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1949年的解放軍與1937年的日軍的虛擬對決

(2006-08-22 20:29:28) 下一個
主題:1949年的解放軍與1937年的日軍的虛擬對決 逍遙灌水版 發表時間: 2006-05-07 12:30:15 八年抗戰自結束60多年以來一直是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在網上也是大家討論最激烈的話題之一,自從我看了《八年抗戰中國並未取勝》一文後,一直在想,如果抗戰期間的抗戰主力不是那隻豆腐國軍而是在朝鮮戰場上大出風頭的共產黨軍隊,中國的抗日戰爭還會不會輸得那麽慘,那麽窩囊?自從我在天涯社區發表兩篇關於抗戰話題的文章後,一些網友對1949年的解放軍能不能戰勝1937年的日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本人不是嫖姚無尚,沒法讓這兩支軍隊在小說中“關公戰秦瓊”,但可以對這兩支軍隊進行粗略的分析。   按照〈八年抗戰中國並未取勝〉一文的說法,我國軍隊無力戰勝日本有兩大因素,一是武器裝備太差;二是作戰意誌與日軍相差太大。也就是說無論“硬件”還是“軟件”都不如敵,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近代中國的社會病弱。那麽1949年的解放軍從哪些方麵縮小與日軍的差距呢?   先說“軟件”,反映軍隊“軟件”是否優秀的一個重要指標是作戰意誌,日軍的作戰意誌有多強大家清楚不必多說,還是說一下解放軍的作戰意誌,由於解放戰爭期間中共在農村推行土地改革政策,使解放軍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獲得了比抗日戰爭高的多的作戰意誌,這種做法與秦漢時代的鼓勵軍功的做法可謂異曲同工。當然與信奉武士道精神的日軍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和國軍相比還是大幅度縮小了與日軍的差距。本人認為讓解放軍的作戰意誌水平硬要達到日軍“瘋狂”的水平,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盡管武士道精神確實起到“戰鬥力倍增器”的作用,但對自身的負麵作用也不能低估,故本人認為1949年的解放軍與1937年的日軍在作戰意誌大體處於同一檔次。   作戰意誌強的軍隊往往戰爭動員能力也很強,古代中國曆史上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較量中,遊牧民族能以少擊多就在於戰爭動員能力高於中原王朝,在經過幾次實質是削弱戰爭動員能力的體製變革後,最終導致漢民族被奴役的悲慘命運。大家都知道國民黨有抓壯丁的不良紀錄,但很多人不清楚這其實是戰爭動員能力低下的表現,中國最早的抓壯丁的紀錄是在唐朝安史之亂時期。而中共的土地改革加上後來仿效蘇聯推行計劃經濟政策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了遠高於民國的戰爭動員能力,在我看來近前3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直就是秦朝的現代翻版。而日本由於所處環境與我國的不同,戰爭動員能力在古代並沒有被削弱,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的戰爭動員能力更是驚人,二戰期間日軍精銳在太平洋損失殆盡後,日本通過三次本土總動員使日軍最終達到700多萬的規模,而相比之下,擁有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國兵力最多不過500萬(不考慮敵後抗日武裝),由此可見一斑。當然由於日軍侵華並沒有動用舉國之力,因此雙方的戰爭動員能力的微小差別可忽略不計。   再看雙方軍隊的協同能力,也就是統一性,八年抗戰期間正麵戰場的國民黨軍隊經常被日軍各個擊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軍各部隊之間協同不力,由於曆史原因,國民黨軍隊的起家方式不太好,而蔣介石也沒有解決軍閥割據問題,在抗戰期間老蔣的歧視政策使國民黨軍中的嫡係和雜牌軍之間往往離心離德,各懷鬼胎。因此我們經常看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某部國軍浴血奮戰,而友軍即使有條件援救也見死不救的事例,如衡陽保衛戰和大家比較熟悉的孟良崮。而相比之下,由於毛澤東很重視“黨指揮槍”,黨對軍隊的控製要比國軍有效的多,因此合成性要大大高於國軍。而日軍的合成性也不錯,當然二戰期間日本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海軍與日本陸軍鉤心鬥角,當然考慮到中國戰場多數場合日本海軍派不上用場,因此日本海陸軍之間的關係好壞對中國抗戰影響不大。故可判定兩軍的合成性大體相當。   至於單兵素質和雙方軍事謀略,老實說不太好比。日軍單兵素質還是相當不錯,而1949年的解放軍經過多年的戰火洗禮,應該大幅度縮小與日軍的差距。而軍事謀略方麵,從眾多網絡文章對日軍的評價來看,二戰期間的日軍可以說是一支“四肢發達”(相對於中國軍隊)“頭腦簡單”(相對於西方和蘇聯的軍隊)而解放軍將領的謀略水平怎麽樣大家可以給出一個公正的評價。解放軍信奉的是和秦漢時代相似的運動戰和殲滅戰軍事思想,因此當如果1949年的解放軍與1937年的日軍對決的話,解放軍的正規部隊除了在正麵戰場與強敵周旋外,還會發揮自己動員能力強的優勢在敵軍控製區域組織遊擊隊對日軍後方進行襲擾,使正麵戰場和敵後戰場真正做到有機配合,而不會像國軍那樣隻做消極防守,戰術思想呆板,以至在中國戰場多數情況下隻有被動挨打的份。   解放軍雖縮小了與日軍在軟件方麵的差距,但我們仍不能高枕無憂。因為戰爭無論局部戰爭也好,還是全麵戰爭也好都是物質力量的較量,而在“硬件”方麵解放軍卻沒法縮小與日軍的差距,因為日本的工業實力相對於中國還是強太多了。中華民國的工業實力在抗戰前就很可憐(某些方麵還不如滿清末期,如清朝時期還可以造軍艦,但到民國時代尤其是“黃金十年”,造軍艦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解放軍在1949年席卷全國將國民黨趕到台灣島時,從中華民國接手了一個爛攤子,此時的中國工業完全可以用“一窮二白”形容(這方麵日本的“功勞”可以說是最大的)。因此解放軍仍需要借助外國援助才能戰勝侵華日軍,但由於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因素的影響,如果由1949年的解放軍作為主力與1937年的日軍對決在戰爭初期是難以得到德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援助。也許有人把爭取援助的希望寄托在蘇聯身上,現在不少網絡文章大肆炒作蘇聯在抗戰結束後對進入東北   對中共的武器援助問題,但令人奇怪的是,盡管沈誌華以蘇聯解密文件證明中共接受了蘇聯援助的800架飛機,600輛坦克,4000門重炮,但沈卻始終不能列舉當時東北戰場上始終沒有出現大規模坦克戰和空戰的史料,即使是台灣的公開出版物也沒有關於坦克戰和空戰的粗略和詳細的記載。從後來抗美援朝戰爭的曆史來看,要從蘇聯那爭取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麽容易,實際上中國在朝鮮戰場上得到蘇聯援助是在一,二次戰役勝利之後的事情,看來真如網上某位作者所認為的那樣,大國的援助的確像銀行貸款,越沒本錢就越沒機會得到貸款。抗日戰爭的曆史也證明了這一點。抗戰後期的豫湘桂大潰敗暴露了國軍抗戰不力的弱點後,不但未能爭取到足夠援助,還最終在雅爾塔被西方盟友無情拋棄。因此如果1949年的解放軍與1937年的日軍發生戰爭的話,將是對解放軍的重大曆史考驗,當然隻要解放軍表現出色,我想是不會出現抗戰期間由於國軍表現越糟就越爭取不到足夠援助,爭取不到足夠援助表現就越糟的惡性循環中。   因此在我看來,1949年的解放軍與1937年的日軍的對決可類比秦朝的現代縮水版和蒙古的現代強化版之間的較量。雖然1949年的解放軍由於與日軍巨大的物質力量差距仍無法單獨戰勝日本侵略軍,但完全可以讓中國戰場成為日本人的噩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