨就把以色列視作

主黨在1991年阿以和談開始後,也頻繁襲擊以在黎巴嫩南部設立的“安全區”,被以方視為重點打擊的“恐怖組織”。

“以色列試圖利用這次的衝突給真主黨致命的一擊,但是我不認為這種努力會成功。”沃爾特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雖然,阿拉伯世界擔憂極端組織勢力的上升,因此不會集結力量支持真主黨;但如果戰爭繼續造成中東的平民死亡,許多阿拉伯人和政府將會更加傾向於譴責以色列的所作所為。”

沃爾特指出:“中東衝突的直接根源仍然是以色列對約旦河西岸的占領,以及巴勒斯坦無法形成一個穩定的政權。這種局麵為極端主義者的生存提供了空間,為黎巴嫩真主黨這樣的穆斯林極端組織能在中東‘惹是生非’提供了機會。

“一邊倒”讓美國在中東叫不響

中東硝煙一起,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美國,要看看這個自詡為“世界警察”的超級大國如何反應。沒想到布什總統“穩如泰山”,頗為堅定地站在以色列一邊聲稱:以色列有權保衛自己免受恐怖主義侵犯,但不應削弱黎巴嫩

然會降臨。

“美國現在的選擇是一邊在精神上無條件地支持以色列,一邊拒絕和阿拉伯世界或是伊朗進行任何直接接觸,”拉巴尼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美國的立場再鮮明不過:它希望衝突繼續,直到以色列達到其目標。隻要以色列還沒滿意,那麽其它國際各方平息事端的努力似乎是毫無意義的。”

利伯爾表示支持布什總統“維護以色列”的政策。他說:“目前美國能做的,隻能是向約旦、沙特和埃及施壓,通過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的盟友向敘利亞和伊朗施加影響,逼黎巴嫩讓步。”

眼見美國走入了“一邊倒”的境地,依卜拉赫姆和柯漢認為,中東衝突中唯一的救命稻草是美國改變現有的立場,平衡它在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中間的位置。

“此時正是美國應該站出來,擔起全球領導責任的時候。白宮和國務院應該出麵要求各方冷靜下來,用談判和外交方式解決問題,”依卜拉赫姆呼籲道。

柯漢則分析說,局勢演化到現在這個樣子,已經損害了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尤其是在美國悉心培育黎巴嫩民主政體的時候。硝煙一起,不但中東民主化進程被擱置,美國甚至將掌控不了局勢。同時,本就被恐怖主義侵蝕的中東,恐怕將再度成為基地組織趁虛而入的恐怖溫床。如此語境下,美國在中東的商業、政治、和能源利益將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創。

“歸根結底,這都是美國政府一邊倒地支持以色列而致。要想解開這一團亂麻,巴勒斯坦問題仍然是關鍵。美國必須理解其利益,平衡自己在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中的立場,”柯漢一針見血地指出。

精研國際衝突的沃爾特則將視角深入到美國的中東大棋局。美國曾努力想消除敘利亞對黎巴嫩的影響力,這意味

它國家對它側目而視,更不要說它們對美國還沒有什麽信任可言。最終,美國在中東問題上的政策選擇讓它比以往更加固步自封。

伊、敘可能參戰

截至7月17日,黎以衝突已造成黎巴嫩國內165人死亡,400多人受傷。戰爭雙方的平民死傷人數仍然在不斷上升,橋梁、道路和其它基礎設施遭到破壞,中東和平徹底淹沒在血泊中。同時,經濟學家們疾呼:全球經濟也成了中東衝突的犧牲者。當產油地變成火藥桶時,世界石油價格已經跳高到78美元一桶。

報道稱,讓學者們更為擔憂的是,黎巴嫩真正黨一向是由敘利亞和伊朗扶持,如果這兩國未來加入戰團,中東局勢將陷入無盡的動亂深淵。

“敘利亞和伊朗一直站在黎巴嫩真主黨身後,為它提供武器和金元,而真主黨之所以敢和以色列叫板,也是這兩國為之開了綠燈。我想敘、伊未來的確有直接參戰的可能,”利伯爾對《華盛頓觀察》周刊預測說。

拉巴尼雖然在中東衝突的立場上和利伯爾截然不同,但談到這一問題,他卻說,“我相信,未來敘利亞直接加入戰團的前景頗為明顯,伊朗也有可能參與。”

戰局發展瞬息萬般,中東仍是危機四伏。麵對這樣的形勢,即使美國不想出麵調節,其它國家也坐不住了。剛剛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結束的2006年G8峰會本以能源安全為主要議題,結果是中東烽火喧賓奪主,各大國之間源起於伊拉克戰爭的裂痕日益加深。法國總統希拉克首先站出來批評以色列的反應過激;一直緊隨美國政策的英國,鑒於它和阿拉伯世界的密切關係,也采取了偏向中立的立場;意大利總理普羅迪更是警告說,以暴製暴隻會讓對話愈來愈困難,這波衝突,讓中東和平倒退了20年。

“目前來看,還沒有哪個世界主要強國有能力,並且願意對平息衝突施加決定性的影響力。美國不會向以色列施加真正的壓力,其它國家也沒有充分的協調能力讓真主黨、哈馬斯退讓,”沃爾特並不樂觀地表示。

然而,著有《美國的時代:21世紀的權力和戰略》(The American Era: Power and Strategy for the 21st Century)一書的利伯爾認為,如果美國、歐洲主要國家、俄羅斯和中國,還有阿拉伯世界等主要國家能共同致力於解決衝突,協調各方勢力,哈馬斯、真主黨、敘利亞和伊朗是會買帳的。

(來源:美國《華盛頓觀察》周刊/李焰,2006年第27期,7/19/200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