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印乃堆拉開放第一天見聞:邊防戰士換成武警 zt

(2006-08-22 16:25:51) 下一個
  全世界媒體都在說一個很拗口的名字:乃堆拉。這一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在雪山上握手,慶祝兩國中斷了44年的邊境貿易重新開通。當天,來自中國、印度和世界各地的記者幾乎把這個偏僻的山口擠爆了,盡管乃堆拉的開放還隻是開了個頭,印度方麵總體上顯得比中方“更謹慎些”,但世界媒體都對這次開放給予了讚揚和鼓勵,世界大媒體用得最多的題目是“中印重開絲綢之路”。   細雨中的慶典   藏語裏“乃堆拉”的意思是“風雪最大的山口”。7月6日,記者在這個海拔4318米的山口感受到的卻是綿密的雨絲和滿地的泥濘,在山口守衛多年的一位解放軍邊防軍官告訴記者,這是乃堆拉夏天經常遇到的天氣。   雨給我們上山增加了一些麻煩,從亞東縣城到乃堆拉山口,31公裏的上山公路都是土路,有一段還在修路,車時不時會打滑或甩尾。身著藏裝的亞東縣縣長王屏對記者說,路況很快就會改觀,明年從亞東到乃堆拉山口將開工鋪柏油路,幾年以後,從拉薩到乃堆拉山口將全部是3級以上的好路了。同樣的修路計劃,印度錫金邦也有。來自新德裏的一位印度記者說,甘托克到乃堆拉,馬上也要動工拓寬。   10時許,解放軍邊防部隊的軍樂隊在雨中奏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3名公安邊防武警戰士把五星紅旗升上了高高的旗杆。在印方一側,印度國旗也已經升起。解放軍邊防部隊的王勇中校告訴記者,乃堆拉山口兩側同時升起中印兩國國旗,在中印邊境戰爭結束後的44年來,還是第一次。參加邊貿通道開通儀式的一位外交學者說,通常邊界上隻有正式開通的口岸兩側才會同時飄揚著兩國國旗,乃堆拉山口今天開通的隻是邊貿通道,還不是口岸,中印同時都升國旗,應該是一種信號,表明中印對錫金段邊界已經沒有爭議。   像這樣構思精巧的安排在7月6日的乃堆拉山口還有不少。通道不寬,開通儀式的主持和發言台就設在乃堆拉的中印交界線上,會場以此為中線,南側是印方與會席,北側是中方與會席。   邊防戰士換成了武警   開通儀式上最吸引人目光的是隔著兩國交界線並肩而立的中印執勤哨兵。記者剛到通道的時候,中方的邊界哨兵還是解放軍邊防戰士,過了一會兒卻換了崗,變成了公安邊防武警。為什麽要換崗?西藏公安邊防總隊的王副參謀長告訴記者,由於邊貿通道恢複開放,邊防模式也跟著做了一些調整,基本的原則是,通道開放時,通道邊防由公安邊防武警負責,通道關閉時,解放軍邊防部隊就接手邊防執勤任務,至於通道兩側,所有邊防任務仍由解放軍邊防部隊負責。具體地說,就是每年的6月1日到9月30日,周一至周四,從上午10時到下午18時,乃堆拉山口到仁青崗邊貿市場的通道,邊防任務由公安邊防武警來執行;其餘時間全部由解放軍邊防部隊來執勤。一位從事邊境問題研究的專家的解讀是,管理邊貿通道安全的是警察部隊,這意味著此時的邊貿通道不是軍事區。據了解,印方也有類似的邊防調整。在會場的印方一側,記者看到了製服完全不同的印軍邊防官兵和印度警察部隊官兵。   本報記者在乃堆拉會師   在現場,中印雙方交談最多的要算是記者了,隔著邊界線,除了執勤的邊防人員,一線幾乎擠滿了媒體記者,大家都在互相問對方國內對乃堆拉邊貿通道的反應。新德裏一家電視台的記者聽說本報記者是從北京來的,就問北京是不是有很多人都知道、都關心乃堆拉邊貿通道開放。聽記者說很多中國的媒體報道了乃堆拉通道的重開,很多人覺得這是一件大事,他很高興,說印度人大多也認為這是中印關係中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更高興的是,記者竟在這裏和本報駐印度記者陳繼輝見了麵,記者從北京來,他從新德裏來,在乃堆拉山口,隔著中印的交界線,把手握在一起。他說,可惜現在乃堆拉還不是口岸,否則可以在辦理采訪手續的時候也辦個簽證,那就不用隔著邊界說話了。   提起口岸,亞東縣常務副縣長顧誌雄和拉薩海關駐亞東監管點主任馬學軍在乃堆拉山口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說,中方曾想將乃堆拉邊民貿易市場開放和口岸重開一起推出,但印方對此態度謹慎。   印度對邊貿還有所保留   陰雨天裏,身穿藏族盛裝和印度服裝的中印邊民是乃堆拉的一道風景。一打聽才知道,他們是邊貿通道正式開通後,第一批到對方邊貿市場去的邊民。記者問其中的一位藏民,準備過去買點什麽。他老實地回答說,自己沒帶多少錢,因為幾十年都沒有和“那邊”來往,對麵的情況基本上一無所知,所以第一次主要還是了解一下情況。記者了解到,中印原先商定,7月6日乃堆拉通道開通當天,雙方各組一個100人的參觀團穿越乃堆拉山口到對方的邊貿市場參觀,但印方卻在近日明確地表示拒絕。而在6月20日,印度代表團已經到亞東參觀了仁青崗臨時邊民貿易市場。因此,記者在亞東街頭聽到了一些諸如“印度未免顯得小氣”的議論。   下午3點,當印度100個邊民進入仁青崗邊民貿易市場時,所有的店鋪老板都熱情地迎了上去。由於兩邊都說藏語,交流還算順利。這家市場中有28家店鋪,3家是印度人開的,25家是中國人開的。每個店鋪各有三個櫃台,中國人的店鋪差不多都是邊民占其中一個櫃台,其餘兩個櫃台被外地人租下。記者所住旅社的老板洛桑也在其中租了一個櫃台,當天就賣出了價值人民幣200元的商品,包括羊毛衫、人參果、奶渣等。他對開張日的收入非常滿意,他說,印度邊民的購買力還是挺旺盛的,以後要準備更多的商品。   顧誌雄副縣長和馬學軍主任告訴記者,雖然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開通了,但中印雙方還沒有對可以拿來做邊貿的貨品清單達成一致。中國海關提出,中印在乃堆拉山口的邊貿,隻要不是兩國法律明令禁止的,其它都可以經營。印度外貿總局則堅持隻有44種商品可以自由進出口。其中可以從中國自由進口的隻有15種,大多是當地的土特產,包括羊毛、山羊絨、山羊皮、綿羊皮、山羊、綿羊、馬匹、鹽、硼砂、瓷土、黃油和絲綢等,可以從印度自由出口的有29種,包括農具、毯子、銅器、衣物、紡織品、自行車、咖啡、茶、大麥、大米、麵粉、幹果、幹鮮蔬菜、家用器具和小麥等等。一位從事邊貿管理工作多年的專家告訴記者,這完全是邊民小額互市的思路,套用的是中印在西藏普蘭縣強拉山口的邊民互市、小額貿易的模式。強拉山口隻是條人背馬馱的高山小路,非常難走,邊民互市還停留在以物易物為主的水準上,對乃堆拉山口這樣的公路通道來說,這樣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   世界媒體評價積極   印度大量媒體派出記者到現場進行采訪,並於第一時間發回現場報道。有媒體以讚賞的口氣寫道,從此,中國的絲綢可以途經這裏進入印度,為印度婦女的紗麗增一份亮麗;印度的咖啡可以途經這裏進入中國,為中國人的餐桌上添一杯濃香。尼赫魯大學中文係的一名學生打電話告訴記者,他看了現場直播,感覺中國不再那麽遙遠,一下子找到了鄰居的親近感。   一貫喜歡挑刺的西方媒體也給了重開乃堆拉以極高的評價,路透社稱這是“亞洲兩大巨人”的合作,文章認為雙方士兵手中不再握著武器,而是舉著雨傘或者拿著照相機,說明經濟的緊密聯係使政治上的分歧“退居二線”,尤其是邊界問題,會在日益緊密的雙邊經貿交往中成為次要問題。選擇乃堆拉,不僅呼應了絲綢古道的曆史含義,更因為乃堆拉自身的重要性,在1962年被關閉時,乃堆拉山口實現的雙邊貿易額占到當時兩國總貿易額的80%。法新社也指出,在中印邊境衝突結束44年之後,亞洲兩個“人口最多並擁有核武器的大國”第一次進行“直接貿易”,不僅具有破冰的含義,更為雙方開通了海洋以外的“第二條貿易通道”。▲   本報赴乃堆拉特派記者 程 剛 陳繼輝 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任 彥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