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條旗到底還能打多久?---由次貸風暴看美國金融危機 zt
(2008-01-27 10:53:47)
下一個
星條旗到底還能打多久?---由次貸風暴看美國金融危機
2008年01月23日 星島環球網 王 劍
美國經濟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疾風驟雨,股民基民期民血流成河,美國佬這次真的禍害了全世界人民,人神共憤之。
作為全球最強大的經濟體,美國一直自認其經濟體製世界領先,怎麽還會出這麽大的漏子?這要看看到底啥叫次貸,怎麽危機起來的。
美國人買房子絕大部分也得做按揭,就是抵押貸款。銀行把按揭以風險管理原則分成三級:優質貸款、次優級貸款與次級貸款。
優質貸款是指那些信用等級高、收入穩定的客戶,次級貸款是指那些沒有收入證明、負債較重的客戶。次貸危機就是指這部分抵押貸款引發的。
2001年美國網絡泡沫爆破之後,美國聯邦儲備局(就是美國的中央銀行)在2001年和2003年兩次大規模調低利率。利率低最有利於投資房產,到底還是美國的錢多,資金開始流向房市。房地產價格也水漲船高。到了2004年至2005年,美國房產價格比2000年的時候漲了七八成。
這個時候,次貸就出籠了。當時房價高,房子難賣,發展商就想辦法幫置業者提供貸款,於是找到了基金(錢多,基金也多,就像現在中國一樣)。基金先跑到股市上融一大筆錢,當然基金不會告訴股民這些錢是拿來做次級貸款的,它隻告訴投資者這些錢拿來做房貸。當時房地產市場那麽紅火,大家都願意把錢給這些基金。
結果,金融市場大把大把的錢就流到了房市,房市就繼續狂升,就像去年和前年中國市場那樣。這些基金把錢貸出去,再把這些按揭業務打個包,變成證券,再到市場上賣掉。這樣,基金沒風險套個差價,隻要規模夠大,基金就能掙大錢。為什麽基金願意做次貸呢?因為次貸利率比一般的按揭利率高兩三個點,這叫無利不起早。
眼見著基金掙錢,銀行眼紅了。本來根據巴塞爾協議,美國對銀行資產要求很高,但是銀行的財務高手更高,他們想了個辦法,另外成立一項業務,這塊業務不需要放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裏麵去。然後再用這塊業務的錢去做次貸,或者直接到市場上去買證券化了的次貸。這樣,銀行也大規模地加入到次貸行列裏麵去了,並且,在銀行的資產表裏麵又看不出來。廣大股民就這樣被蒙在美國次貸的鼓裏了。房市高漲,大家掙錢,當然都高興,可是好景不長。
2005年美國股市房市飛上了天,美國聯儲局坐不住了,局長格林斯潘在離任前一年下了一記猛藥,連續加息十一次(人民銀行最近連續加息三次,估計還得加)。利率上升了,房市狂漲的條件不再存在。根據萬有引力原理(就是牛頓第一定律)。任何離開地球表麵的物體最終要回到地球表麵上來。2006年美國房地產市場開始下滑,到了2007年房價下挫了一半(由此可見,中國的房價也挺不住)。
房價一跌,房地產的炒家的資金鏈開始斷裂,無法正常支付按揭款,他們隻好瘋狂拋售持有的房產,又加快了價格的下跌。(這種情況很眼熟嘛,早年的上海和最近的深圳都發生過)。當房價下跌幅度超過了首期款的時候,越來越多的置業者選擇放棄房子,不再支付按揭款的時候,次貸危機就爆發了。
2007年3月5日,美國第二大房地產次貸公司新世紀金融股價暴跌68.87%。3天後,新世紀金融宣布,無法支付到期債務,當天股價再跌一半。4月14日,新世紀金融申請了破產保護,短短四十多天,新世紀金融股價就由30美元跌至1美元。
這個時候,助紂為虐的信用評級機構開始放火,他們調低次貸債券的信用等級。接著,美國第五大券商、最大抵押債券承銷商貝爾斯登出事了。8月5日,它旗下兩隻從事次貸業務的基金宣布倒閉,次貸風暴就刮起來了。
金融風暴是怎樣引發美國經濟衰退的呢?這件事情是得從美國的經濟結構說起。
美國企業不是國企,它得看菜吃飯,銀行也是如此。次貸危機直接的後果是銀行膽子小了,原來隻要客戶的信用評級達到四級,銀行就給它貸款,現在信用評級要求達到二級。這樣,銀行向外貸款數量一下子就少了,而且利率更高了。資金是經濟的血液,血液少了,經濟活動就開始放慢。
美國的企業比中國企業有錢,它的資金自有率達到八成以上,中國企業隻有兩三成。這種狀況決定了企業性格,中國的企業不論利率多高都要借,不借錢就沒辦法營運。美國企業資金充裕,一般不跟銀行借錢,除非要做新項目。貸款利率上升了,財務總監算算帳,發現利率漲了之後,新項目就不掙錢了,它就放棄了。不上新項目,自然不會增加雇員。工作崗位少了,美國人的收入開始減少,消費就開始走下坡,這樣就更多的企業取消增加新項目。
這種循環開始發生的時候,美國經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但是,美國人的問題卻有更深層次的問題。
緣起20世紀八十年代,當時日本在製造業上異軍突起,美國節節敗退。日本人掙了錢和中國人一樣也是炒樓炒股票,於是股市、房市狂漲。接著日本企業跑到美國狂買資產,日本人買企業,買大樓,什麽都買,好像有花不完的錢。隻要日本人參與,交易就是破記錄的價格。有兩個交易刺激了美國人,一是索尼天價收購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二是三菱集團天價收購洛克菲勒中心。美國人當時說這是另一起珍珠港事件。後來,日本經濟泡沫破裂,日本人隻好把這些美國貨又吐了回去,虧了大本。其中三菱把洛克菲勒中心賣回原來的老板,價格隻有原來的一半。
現在,美國股市跌了一點,各國主權基金狂收美國公司股票,以為撿了便宜,其實都是日本人當年玩剩的,美國佬手黑,估計也不難有好結果,用周星馳的話說是:“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美國人當年退出傳統的製造業,臥薪嚐膽十年,開拓高新科技產業,然後利用他們的產業優勢,推行全球戰略,到九十年,美國經濟又如日中天。日本卻在97年遇到亞洲金融風暴的打擊。當時的美國人給日本人出的主意是:緊縮銀根,調整結構。結果,日本先是銀行倒了一片,接著企業倒了一大片。日本經濟從此一蹶不振,在泥水裏爬了十年。當時,中國沒理美國那套,用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結果挺住了。
這次美國輪到出現金融危機了,聯邦儲備局也不緊縮了,連續三次減息放鬆銀根,美國政府還推出各種措施來挽救經濟。現在回過頭去看,當初美國肯定是忽悠了日本,日本人雖精明卻崇洋,結果上了大當。
九十年代之後,美國經濟戰略是大進大出。進口資金,出口股票和債券;進口商品,出口赤字。這樣,美國一方麵控製高科技產業的上遊,另一方麵控製資本市場的下遊,站在全球經濟金字塔的頂端,取得最高的經濟回報。
這種經濟戰略有一個重要前提,維持貨幣與增長的微妙平衡。因為美元強勢,經濟增長強勁,投資者才願意把錢投放到美元資產,美國就用這些錢來彌補大規模的貿易赤字。
一旦經濟出現衰退,美元疲弱,投資者會毫不猶豫地拋售美元資產,美國的噩夢就不遠了。現在,你能看到噩夢影子,大家要小心了。(本網評論員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