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這一次還是解放軍,讓我們淚流滿麵 zt

(2008-05-15 05:12:02) 下一個
這一次還是解放軍,讓我們淚流滿麵

2008年05月14日 東方早報  早報首席評論員:魯寧


  13日10時,成都軍區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裏,成都軍區司令員李世明對著電話大聲命令:“帶上精幹人員,不惜一切代價向汶川進發!”

  電話那頭傳來某集團軍軍長許勇嘶啞的聲音。幾個小時前,這位將軍率領一支30人的先遣隊,冒著餘震頻頻、山體滑坡的危險,於大雨中突入這次地震的中心汶川縣映秀鎮,並已經救出300名傷員。

  “解放軍到了,人心就定了!”“解放軍來了,我們有救了!”被解放軍官兵從斷壁殘垣中救出來的受災民眾,來不及擦去身上的血汙喜極而泣……

  開進、開進,徒步開進!開進、開進,摩托化開進!開進、開進、鐵路機動開進!開進、開進、空運空投傘降機降開進!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披荊斬棘、無所畏懼,因為解放軍隻有一個信念:早一秒到達災區,就能多拯救一條性命!誰是最可愛的人,已盡在不言中。

  截至昨晚10時,以成都為中心,解放軍各軍兵種緊急投入抗震救災的第一梯隊約3萬官兵,已在方圓300公裏的重災區爭分奪秒救人,所有的重災區均已被解放軍抗震救災部隊覆蓋。2萬後續官兵正晝夜兼程向災區集結。除此之外,另有5萬包括海軍陸戰旅、二炮導彈旅在內的抗震救災官兵正采取不同方式向災區開來。“未來數天內,投入抗震救災的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將達到10萬人。”(溫總理語)

  盡管橋毀路損,盡管大雨滂沱,盡管給養與補給一時難以到位,可透過央視直播畫麵,先期到達的解放軍官兵不計條件、不顧安危、不怕犧牲、義無反顧的身影,全國人民真切感受著、感慨著:你們———最值得人民尊敬的你們,特別聽指揮,特別肯吃苦,特別能承受,特別能戰鬥!國難當頭,你們不愧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

  國家有難,舍我其誰!人民遭災,我不上誰上!為了災民早一刻擺脫災情煎熬,為了在斷壁殘垣中拯救更多生命,你們再次發揚了人民軍隊光榮傳統,再次演繹了載入史冊、已凝聚為中華民族寶貴精神的“九八抗洪精神”。

  什麽叫真正的人民軍隊,什麽是危難時刻最可信賴的人———對今天的年輕人,沒有比較,也許認知還不是那麽清晰。

  拿“九八”抗洪比,拿今春抗雪災比,是作縱向對比,有人(譬如部分年輕的網民)還不那麽信服,還存有些許疑慮。那就讓我們對中美軍隊在抗災中的表現作個橫向對比:

  2005年颶風卡特裏娜瘋狂襲擊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千萬災民望眼欲穿,可美國大兵和國民警衛隊的表現又如何呢?直升機象征性投幾個沙包就以天太暗為由拉倒了,至於興師動眾駛來的兩棲登陸艦,隻能算是為新奧爾良的災民壯膽來了。新奧爾良市警察局長沃倫·利雷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憤怒地表示:“災難發生後,我們對聯邦政府充滿期待,可在災難發生後的頭三天時間裏,我們什麽也沒有得到。在災難發生48小時後,第一批國民警衛隊分乘40輛裝甲車開進新奧爾良,然而,令我們震驚的是,他們抵達目的地後所做的第一樁事居然是找地方睡覺和打牌!在整整72個小時裏,我們沒有得到他們的任何幫助。我現在終於明白,我們為什麽打不贏伊拉克戰爭了。”

  有比較才能分高下。解放軍在人民危難時刻敢頂、敢扛的戰鬥能力,隻是廣大讀者所能直接感受到的能力。相對隱蔽的另一種戰鬥能力是招之即來的“快速反應”能力,包括指揮調度能力,集結投送能力,後勤保障能力,信息通暢能力等等。識者所知,救大災猶如打大仗、硬仗,解放軍汶川亮相,其能力和戰鬥意誌,直接檢驗新時期中國軍隊由傳統向現代轉型之進步,展示和印證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之階段性成果。強兵佑國,解放軍能力之強,民眾未必人人感同身受,但我們的“對手”一定深切感受到了並不斷感受著……

  打虎親兄弟、上陣子弟兵。汶川、茂縣、綿竹、都江堰……千萬解放軍官兵,人民關注你們,感謝你們,你們用血肉之軀鑄就的“零八”抗震救災壯舉,將再次鑄就中華民族無所畏懼、百折不撓的英雄史詩。總有一種力量讓人淚流滿麵,這一次,還是解放軍!

總理臉上布滿悲情,更寫著勇氣、信心和希望

早報首席評論員 魯寧

  四川汶川大地震,神州震驚,世界揪心,牽動無數民眾的同情心。

  截止到昨晚10時,汶川大地震已造成萬餘民眾罹難,人民群眾財產損失難以計數……觀電視直播畫麵,凝視一片片滿目瘡痍、殘垣斷壁,我們強忍悲痛;噩耗接踵而至,傷亡人數持續攀升,我們不忍卒睹。

  肩負抗震救災總指揮的溫家寶總理,從災情突發後的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算起,已經在抗災一線連續奔波近40小時。

  我們看到總理席不暇暖,傾力部署抗災,言辭諄諄,叮囑再三;我們讀到總理憂心如焚的表情;我們體會總理悲痛而急切的心情;我們聽到總理沙啞而堅定的聲音:“人命關天,隻要有一線希望,我們一定要竭盡全力救人,廢墟下哪怕還有一個人,我們都要搶救到底……”

  災情牽動著黨中央的心,胡錦濤總書記在第一時間作出全力組織抗震救災的重要指示,隨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對抗震救災作出統一部署。一個個決策在中南海定奪,一道道指令由中南海發出……

  各級黨委和政府、國務院各部委、交通、民航、電力、電信、鐵路、衛生等職能機構全力以赴各司其職;專業救災隊伍、醫療救護隊伍、震情監測隊伍,從北京、從震中周邊省區、從祖國的東西南北遞次出動;救災帳篷、食品、藥品、被絮、手電、甚至搜索警犬源源向災區調集……

  人民有難,舍我其誰。危難之際,中央軍委一聲令下,又是解放軍官兵義無反顧率先開進,成都軍區、蘭州軍區、濟南軍區,包括空降兵在內的各軍兵種全麵動員,2萬多名官兵先期抵達震區迅速展開投入救災,另有3萬多名官兵正在星夜兼程……“需要多少解放軍我們調集多少解放軍。”———總理的承諾擲地有聲。

  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讓全國人民在悲痛中深感欣慰的是,伴隨地震餘波一起傳遞的不隻是災害的動態統計,更有黨和政府沉著應對,果斷、得當、及時奮力組織抗震救災的滾動消息及抗震救災的實時進展……我們由此堅信,有一個“視民如傷”的政府,一支“視民如傷”的軍隊,13億國人一定能眾誌成城,把地震的災難損失降至最低。

  據報道,汶川大地震的瞬時破壞力(釋放的能量)相當於400枚廣島原子彈。如此國難,檢驗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我們看到,麵對如是災情,黨和政府臨危不亂,反應速捷,局麵掌控能力,指揮調度水準,救災搶險機製的實際運作效果都得到了相當的提升。筆者32年前是首批進入唐山地震現場的部隊成員,在那裏救災50多天。與今天的救災情況相比,在速度、效率、秩序、能力等多方麵,32年前後可謂有著天壤之別。

  災難當頭,總理的表情就是人民的信心。積改革開放30年之成果,我們有充足的物力和財力用於抗震救災;有行政問責機製為抗震救災提供紀律約束;有《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為抗震救災提供法律保證,確保民眾及時獲悉震情變化及救災進展……國難興邦,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曆史進程,注定與天災人禍、艱難曲折相伴相隨,這不是曆史的宿命,而是曆史對國家民族的大考。

  我們為災區同胞的不幸深感悲痛,但我們沒有理由因此而失去信心。麵對災魔,我們不僅需要鎮、勇氣、信心,更需要奉獻愛心。戰勝災魔,最需要真情,也最能見證真情,我們必須攜手奮進。汶川大地震發生兩天來,上海市民自發組織賑災捐款、捐物、獻血,為減輕災區人民的痛苦承擔了我們的力所能及。災難凝聚人心,災難聚集愛的力量,今天上午,上海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及上海警備區機關,將組織機關幹部集體賑災,市各套班子的主要領導將帶頭為災區人民捐款。讓我們以此為契機,在全市範圍內動員一切社會力量,有錢捐錢、有物捐物、為打贏抗震救災這場硬仗盡全體市民的一份責任。

我們的心與震區人民連在一起

  早報首席評論員魯寧

  日本著名災害學家寺田寅彥早就正告人們:天災總是在人們不經意的時候降臨。昨日下午,四川汶川發生裏氏7.8級強烈地震,截至昨晚10時撰寫此文時,汶川縣城與外界的交通通訊仍處於中斷狀態,四川全省死亡人數已經超過7000人。這是32年來四川省內發生的烈度最大的地震,也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來發生在我國境內的烈度最大的地震,其所造成的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現在還難以估計。在此,早報向在地震中不幸遇難的同胞表達深切哀悼,向受傷的同胞表達真誠慰問,向地震發生後搶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的軍隊及武警指戰員表達我們的敬意。

  黨中央國務院對汶川地震反應快捷,胡錦濤總書記迅速做出救災搶險的重要批示,溫總理立即飛赴災區指導救災,並在飛機上向全國人民發表重要講話以安定人心。國家減災委緊急啟動救災二級預案,多個中央部委迅即部署和實施了首輪救災舉措……我們堅信,通過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國一定會盡最大可能減少本次地震的損失。

  汶川大地震的衝擊餘波波及大半個中國,甚至東南亞的越南、泰國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在上海,包括早報所在辦公大樓在內,中心城區眾多高層寫字樓宇,也不同程度“品嚐”到了餘震帶來的震感和短時的驚慌失序。

  眼下,早報和廣大市民懷有同樣的心情:一方麵高度關注災區同胞的生命財產安危,祈禱災區民眾能盡量減少損失;另一方麵則關注本次地震對上海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為此,昨晚早報評論員連線華東師大災害學知名專家羅祖德教授,就有關地震災害的問題進行了交流,羅祖德教授的研判與本市官方在第一時間發布的結論相吻合。

  曆史上看,有記載的震源在上海本地的地震隻有一次,距今已有400多年,震級為裏氏3.7級,算不上破壞性級別。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上海出現過幾次地震,但震源均不在上海本地,隻是受餘震影響而已。眾所周知,我國是個多地震國家,但上海所處的地理位置卻屬於國內少震、弱震地區之一,因此,無論是地理板塊結構、地震曆史,還是從現狀計,汶川地震在上海引起“連鎖反應”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廣大市民無須過度驚慌。

  對自然災害作地理學分類,旱災屬片(麵)災害,水災屬線災害,地震則屬典型的點災害,因而在同一時期內,地震不可能在國內多個地區大麵積發生。然而,盡管這個判斷來自科學,盡管上海處於“非地震帶”地理區位,並不是說上海的市民和政府對地震災害可以不加理會,可以高枕無憂,恰恰相反,由於上海開埠至今,從未發生過大地震,曆代上海人對地震的破壞性缺乏直接感受,防震救災預案亦未經受實踐考驗,因而可以想見,無論是市民和政府,對防範地震的警惕性到預防知識都是需要提高的。本次汶川大地震,正好為上海提個醒,從政府的防震預案到市民防震知識的普及,都是一次很好的補課機會。

  在上海,我們尚有補課機會,但是對於災區的人民來說,是否有補課機會已經退居其次,他們當前最需要的,是我們最及時的幫助。在同胞遭遇如此巨大災難之時,我們理應伸出援手,助他們一臂之力,以共渡時艱。每一個市民應該明白,幫助受災同胞,就是在實實在在為國分憂,就是實實在在體現同胞手足之情。

  市場經濟的發展,已經使我國地區之間無論經濟關係還是人文關係都更為緊密。在此次災難的主災區四川地區,來滬務工人員即有數十萬人,他們為上海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作出了不朽貢獻,發生在他們家鄉的災難,某種程度上,也是上海的災難。問候身邊的四川人,他們的情緒我們感同身受。災難的發生地很遠,但是災難的氣息就在我們身邊,每一個人沒有理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從來國難興邦。在現代化道路上,我們所遇到的每一次天災人禍,都是一次次學習的機會,一次次心與心的凝聚。它是我們的社會,我們每一個人走向成熟的磨難,在災難中,我們再次學習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國家,關心天下。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