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初步增兵後伊拉克現實依然殘酷 zt

(2007-02-01 02:48:59) 下一個
美國初步增兵後伊拉克現實依然殘酷

2007年02月01日 新華網


  新華網巴格達2月1日電(記者 閆珺岩)近日,伊拉克境內,特別是首都巴格達的流血事件依然接連發生。這表明,作為美國總統布什宣布對伊“新政策”後首批到位的增援部隊,美國第82空降師第二旅的3200名官兵的到來並沒有改變伊拉克的殘酷現實。

  增兵是一把“雙刃劍”

  這批援軍是帶著布什總統布置的任務來到巴格達的,即恢複伊拉克的安全、取得伊拉克戰爭的“勝利”。可是,事實證明,兵力的投入數量與傷亡人數的增加是成正比的,增兵給美國人帶來了新的煩惱和憂慮。

  就在美軍證實援軍抵達消息的前一天即1月20日,美軍經曆了兩年來傷亡最為慘重的一天,24名士兵在各類襲擊事件中死亡。?月20日到28日不到10天時間裏,相繼有3架美國軍用直升機在伊拉克境內被擊落。1月,美軍的死亡人數依然保持在70以上的高位。

  憂慮和質疑的聲音早已出現。負責美軍中東地區事務的美國中央司令部候任司令法倫1月30日在他提交給國會聽證會的聲明中警告,美軍低估了伊拉克境內武裝組織的抵抗力,也高估了伊拉克安全部隊控製局勢的能力。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更直言不諱地指責布什利用美軍士兵的生命玩弄政治。

  許多政治家和分析人士在美對伊“新政策”出台伊始就已預料到,增兵計劃對布什政府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未來的形勢發展可能低於期望值。美國希望憑借兵力增加遏製伊拉克教派仇殺,肅清抵抗勢力,但同時美軍必須麵對自身承受更大傷亡和伊拉克民眾反美情緒激化的後果。

  教派相互妥協是關鍵

  進入2007年,在美國頒布對伊“新政策”和伊拉克政府強化軍事打擊行動以後,暴力襲擊事件一浪高過一浪。1月16日、22日,發生在巴格達穆斯坦西裏亞大學和東大門商業區的兩起爆炸事件造成160多人死亡、300多人受傷,即便在伊斯蘭教什葉派穆斯林的阿舒拉節活動期間,襲擊事件也並未平息。

  伊拉克內部矛盾錯綜複雜,積重難返。從目前伊拉克的現實來看,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在政治利益和石油利益分配以及修改憲法等問題上還存在嚴重分歧,什葉派和遜尼派間的教派仇殺受來自國內外多重因素的影響仍在發展,總理馬利基尋求各派和解的努力屢屢受挫。

  目前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導致伊拉克安全亂局的主因之一是教派衝突,伊各派別、政黨達成妥協與和解,最終實現“伊人治伊”,才是根本之道。在解決教派衝突方麵,政治途徑比軍事手段更為有效。

  美伊關係的微妙變化

  伊拉克政府與美軍在解決伊安全問題方麵雖然互有所需,但雙方目前在諸多方麵仍存在矛盾,未來關係可能出現微妙變化。

  首先,美國一直敦促伊拉克政府解除民兵武裝,特別要對薩德爾領導的什葉派“邁赫迪軍”采取強硬態度。盡管馬利基政府近來在軍事行動中逮捕了許多“邁赫迪軍”武裝人員,以顯示其打擊武裝組織“不受教派、政治”幹擾的決心。但是西方分析人士認為,馬利基政府是一個仍未超越教派和族群界線的基礎脆弱的政權,最近的舉措是馬利基與盟友薩德爾基於雙方政治利益考量和長遠生存發展需要達成的某種默契和妥協,一旦美國在關鍵問題上與馬利基和薩德爾的矛盾激化,形勢將變得更為混亂。

  其次,在開發石油資源方麵,由於伊安全局勢惡化,外國公司鮮有涉足,因此伊拉克政府將頒布一項新的石油法案,著力吸引外資。據報道,該法案可能允許美國等西方石油公司與伊拉克簽訂長達30年的合同,占有石油利潤的40%,而最初幾年這些公司利潤分成甚至會高達75%,以保證它們在短時期內收回投資。這種犧牲部分國家利益的做法無疑會激化伊國內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反美情緒,使伊局勢變得更加難以控製。這也是伊拉克政府在製訂或最終通過新法案時,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此外,從美國對伊“新政策”可以看出,布什政府在解決伊拉克安全問題時拒絕與伊朗進行直接對話。美國與伊朗的矛盾在伊拉克境內已有所發展。由於宗教和地緣政治的關係,伊朗在伊拉克事務中的影響和介入是客觀存在,並且由來已久。分析人士認為,由什葉派主導的伊拉克馬利基政府與美國的關係,未來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伊朗因素的影響,也是不確定因素。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