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導彈背後的故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 zt

(2006-08-22 16:25:48) 下一個
央視《大家》播出節目《導彈背後的故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下麵是節目內容。   [宣傳片解說]   一次舉世矚目的導彈發射;一個驚心動魄的危急時刻;一次事關成敗的艱難抉擇;這一切他將如何應對;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黃緯祿,向您講述導彈升空背後的故事。   [開場白]:1944年,28歲的黃緯祿先生在英國倫敦的一家工廠實習,那個時候納粹德國研製的導彈經常會光臨倫敦的上空。一天,一枚“嗡嗡”怪叫著的導彈,就爆炸在離黃緯祿的實習車間隻有10米遠的地方。他的5名工友在這次慘烈的爆炸當中遇難,而黃緯祿先生卻僥幸的逃過了一劫。但是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這次爆炸卻使得他的一生和導彈結下了不解之緣。   [解說]二戰期間,倫敦上空經常被英德之間的空戰所籠罩,很多倫敦人對此已經習以為常。然而對於畢業於中央大學電機係,1943年5月才剛剛來到英國進修的黃緯祿來說,在英國標準電話、電纜公司的經曆卻是刻骨銘心的。這一次,一枚德國最新研製的秘密武器落在了廠房裏。   主持人:您在英國實習的時候曾經親自經曆了一次德國,當時是V-1導彈的轟炸。還記得當時的情況嗎?   黃緯祿:對,這個廠子對實習生也算是一個優待吧!上班的時間比正式職工要晚半個小時,他們八點上班,我們實習生可以八點半去。有一天我是八點半去的,廠子把門的說:“今天廠子被炸了,今天不上班。”我那一天去了,廠子被炸,我也不知道炸在什麽地方了。等到第二天進去一看,就是我實習的那個部門的窗外,大概10米左右,V-1的一個炸彈炸下來。   [解說]德國人的V-1導彈其實就是裝著炸藥的無人駕駛飛機,它從法國北岸飛抵倫敦上空,引起人們極大的恐慌,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神秘的V-1導彈也逐漸被人們所了解。   黃緯祿:V-1飛行的時候,就是啪啪啪的聲音,聲音很大,你要了解它這情況,所以你走在路上也不要害怕。隻要聽到發動機還在響,它不會掉下來。   主持人:還在往上飛。   黃緯祿:就怕在你的前方往你這邊來,突然發動機停下來了,這時就危險了,它馬上就要俯衝。這時候你要是來得及,還可以趴在地下,或者躲在隱蔽的地方,還可以躲一躲。那一次炸這個地方,因為我不在場,也沒有聽到什麽聲音不聲音。   主持人:當時有傷亡嗎   黃緯祿:當時有5個人員在裏麵工作,當場就死掉4個,還有一個重傷,送醫院,還沒到醫院,途中就死掉了。如果我在那地方,再早半個小時,跟他們一道上班,我就是那個五分之一的人,最後也要死,所以今天就沒有機會跟你對麵交談了。   [解說]由於英國空軍裝備了速度更快的噴氣式飛機,V-1導彈遭遇了沉重的打擊。在英吉利海峽的上空,沒有防空能力的V-1很難擺脫英軍飛機的殲滅,它逐漸失去了作用。然而納粹德國還有一個秘密武器,1942年10月,他們製造出了當時最為先進的彈道導彈,威力更大的V-2導彈。   黃緯祿:那時候我們很早就在英國聽到講,德國有一個秘密武器,它重量有14噸重,從地下可以飛過來,那時聽到覺得有點像神話,14噸重怎麽一下子能夠飛過來?   主持人:您覺得還不太相信?   黃緯祿:等到轟炸了一段時間,英國不知道采取什麽樣的手段,總歸是間諜手段,弄到了一個V-2沒有發射的,整個的實彈,弄到一個。弄到以後就解剖開了,放在博物館裏供民眾去參觀。   主持人:都可以看?   黃緯祿:都可以看。   主持人:當時有沒有保密?   黃緯祿:這個因為是德國人的東西,不需要保密,並且它還有個簡短的說明。我一聽到這個消息,在博物館裏有這個東西看,我那時雖然對導彈一無所知,但是對科學的東西還是感興趣。   主持人:您記得有多大嗎,當時?   黃緯祿:直徑大該是1米多。   主持人:差不多這麽粗?   黃緯祿:長大概有七、八米,這整個算是一個龐然大物。當時看到這個(導彈)就覺得,假如我們國家有這個東西,也不至於被人家欺負得這麽苦。   主持人:那時有沒有想過自己將來可能親自去做,從事導彈的工作?   黃緯祿:不敢想!   主持人:不敢想,覺得沒有這樣的可能?   黃緯祿:對。在那個地方看到德國的V-2,還是我們現在搞航天工作的一些同誌當中,我有可能是比較早的。我當然不敢講我是第一個。因為後來德國失敗了,那時蘇聯同美國都派一些專家到那地方去挖它的人員、資料,這樣對它了解更多一些。   [解說]1947年5月,黃緯祿回到了祖國,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從事電信工作,五十年代,他研製成功的“雙路發報機製度”“保密電話機”等科研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由於工作出色,黃緯祿有機會參加了一個重要會議,這是一個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作用的會議。1956年初春的一天,中南海懷仁堂內雲集了陸、海、空三軍高級將領和技術專家,會議的主講人就是回國不久的錢學森先生。   黃緯祿:到場一看,是陳賡大將主持這個會,別的都是些高級將領。   主持人:您那時候是什麽軍銜?   黃緯祿:我那時沒軍銜。我就是研究所的,還是算普通老百姓。那時候過去一看,過去就很少見到這些將軍的麵,頂多見到一些少將而已。現在一看,上將、中將……肩章都是金光閃閃的。一到那個地方,我能參加這個會,已經是非常光榮,將軍們出生入死為建設新中國,我算老幾?我什麽事情也沒幹過,也能到這裏來聽講?錢學森一講,把普通導彈的原理講一講,然後就講導彈對國防的重要性。最後提出建議、希望,我們中國也要搞這個導彈。當時雖然覺得條件不夠,錢學森當時也講:“外國人能辦到的,我們中國人不比別人笨,中國人一定可以辦到!”   [解說]1956年10月,中國第一個火箭研究機構——國防部五院成立,第二年黃緯祿所在的通信兵電信技術研究所整體劃歸五院,他的新的崗位是控製係統研究室主任,對他來說這意味著一切要從頭學起。   主持人:我們的東風一號主要就是模仿蘇聯的原形導彈。   黃緯祿:就是仿製。我們是管控製係統,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控製係統設備一看,同搞無線電、收音機、發報機一樣的,很簡單。所以我們看了,就用照貓畫虎的方式,也弄出來一些圖紙,弄出來一些模型。但是後來專家一來,資料一來,規定的比較細致。   主持人:那時候專家講的話就要聽?   黃緯祿:專家有的時候講的東西,我們也覺得不完全對。弄的模型,一個斧頭柄,也得要蘇聯原產的白樺樹。因為在他們國家當時定的,就覺得白樺樹還可以,可一到中國來,我們覺得很過分。   主持人:但是還得聽他們的?   黃緯祿:有的時候我們有一些同誌,好像有意見。後來領導知道了,說:“你們現在就是要跟蘇聯專家學,打這個基礎。你基礎打好了,再自己自行設計。   主持人:先當學生?   黃緯祿:不是先當學生,是該當學生!那時什麽都不懂。   解說:然而,就在導彈仿製的關鍵時刻,1960年,蘇聯單方麵撕毀協議,撤走了全部專家。   主持人:這時候有很大的困難嗎?   黃緯祿:聶老總講我們一定要搞出我們的“爭氣彈”!爭中國人民的誌氣!大家聽了聶老總的動員報告,大家勁頭十足,沒有好像失望得很, 沒希望了。大家還是努力去幹,甚至比原來幹得更猛了!   主持人:最後“東風一號”也就是“爭氣彈”還是打成功了?   黃緯祿:對,用的是國產的液氧,打成了!   [解說]:1960年11月5日,在祖國的地平線上,成功地飛起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然而更大的考驗是在兩年之後,我國自行設計的“東風二號”導彈就要發射了,黃緯祿任副總設計師兼控製係統主任設計師。   黃緯祿:當時東風二號研製好了,要去打去。一部分人到靶場去,還有一部分人在家裏,做技術後盾。那邊隻要出現什麽問題,馬上打電話到北京,說發現什麽問題,家裏幫助找一下問題,並且幫助解決。   主持人:您當時在哪?   黃緯祿:我當時在家裏(北京)。   主持人:當時您是怎麽知道東風二號發射的時候失敗了,那個瞬間?   黃緯祿:失敗以後,信息傳過來的,打電話打過來的,打過來的。東風二號為什麽失敗呢?就是因為它要打的距離要比東風一號遠,所以彈子裝推進劑的箱子要大一點,推進劑要多裝一點,才能打得遠一點,要想箱子大一點。我們那時候的直徑沒變,長度要變長,長度一長就有扁擔效應,就像挑扁擔,就要這樣,有點振動。這個彈體這樣子振動,我們叫彈體的彈性振動,它有彈性。當時東風一號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設計東風二號也沒有考慮這個問題,後來失敗了,以後根據遙測的信號發現彈體彈性振蕩造成的,因為大家對東風二號懷有很大的期望,我相信也是沒有想到它會失敗。   主持人:所以您當時知道失敗的消息,您當時是什麽反應?   黃緯祿:我們是搞控製係統的。當然這個失敗跟控製係統的關係可能比較密切一點,所以我們整個搞這個。東風二號的工作人員辛辛苦苦這麽長的時間,結果弄出這個寶貝出來,一下失敗了,大家非常痛心。當我聽到這個事情,跟大家一樣,特別我還是這個所的所長,更加責任重大。   主持人:當時有沒有人提出要追究一下責任?   黃緯祿:當時在場的,是聶帥在場。究竟是哪一位領導講的,成績是你們的,失敗是我的。所以作為技術人員來講,領導有這樣的表態,大家也就算是稍微安心一點。不是好像追究到底是誰做錯了,應該處罰。當時最主要的任務,應該是找出來失敗的原因。畢竟咱們第一次做。找出失敗原因以後,把失敗的因素排除掉了,以後不要再犯,這個是最重要的。   [解說]:控製係統是導彈的大腦和神經中樞,黃緯祿組織設計人員對改進後的方案多次試驗,反複論證,1964年“東風二號”成功升空。   黃緯祿:這次成功了,大家高興得不得了!   主持人:這次打實際上真正是我們自己設計的導彈?   黃緯祿:對,在整個研究試驗過程當中有成功,有失敗。成功固然可喜,失敗也不可悲。往往失敗當中取得的經驗教訓,比成功取得的經驗還要寶貴。因為你失敗的這一次,給你腦子的印象特別深刻,以後再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主持人:其實每失敗一次,成功的機會就多了一次。   黃緯祿:對,失敗是成功之母!   (編導:張濤 高洪芬)   “故事”之外的幾件故事   ——黃緯祿節目編導手記   已年過90歲的黃緯祿老先生是“航天四老”之一,當我真正走近他的時候,感覺老人是那樣的可親可敬。他近50年的導彈人生,有那麽多可以向觀眾展示的故事。但正是因為老人有意思的事太多,讓我難以取舍。而且由於黃老語速較慢,在我們後期進行編輯的時候,許多采訪到的內容都無法編進去,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借這個機會,我就把“導彈升空背後的故事”之外幾件事,為觀眾補上幾筆。這幾件事是這樣的:   第一件,90歲的黃老在我們采訪結束的時候,還給我們變了小魔術,讓我們這些當記者的驚訝不已。雖然與專業演魔術的相比,他的這些都是小伎倆,可他練這些東西絕不是為了惹人注意,而是另有目的。據黃老的秘書講,前些年,黃老作總設計師的時候,經常和同事們一起出差,任務很重很苦,他就是用變魔術、講笑話的方法給大家調解氣氛的。   第二件,解放初期黃老在一個電信技術研究所工作時就很出色。我們國家最初的保密電話和雙工發報機體製都是他帶領幾個人研製的。1954年9月,在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他又帶人用了不到兩周的時間,研製出了“話音控製多麥克風話路通斷擴音係統”,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使用,有效地解決了多話路間的幹擾問題,黃緯祿還因此被推選為北京市十名為建設新中國有特殊貢獻的英雄人物之一。   第三件,黃緯祿作為控製係統的負責人參加了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導彈的研製工作。多年的導彈研製工作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他有一個綽號叫“導彈醫生”。談到這些時,黃老說:“一個是物理概念要清楚,一個分析問題要細致。我每次去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快,解決問題也比較快。所以一般出現問題就找我去。   第四件,文革期間,他不僅自己靠邊站了,他的三個孩子也受牽連大而天各一方,一個在東北、兩個在雲南。已年過50的黃緯祿不僅牽腸掛肚地想著遠在天邊的幾個孩子,還得照顧體弱多病的老伴。但他每天還堅持到工作現場去,把自己看到的覺得不妥的問題帶回家偷偷計算,再把結果告訴當時有發言權的年輕人。   第五件,為了趕進度,1970年7、8月間,他們在南京長江大橋開始了固體導彈的第一個試驗。可節目中黃老隻談了做固體導彈模型彈試驗的目的,並沒有講當時的困難,南京是我國“四大火爐”城市之一,當時模型彈裏麵的溫度都在零上40攝氏度以上,已年過50歲的黃緯祿堅持和大家一起工作,他還鼓勵同事們說:“解放軍是虎,固體導彈是翼,有了它,解放軍就如虎添翼”,讓大家工作的積極性更高。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