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隊在印緬戰場 zt
(2007-12-29 05:32:04)
下一個
中國軍隊在印緬戰場
2005年第10期 《炎黃春秋》作者:王伯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政府派遠征軍十餘萬人入緬協防失利,部隊退入印度後又在印度補送兵員,組成駐印軍新一新六兩個軍5個師,在英、美盟軍配合下反攻緬甸,節節勝利,解放緬甸北疆土14萬平方公裏,並在新組建的滇西遠征軍協同作戰下新建並打通中印公路1736公裏,新建中印油管2960公裏,斃敵18萬之眾,戰果輝煌。
印緬戰場是二戰中中國軍隊參加國外作戰並作為主力的唯一戰場,對二戰盟軍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遺憾的是,由於複雜的原因,長期以來,不論在台灣或大陸,很少有人提起這場戰爭。作為那場戰爭的參與者,借此二戰和抗日戰爭60周年勝利之際,特撰此文,以資紀念。
二戰中國戰區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1940年6月,法國政府向德國法西斯投降,日寇也乘機壓迫法屬印度支那殖民總督要求登陸。7月2日,日軍占領廣西龍州、鎮南關,8月6日登陸海防,中國軍隊旋即破壞滇越鐵路,防止日軍進犯雲南。8月30日,日軍與法國維希政府訂立協定,允許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9月,日軍即分三路進占印度支那北部。自此,滇越、桂越國際交通線即被日軍截斷,滇緬公路成為我國西南大後方唯一的國際交通命脈。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得手之後積極出兵南下。次日,日軍強行進駐泰國,泰國政府被迫與之簽訂城下之盟,並對英、美宣戰。12月14日,日軍即由泰國進攻緬甸,31日攻占緬甸第二大海港毛淡棉,威脅仰光。日軍另外的南進部隊於1941年12月25日攻占香港,1942年2月15日攻占新加坡,僅隻兩個多月時間內囊括了東南亞大片土地,氣焰十分囂張。
在盟國方麵,也迅即作出了一係列應戰的積極反應。珍珠港事件之次日,中國即向日本正式宣戰,緊接著英、美亦相繼對日宣戰,12月23日,中、美、英三國代表在重慶舉行東亞軍事會議,中、英簽署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12月31日,羅斯福提出成立中國戰區,包括泰國和越南,由蔣介石任戰區統帥,並派史迪威擔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和中、緬、印戰場美軍司令等職。
中國遠征軍入緬
1941年底,中國已經準備派遣10萬部隊入緬協防,但由於英方心懷鬼胎,害怕中國軍隊入緬會影響他在戰後對緬甸的殖民統治,因而一開始就拒絕,或者拖延阻滯,中方兩次動員軍隊入緬,皆被拒而作罷。直至英緬軍隊在日軍強力攻勢下土崩瓦解,仰光危急之際英方才請求中國軍隊入緬。1942年2月16日蔣介石下令組成遠征軍,由衛立煌(後羅卓英)、杜聿明分任第一路正副司令,下轄第5、6、66三個軍入緬禦敵,並優先運送第5軍入緬。先頭部隊是第5軍200師(師長戴安瀾),駐地在雲南保山。3月2日起由保山陸續向緬甸開進,到臘戊後換火車,日夜兼程,千裏躍進,深入緬南,於3月7日到達指定地點、南距仰光250公裏的同古集結,阻敵北竄,而第二天,仰光就被日軍侵占了。當時英印軍隊戰鬥力極弱,懾於日軍威力,喪失鬥誌,表麵上要和中國軍隊共同防禦緬甸,骨子裏則是執行英政府“棄緬保印”的方針,急忙要向西北撤逃至印度,和日軍一觸即潰,常常要靠中國軍隊急馳救援保護。
仁安羌大捷震驚世界
4月15日西線英軍一路不戰,退到緬甸中部最大工業城市仁安羌(盛產石油),並炸毀油田。這時日軍33師團急追直進,越過仁安羌,把英軍第一師七千餘人悉數包圍。英緬軍總司令亞力山大急向中方代表侯騰和蔣介石請求接應。16日,被圍英軍水源斷絕,師長斯考特再次呼急,中國遠征軍司令羅卓英令新38師布防,相機援救英軍。113團當即乘卡車急馳救援,孫立人趕往親自指揮。17日黃昏到達仁安羌城郊賓河北岸,進入戰鬥。次日拂曉,猛攻賓河北岸日軍的主陣地。經過一個上午血戰,北岸日軍盡被殲滅。次日淩晨4時30分,中國軍隊發動進攻,孫立人派113團分幾路在夜幕中渡過賓河進行突然襲擊,並派多股小部隊深入前線,設置疑兵,穿插襲擾,使敵不知我軍虛實。這樣,在我軍巧妙周全布置,勇猛戰鬥下,敵軍被分割成小塊,到下午3時,主力全被擊潰。5時,殘敵亦被肅清,首先解救出被圍英美傳教士及新聞記者500餘人。接著,英緬軍第一師及戰車營官兵7000餘人、戰馬1000多匹,在113團掩護下安全撤至賓河北岸。孫立人命令將從日軍手中奪得的英軍戰車和輜重汽車100餘輛交還給英方。被圍困三天的英緬軍,激動萬分,雀躍歡呼,有的把衣服拋向天空,有的抱成一團痛哭,很多人跑過來擁抱親吻中國士兵,紛紛舉起大拇指高呼“中國萬歲!”,情景至為感人。
是役,孫立人以新38師一個團1000餘官兵抗擊並打敗日軍兩個聯隊一萬餘人,解救英緬軍7000餘人,消息傳到英國,朝野為之轟動。英國女皇特頒獎給孫立人“英帝國司令章”,這是英國最高榮譽軍功勳章(CBE勳章)。美國總統羅斯福亦專電祝賀,頒予孫立人“豐功員章”。國民黨政府頒發給孫立人“四等雲麾勳章”。有功官兵,皆受褒獎。被解救出來的眾多外國記者,亦以親身經曆報道了這一勝利的翔實經過。孫立人及中國軍隊的英名因而布揚天下。
兵敗野人山
中國軍隊入緬後按照協議歸英國指揮。3月6日,美國史迪威將軍到重慶報到,8日蔣介石正式任命為中國戰區參謀長,指揮入緬的中國遠征軍,11日即飛赴緬甸。這時緬甸盟軍有英、美、中三國將軍指揮,卻未能建立真正的,統一的,強有力的防禦指揮係統。“最高指揮”的英國一心想的是把中國軍隊推到第一線去掩護他逃跑,有時甚至假造軍情,讓中國軍隊主力急奔西線,到時卻無敵蹤又返回東線,來回空跑折騰,貽誤戰機。中國軍隊倉促入緬,後續部隊運輸工具不足,到臘戊以後火車效率低下,並頻遭緬奸破壞,一些部隊要靠徒步行軍奔赴前線指定位置。麵臨日本空軍和機械化陸軍部隊的強勁攻勢,既要派兵到西線掩護英軍撤退,又要在中、東兩線阻止日軍進攻,戰線遼闊,兵力不濟,後援不及時,捉襟見肘,多次會戰計劃都告流產,而且東線防務薄弱。日軍窺破了這一點,於是組織重兵,3月下旬將新調來緬甸增援的36師團投入東線發動進攻。4月6日,日軍攻占毛奇,20日攻占羅依考,24日攻陷雷列姆,29日即攻占我軍入緬後第一軍事基地、滇緬公路緬境終點臘戊,截斷我軍回國歸路,這就使我遠征軍全線動搖,不得不全麵撤退。日軍乘我後方空虛,組織精銳快速部隊乘勢由臘戊沿滇緬公路向東急進,5月3日連陷八莫、南坎,侵入滇西邊境重鎮畹町。4日連陷芒市、龍陵,5日抵怒江西岸,由於我後方部隊趕到將怒江上的鐵索橋惠通橋炸毀,才被阻於怒江西岸。此後日軍繼續於5月8日占領緬北重鎮密支那,5月10日占領我滇西重鎮騰衝,第一次緬戰曆時兩月即以我方全麵失利告終。
撤退時遠征軍指揮部正、副指揮史迪威、羅卓英決定向西就近撤入印度,杜聿明經請示重慶,率主力部隊北越密支那奪路回國。但前鋒未到密支那,獲知那裏早被日軍占領,乃決定向北撤入野人山,再向東尋路回國。
當時第5軍200師正由西線調回東線反攻棠吉,經過激烈奮戰,於4月25日收複了棠吉,但26日即奉命主動放棄棠吉,向北尾追北犯臘戊之敵。臘戊陷敵之後仍奉命繼續北上追趕第5軍主力,這需要通過敵軍的多道封鎖線。5月18日夜,當通過西保—摩穀公路時,受敵伏擊,傷亡慘重,師長戴安瀾不幸身負重傷,突圍後5月26日因傷重不治在茅邦村殉國,時年36歲。部隊經過副師長尚吉人等帶領繼續突圍,終於6月17日到達騰衝附近渡怒江回國。同時第5軍96師也北撤到孟拱,繼續北上到孟關,進入野人山區,入滇回國,沿途病餓拖死者6千餘人。
杜聿明親率第五軍軍直屬部隊,新22師,以及遠征軍司令部直屬部隊等3萬餘人5月10日於軍部所在地北撤。13日過曼西以後,即離開道路,徒步進入野人山區原始森林。野人山是中國史、地書上的名字,緬甸叫那加山,在緬甸西北與印度交界,縱深200多公裏,橫寬100多公裏,海拔2600米以上,山上是參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沒有人煙,難見天日,亦無道路,地麵是多年積累形成的一層很厚的枯枝落葉腐殖層,滋養蟲豸。最為獨特的是螞蝗和蚊蚋,遍地皆是,無孔不入,吸人血,又傳染瘧疾等疾病。偶爾在密林中間出現一小塊無林的開闊地,麵積一般百餘或數百平方米,則長滿一人多高的草,內藏野獸蛇蠍。當地土人視為“死地”、“絕地”。大部隊入山以後,汽車、大炮、重武器、輜重,全部燒毀,避開敵軍的追堵和被其封鎖的道路在密林中開路前進,經常方向迷失,惟賴指北針指引,輾轉回還,在森林中盤旋了兩個來月,又無糧食醫藥補給,疫病流行,病餓死者數以千計,杜聿明本人也患傷寒病由擔架抬著行進。直到7月上旬才摸索到胡康河穀的新平洋附近,7月10日被美軍一架偵察機發現,返回後向已先期撤到印度的新38師師長孫立人報告,孫立即組織一支包括醫務人員和擔架隊在內的約六七百人的營救部隊翻越那加山,進入胡康河穀,往返500多公裏,前往接救到印度,此時原來9000餘人的新22師隻剩下一千餘人了。
北撤時新38師奉杜聿明命殿後,待主力安全撤出後再北入野人山,追上主力。該師既要保護西線英軍安全撤入印度,又要保護中線我軍大部隊安全撤入野人山,待全部都安全撤退後,已是孤軍陷於敵寇重圍之中,師長孫立人反複考慮,北撤是絕地,數百裏渺無人煙,也無路可走,無糧草醫藥供給,無異自取滅亡。東歸之路已被日軍切斷,隻有按原來羅卓英之命,西撤印度才有生路。孫軍一路邊打邊撤,終於5月27日到達印度英帕爾附近,為國家保存了一支8000餘人的完整之師,成為後來反攻緬甸的主力。
藍姆伽練兵籌劃反攻和修建中印公路
早在1942年3月11日史迪威到達緬甸之後,4月16日他就向蔣介石提出在印度組織訓練中國軍隊的計劃。不久緬戰失利,5月24日史迪威退回印度,5月26日就又向蔣介石提出在印訓練中國軍隊十萬人的計劃,以反攻緬甸,打回中國。6月15日再次提出,多次商討,終獲蔣同意,增送2.3萬兵員到印組訓,訓練地點經史迪威和英印總司令韋維爾商議,定在比哈爾省一個小鎮蘭姆伽。已經由緬甸撤到印度的新38師和新22師官兵9000餘人於8月26日正式開始訓練,以後陸續補充,這些部隊隨後改組為中國駐印軍,又稱X部隊(X-force),由史迪威任總指揮,羅卓英(後鄭洞國)任副總指揮。滇西方麵,1942年6月以後,怒江防線穩定,與日軍形成隔江對峙局麵,隨後駐滇部隊組成滇西遠征軍,又稱Y部隊(Y-force),由宋希濂(後衛立煌)任總指揮,也積極補充美式裝備,進行訓練,準備反攻驅逐日寇出滇。中印公路修建的計劃也同時提了出來。
經過史迪威與韋維爾多次商討,雙方最後協議,以雷多為反攻緬北和修築中印公路的後方基地。築路的技術工作由美國工兵部隊承擔,英印政府負責招募印度勞工協助美國工兵作業。史迪威先後把美國工兵45工程團、3302團、第823航空工程營、和中國駐印軍工兵第10團、12團調集到雷多,加上印度、尼泊爾和我國藏族勞工總計達7000餘人,組成了一個多國、多民族的機械化築路大軍。1942年12月10日正式破土動工修路。1943年1月20日起開始24小時輪班作業,趁旱季氣候幹燥,加快進度,以日平均3—5公裏的速度前進。終於2月28日越過印緬邊界,推進約70公裏。這一天是滇緬公路樞紐臘戊失守10個月,築路部隊舉行了紀念儀式。
中國駐印軍反攻進入野人山區
1943年1月27日新38師師長孫立人任前敵指揮官,率114團由訓練基地蘭姆伽抵雷多,掩護修路。二月底築路進入緬境後,即進入了野人山區,野人山的險惡自然條件已見前述。盤踞在那一帶的是日軍18師團,原名久留米師團,七七事變後侵占杭州灣、上海、南京,以後又進犯廣州、南寧,作惡多端;太平洋戰爭後又進占越南,後調緬甸,為日本陸軍最精銳部隊,有常勝軍之稱,經營緬北防務已一年有餘,在各據點周圍利用森林、河流等有利地形地物構築機槍巢堡。還有專門的狙擊手三五人為一小組,零星分散隱藏在樹頂上,觀測軍情,假學猿啼相互傳遞信息,並放冷槍,射殺我軍來往人員,危害極大。在那裏印緬邊境原駐有英軍一營一千餘人,常受其襲擊,傷亡甚眾,正擬撤退,114團趕到後立即派一個連接防,向敵寇展開迎擊,一連奪回幾個山頭,敵連夜增援兵力,經常來犯,皆被擊退,傷亡過半,才不敢再犯。5月進入雨季,由112團替換114團,作為前鋒,在5—10月幾近半年的雨季裏,在霪雨連綿、陰森蔽日、遍地泥沼的森林中,我軍健兒掃除敵襲,克服艱險,砍樹築路,終於10月29日112團一舉攻克新平洋,打開越過野人山進入胡康河穀的門戶。至此,緬北戰鬥的前哨戰宣告結束,就要展開對胡康河穀和孟拱河穀的爭奪戰了。12月27日築路軍司令皮可上校也將公路築到新平洋,比預定的年末期限提前4天,由55輛卡車載運部隊和物資由雷多開抵新平洋。由雷多至新平洋公路越過野人山,全長186.7公裏,如期修通為以後緬北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挺進胡康河穀
胡康河穀包括新平洋盆地和大洛盆地,長約110公裏,寬約20—70公裏,麵積約為2800平方公裏,都是一片原始森林,中間縱橫密布著從野人山流淌下來的四大河流和許多小支流。從北到南,隻有於邦、太拍家、孟關、瓦魯班等幾個較大的村鎮,都是軍事的重要據點,也是公路必經之處。行政中心在孟關。
攻占新平洋後,我新38師112團即向下一個重要據點於邦進發,這是反攻緬甸戰役的第一個攻堅戰。起初,盟軍指揮部情報不確,以為那裏隻有幾個日本軍官領著四五十個緬甸雇傭兵和土人在防守。幾經苦戰之後,才知是日軍精銳的18師團的55、56兩個聯隊的主力。我隻有一個112團,兵力單薄,防線長達150公裏,後援不濟,第一營營長李克已親率一個連前往第一線包圍敵軍,1月22日卻被敵增援部隊反包圍。這時,在孫立人將軍多次申請力爭之下,盟軍指揮部才同意他率113、114兩團和炮兵2營前往增援,由雷多步行曆時二十多天,到12月21日才趕到前線。23日劇烈的血戰展開,經過七晝夜的內外夾擊、艱苦拚殺,終將敵陣地摧毀,全殲敵55聯隊長藤井小五郎大佐以下官兵1800餘人,我軍傷亡官兵230餘人,僅為敵之八分之一。這是一個雖然艱苦而卻十分漂亮的攻堅殲滅戰,初戰大勝,打出了中國駐印軍的信心和威風,打破了18師團“常勝軍”的神話。在以後的多次戰役中,孫立人將軍充分運用了在原始森林中開路遠距離迂回包抄的戰法,多次克敵致勝。如在奇襲瓦魯斑,包抄孟關一役中,突擊敵十八師團司令部,戰車營竟將其官防印信都繳獲了,敵師團長田中信一落荒逃竄,僅以身免。此時新22師在廖耀湘將軍率領下也參加了戰鬥。1944年3月15日,駐印軍新22師攻克胡康河穀南端橫亙的堅布山的北隘口丁高沙坎,胡康河穀戰役經過4個半月的激戰勝利結束,我軍由新平洋向前推進了約100公裏。
橫掃孟拱河穀和攻克密支那
從胡康河穀越過橫亙的海拔1300多米的堅布山即進入孟拱河穀,越山隘路長達16公裏,北隘口為丁高沙坎,南隘口為沙杜渣,道路狹窄,兩旁山嶺重疊,懸崖陡壁,樹高林密,真有一夫當關,萬夫難過之勢,也是公路的必由之路。孟拱河穀南北長約100公裏,寬僅16公裏,河穀中居民較胡康河穀稍多,重要村鎮有拉班、加邁、西通、孟拱等處。孟拱為行政中心,處於河穀南端,有鐵路和公路東北去密支那65公裏,西南通曼德勒、仰光,為緬北僅次於密支那的第二重鎮,與加邁之間也有正規的公路相通。
我軍攻占胡康河穀期間,日酋大本營覺察到打通中印公路的重大戰略意義和對它的威脅,乃增調援軍到緬甸戰場加強防守。我駐印軍新38師和新22師健兒,在3月中旬掃清胡康河穀殘敵之後,3月下旬立即揮師南下,仍然多次運用遠程迂回奇襲的戰術,克服地形艱險,雨季汪洋,守敵頑抗等諸多困難,終於連克沙都渣、拉班、加邁、西通等要地,於6月25日攻克了孟拱。
早在4月下旬,史迪威為早日打通中印公路,已將剛剛從中國補充到緬北戰場的新30師88團、50師150團,加上美軍第5307支隊(麥裏爾支隊)組成中美混合突擊隊於孟關集結,東南沿庫芒山而下,奇襲密支那,5月17日一舉襲占了密支那飛機場,轉向攻城。由於盟軍指揮失當,致使日軍獲得喘息機會,得能增援頑抗,攻城陷於膠著的攻堅戰狀態中。我軍攻占孟拱後,密支那日軍賴以補給和南逃的孟密鐵路和公路完全切斷,軍心動搖,新38師迅速沿孟密鐵路和公路掃蕩前進,於7月15日與圍攻密支那的新30師會師,8月5日密支那完全攻克,反攻緬北第一期戰役宣告結束。
密支那攻克之後,駐印軍利用雨季休整兩個月,除原來的新38師和22師外,加上後調運到印緬戰區的14師、30師、50師共5個師編成新一軍和新六軍。孫立人和廖耀湘分任軍長。10月15日雨季過後,駐印軍開始第二期戰役,向八莫以南進軍。這期間,史迪威於10月18日被召回美,中國戰區參謀長和駐華美軍司令由魏德邁繼任,印緬戰區總司令由索爾登繼任。
日軍進攻印度英帕爾
早在二三月間我駐印軍掃蕩胡康河穀時,日軍就策劃進攻印度英帕爾,以攻為守,牽製我軍行動,妄圖重複兩年前急襲臘戊,切斷我軍後路的故伎,擬切斷加爾各答至阿薩姆、雷多地區之間的公、鐵運輸線,使駐印軍再度陷於後援斷絕的境地。日軍糾集了三個師團的兵力,於3月8日起開始實施代號“烏”的作戰計劃,企圖速戰速決,於5月中旬雨季到來之前結束戰鬥。日軍以一部先直逼英帕爾,吸引英軍主力,另一部隨後奔襲英帕爾之北約100公裏、英軍防守單薄的科希馬,並於4月6日輕易攻占。科希馬距迪馬普爾隻有50公裏,那裏是加爾各答—阿薩姆鐵路上盟軍重要的補給站,儲存軍備、物資極多。印度是英國在南亞的最大也是最後一個殖民地,素有“英國女王皇冠上的寶石”之稱。日軍這次進攻真觸動了大英帝國的神經,他再也不能像兩年前在緬甸那樣棄地逃跑了,從英印14集團軍總司令斯利姆到英首相邱吉爾和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都慌了手腳,趕忙采取緊急措施,從各地空運援軍到那裏加強防禦,總計調集第7印度師、第5印度師、英軍第33軍等,連原有部隊共達十萬人。史迪威也將中國駐印軍預備隊新30師由緬北調回印度駐守第馬鋪、曼尼坡一帶鐵路線,並於5月間發動對密支那的遠程突襲,牽製日軍。同時邱吉爾並通過羅斯福向中國政府提出滇西遠征軍向緬甸發動進攻的要求,先後達四五次之多,最後甚至提出“如不發動即將停止美援”相威脅。5月11日我滇西遠征軍開始於7處強渡怒江,向守敵發動強攻,直逼鬆山和騰衝龍陵。緬甸日軍在這樣八麵受製的情況之下,無力對犯印日軍進行增援,英帕爾局勢才得以穩定下來。不久雨季到來,日軍後勤補給困難,在英軍增援力量打擊之下,疲憊難支,損失慘重,傷亡達5萬餘人,終於敗退,於7月10日起撤回緬甸。這次戰役帶來了兩個後果:第一、迫使英國增加了駐印緬的軍事力量,為來年(1945)夏由印度英帕爾向緬甸中部反攻打下了基礎;第二、中國遠征軍由滇西發動反攻,與駐印軍向孟拱河穀和密支那進軍同步,為兩支部隊同時打到滇緬國界勝利會師創造了條件。
新六軍調回國內戰場
日寇為了牽製我駐印軍和遠征軍向緬甸的反攻,同時解救在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線被美軍嚴密封鎖阻滯的困難,1944年春在大陸糾集了六十多萬兵力施行打通從東北直到華南陸上交通線的“一號作戰計劃”,從5月下旬起連續攻陷洛陽、長沙、衡陽,11月10日連下桂林、柳州,進逼貴陽。國內戰場形勢危急,重慶政府急調新六軍回國。新六軍在攻占八莫西側之瑞姑後,即率第14師、新22師於密支那集結,於12月中旬起空運回國至湖南芷江。此後緬北戰場完全由新一軍三個師(新38師、30師、50師,後者原屬新六軍,現劃歸新一軍)承擔。原駐印軍副總指揮鄭洞國返國,新任的美索爾登司令長駐重慶,以後緬北軍事即全由孫立人將軍指揮。
南下八莫、南坎,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會師芒友
密支那距八莫216公裏。新一軍擔任正線主攻,自10月15日開始南進起,沿途艱苦奮戰、奪關斬將,於11月下旬逼近八莫市區,展開了圍殲攻堅戰,終於12月15日攻克八莫,斃敵酋原好山大佐以下官兵2460餘名,繳獲戰鬥機2架、坦克8輛和大量槍械。為紀念此一戰役的偉績,後來盟軍緬甸當局把密八公路的八莫一莫馬克段取名為孫立人路,八莫市中心的一條街道取名為李鴻路(李鴻原為新38師114團團長,密支那組編後升新38師師長)。圍攻八莫的同時,新一軍已分兵向東南挺進,於1945年1月15日攻占臨近滇西國界的南坎。隨即由114團穿越老龍山森林向西南開路秘密前進,於1月26日一舉襲占滇緬公路130公裏路碑處一帶路段,使駐守芒友、畹町一線日軍後路切斷,全線動搖,死守意誌頓告瓦解,1月27日我113團即攻占芒友,同日我滇西遠征軍也攻占畹町。芒友、畹町各為滇緬公路緬、滇境內的最後一站,處於中、緬國界的兩側,中間相距28.3公裏。到達芒友之後路線就接上了原滇緬公路,於是中印公路就全部打通。28日中午我駐印軍新一軍孫立人將軍和滇西遠征軍司令衛立煌將軍即在芒友舉行隆重的會師典禮,有印緬戰區總司令索爾登等將領由重慶專程前來參加。接著下午就趕往畹町舉行中印公路通車典禮。早在1月12日即已在雷多組成並駛來的包含120輛滿載汽油軍火等物資的大小車輛的車隊由芒友浩浩蕩蕩跨過國境,到達畹町,車頭上都懸掛中美兩國國旗。重慶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宋子文專程前來主持會議,蔣介石也於當天發表了廣播演說,宣布以史迪威將軍的名字命名這條公路,以紀念他在策劃、打通和籌建這條公路所作的傑出貢獻。次日,車隊沿原滇緬公路向東前進,經過7天於2月4日到達昆明,受到數千群眾揮舞彩旗熱烈歡迎。軍事委員會昆明行營主任、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代表中國政府接過這批物資,並向領隊皮可少將贈送一麵繡著“勝利之路”四個大字的錦旗,以酬謝他指揮建成中印公路的功勞。
與此同時中印油管也建成通油,中印陸上通訊線路也建成通話。
南下臘戊中英軍隊會師喬梅 緬戰勝利結束
芒友會師之後,新一軍立即分兵兩路南下,東路直撲臘戊,中路直撲西保、喬梅,這裏英軍正從印度越欽敦江東進。由於日軍主力早已被中國軍隊吸引到東線,西線防務薄弱,都是殘兵敗將拚湊起來防守,兵員和裝備都不足,因而使西線英軍能順利向東推進。3月8日我軍攻占臘戊,16日入占西保,繼續向西,與英軍形成東西夾擊曼德勒之勢。3月20日英軍進占曼德勒,30日即和新一軍在曼德勒東北120公裏的喬梅會師,至此駐印軍反攻緬北任務勝利完成,以一部駐防西保、臘戊地區,大部集中密支那和八莫休整,準備調回國內戰場。
曼德勒克服之後,緬甸整個北部東部有駐印軍駐守,英軍無後顧之憂,故兵力可以全部揮戈南下。原以為南緬日軍會收集殘部作困獸之鬥,將仰光會戰拖到雨季來臨之後,而實際上日軍從北緬敗退下來之後,傷亡慘重、潰不成軍、兵無鬥誌、將無戰心,真所謂兵敗如山倒,再加緬甸人民抗日起義運動頻繁。3月27日以昂山為領導的緬甸國民軍舉行正式武裝起義,和各地遊擊隊聯合起來,聲勢浩大,使日軍後方處處吃緊,終於迫使日軍緬甸方麵軍司令部於4月23日撤出仰光,向泰國逃竄。5月1日國民軍即解放了仰光,兩天之後,英國海軍兩棲部隊才進入仰光,再三天之後,5月6日,北線英國陸軍先頭部隊才挺進仰光,緬戰即告正式結束,中國駐印軍也於5月至7月空運和陸運調回國內廣西南寧一線。
小結
這場戰爭凝聚了中、美、英作戰部隊和築路部隊以及印度、緬甸、西藏、雲南等各族民工的血汗和生命。我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共投入兵力30萬人,在作戰過程傷亡約7.9萬餘人,築路部隊傷、病、死1000餘人,收複了緬甸國土14萬平方公裏和滇西國土4萬平方公裏。新、改建和打通中印公路全長1736公裏,新建成中印油管全長2960公裏,打破了日寇對中國陸上國際交通線長達兩年零八個月的封鎖,粉碎了日寇妄圖切斷中國外援,迫使中國投降的狂妄企圖。當時國內其他戰場在日寇一號作戰計劃的淩曆攻勢之下節節潰敗,而滇緬戰場是唯一打勝仗的戰場,捷報頻傳,再加中印公路的通車,中印油管的通油,給全國抗日軍民以極大的支持和鼓舞。
日本侵略軍在這場戰爭中,據戰後日本防衛廳研究所戰史室著《緬甸作戰》記載,共計投入兵力308501人,戰死185149人,殘留回國118352人,以慘敗而告終。這場戰爭把日軍膠著在滇緬戰場上,粉碎了他夢想西進印度和納粹德國在南亞會師以囊括世界的狂妄戰略圖謀。
緬、滇之戰支援和配合了盟軍在太平洋地區的反攻戰爭。當時美軍正在太平洋展開艱巨的逐島攻堅爭奪戰,日寇陷在中、緬戰場總共兵力達130萬之眾,無法調去太平洋地區增援,使美軍得以減輕壓力和抗力,從而獲得節節勝利。
緬滇之戰瓦解了日軍在緬甸的統治,為緬甸人民抗日鬥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同時也減輕了東南亞人民抗日的壓力,鼓舞了他們抗日必勝的信心和鬥誌。
這次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派兵出國禦敵戰爭的勝利,打出了中國的國威,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望,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作者曾任中國駐印軍新38師翻譯,1985年離休前任《東北公路》雜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