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軍事透明是本國與他國安全的折衷 zt

(2007-09-05 04:59:46) 下一個
軍事透明是本國與他國安全的折衷

2007年09月05日 中青在線-青年參考 記者:馮建國


  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薑瑜2日就我國參加聯合國軍費透明製度和恢複參加聯合國常規武器登記冊發表談話。她說,中國決定從今年起參加聯合國軍費透明製度,並恢複參加聯合國常規武器登記冊,這是中國政府在加強軍事透明領域的兩項重要決定。體現了中國奉行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支持聯合國在促進各國軍備透明和安全領域互信方麵發揮重要作用。

  通報軍事開支 解放軍更加開放

  近年來,中國軍費開支問題一直受到美日等國的強烈關注。美國在其年度報告中多次妄稱解放軍實際軍費開支為公布數字的4到5倍,而中國軍方在近年來發表的國防白皮書中,一直強調中國軍費開支的較低水平,並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對比,表明中國軍費開支增長的“合理性”和“和平目的”。但這種公布軍費開支的做法是單方麵的,也是非機製化的。而中國向聯合國通報從今年起參加“聯合國軍費透明製度”,則是將這一透明措施機製化,更是解放軍日益走向開放和透明的明證。

  “聯合國軍費透明製度”又稱“軍事開支報告製度”,源於1980年12月聯大通過的名為《削減軍事預算》的35/142B號決議。決議建議聯合國成員國向秘書長提交軍事開支情況,並由秘書長每年向聯大報告。各國提交的開支報告分作兩種,一種是標準版,一種是簡化版。標準版要求按照戰略部隊、陸、海、空軍及其他作戰部隊將軍費開支分類,並報告上述軍兵種在人員、業務維持、裝備采購、設施建設、研發等開支情況,其中裝備采購費用更是具體到了飛機、導彈、核裝備、艦船、裝甲車輛等細項,有人擔心這種軍事透明是在自露家底,擔心會削弱其國家安全。不過好在還有第二種簡化版表格,隻要求將軍費開支按陸、海、空軍以及人員、業務、裝備費用分類,基本可以達到在保密的基礎上增進互信的目標。事實上,“軍事透明”永遠是在自己安全與他國安全之間的一種折衷和妥協。

  自1995年以來,中國政府在曆次公布的國防白皮書中,都明確給出了按照人員生活費、活動維持費、裝備費等3項分類的具體支出數額。其中,人員生活費主要用於軍官、士兵和職工的工資、夥食、服裝等的開支;活動維持費是主要用於部隊訓練、工程設施建設和維護、水電、取暖等開支;裝備經費即用於裝備的科研、試驗、采購、維修、運輸和儲存等。近年來,隨著解放軍對外交往的增加,透明度日益增大,軍費開支也更加主動和透明。今年6月時任副總參謀長的章沁生中將在參加第六屆亞洲安全大會時,就我國國防費開支情況已經明確指出:在2007年度,軍人工資和退休幹部的生活津貼200億美元,換軍裝80億美元,院校建設70億美元,武器裝備150億美元。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參與“聯合國軍費透明製度”也就順理成章了。

  是否登記售台武器成焦點

  聯合國“常規武器登記冊製度”也是為增進各國之間軍事透明度設立的,自1993年開始實施,要求逐年登記各國上年度作戰坦克、裝甲車、大型火炮係統、作戰飛機、攻擊直升機、艦船(含潛艇)、導彈及發射器(含便攜式防空係統)等7大類常規武器的進出口情況。聯合國每3年對該登記冊的實行情況進行一次評估。向聯合國登記冊提交的武器進出口情況固然重要,但是否參加這一製度,更多是一種國家意願和姿態的表現。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在2006年6月一次答記者提問中,談到聯合國常規武器登記冊,發言人指出,中國一貫高度重視該製度,1993年後,中國逐年向登記冊登記了常規武器轉讓有關情況,但是因為“個別國家違反了登記冊的宗旨和原則,登記其向中國台灣省出售武器的情況”,中國於是暫停了登記。而根據2006年61屆聯大決議,登記冊僅登記聯合國成員間的武器轉讓,從而為解決售台武器登記一事奠定了基礎。根據外交部網站,中國暫停登記是在1998年,這則2007年5月21日的消息還指出,“根據中方一貫立場,隻要有關國家停止向登記冊登記其售台武器情況,中國將恢複參加登記”。而這次中國恢複登記,毫無疑問是基於“有關國家”停止向登記冊登記售台武器情況的前提。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