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對外軍售走出低穀 zt

(2006-08-22 16:25:48) 下一個
2006年06月30日 07:22 軍事文摘   近年來,隨著“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的工業的製品行銷全球,國產武器也扭轉了上世紀90年代的外銷困境,在國際軍貿市場重振雄風。   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中國,天翻地覆的變化也體現在對外出口項目上。上世紀80年代以石油為最大出口品的中國,現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同時又成了最大的工業製品出口國,其總量已達全球1/5,隻是因技術含量尚不高而贏利有限。在武器方麵,中國卻由當年的世界第六大出口國,變成了第二大進口國,這又顯示出過去技術含量低的裝備已不適應高技術戰爭的需要。   近年來,中國軍工業界已扭轉了90年代外銷量一直較低的局麵,FC1梟龍殲擊機等用於出口的高價位武器打開了銷路,導彈、坦克和重炮也開拓出新市場。中國武器的銷售對象除了過去“小、窮、黑”的客戶外,還敲開一些闊綽大戶之門,像沙特這種一向購買美械的頭號石油富國,也訂購中國同巴基斯坦合作推出(其實由中方研發)的坦克。過去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烏茲別克、哈薩克、土庫曼三國的國防部在今年3月16日宣布,三國計劃在組建自己的坦克部隊時準備采購性能優異、操作簡捷、維修費用低的中國ZTZ99式主戰坦克。估計在不久的將來,如同現今國際日用品、電器市場上充斥“中國製造”一樣,中國武器也會在國際軍貿市場上成為暢銷貨。   棄仿蘇武器出口之路   從上世紀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國軍工生產基本上是在蘇聯援建的企業和設計圖紙下運轉,蘇援中斷後在消化技術的前提下雖有所改進卻幅度不大,這就造成了武器技術含量與西方的差距不斷拉大,隻能在特定環境下打開有限銷路且難以持久。   新中國建立之始,毛澤東提出“不當軍火商”。在自己不能大量自產裝備時,1950年初毛澤東與胡誌明達成協議,向越南衛國軍(後改為人民軍)無償提供繳獲的美式裝備。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又把以半價買來兩個師的蘇聯武器無償送給朝鮮人民軍。作為國際共運領袖的斯大林受此刺激,也表示中國外贈朝鮮、越南的武器都由蘇聯加倍補償,接著無償對華贈送了20個陸軍師裝備,其援朝和援越也相應升級。這種為理想主義相互攀比慷慨大方的做法,加上爭當世界革命中心的願望,使中國在70年代末以前都根據政治需要對外無償提供武器。   1978年鄧小平成為中共領導核心,麵對兵工業背上的對外隻有白送沒有收益的沉重包袱,感歎地說:“看來不當軍火商不行了”。1979年春,中國同埃及簽訂了出售殲一7,即仿蘇製米格一21型戰鬥機的合同,以此為開端,對外輸出武器大都改為計價。中國軍工企業剛走向市場時,國內製造技術大部停留在五六十年代蘇聯援華的水準,卻遇到了有利的國際環境。80年代美蘇爭霸,軍貿主要體現為高質、高價武器競爭,許多亞非國家因財政窘迫想購買質量雖不高卻價廉適用的裝備,尤其是伊拉克同伊朗進行長期消耗戰急需低價武器補充。於是,中國利用勞動力便宜出口仿蘇式武器,並進口西方機電設備對其進行部分改進,就此創造每年軍售10億美元以上的份額,躍居世界第六位,這一創匯也幫助了當時正因軍費大減而處於困境的國內軍工企業。   90年代初冷戰結束,國際形勢緩和使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時沒有購買低端武器的需求。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薩達姆軍隊的幾千輛中蘇製造的坦克和數百架戰鬥機,在美軍高技術裝備打擊下幾無還手之力,甚至多數束手待毀,使包括中國武器在內的蘇式裝備體係在世界上聲譽大跌。進入90年代後,中國的武器出品額跌至每年平均僅1億多美元,卻要以數以十億計美元的價格進口俄羅斯裝備。這一事實證明,想以薄利多銷的方式用低端武器打開國際市場的做法,在冷戰結束後各國普遍追求高技術裝備的形勢下已經行不通。   提高技術含量打出路   自90年代中期起,以江澤民為首的中國領導人將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作為國防建設的基本目標,武器發展也摒棄了過去立足於大規模戰爭而追求大數量、低造價的思路,強調發展技術含量高的裝備,同時又從國情出發力爭保持價位較低的傳統優勢。   冷戰後的國際軍事衝突,主要作戰方式轉為空中打擊,地麵傳統步兵武器的作用大大降低。目前國際上每年四五百億美元的軍貿額,差不多一半是軍用飛機特別是戰鬥機交易,其次是海上作戰艦艇,槍炮一類武器許多國家已能自產且贏利空間不大。中國要在國際軍貿中占有較大份額,首先要爭奪軍機市場,其次要拿出能吸引客戶的艦艇,然後才是在坦克、火炮等方麵推出新產品。進入新世紀後中國軍售能打開新局麵,恰恰也是以軍機外貿為牽引。   八九十年代以來,世界軍機市場主要形成美國的F一15和F一16、俄羅斯的蘇霍伊和米格一29、法國的“幻影”式“三分天下”,英國的“鷂式”和瑞典的“鷹獅”都隻能擠出一點空隙。中國傳統的出口產品殲一7雖推出幾種改進型,畢竟是戰後第二代戰機,比上述第三代戰機落後了差不多20年,近年隻有孟加拉、尼日利亞這類國家還繼續購買一點,每次銷售不過十幾架,單價隻有500萬美元左右。90年代末,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生產線並開始製造SU一27等高質量的第三代戰鬥機,卻以承諾隻能自用不得向他國出口為條件。自主研製的殲一10進展較慢且在研製成功後短期不便出口。在這種形勢下,中國航空界想外銷戰機,就必須從自身的技術特長出發,看準世界市場走向和各國需求,開發戰鬥性能較高又造價較低的產品。   由中國獨立設計並同巴基斯坦合資推出的K一8教練機,成為以較高技術含量打開銷路的前驅。該機在十餘年來行銷亞非十幾國,去年3月埃及還進口了生產線且已出產80架,首創中國航空生產技術設備全套外銷的紀錄。2001年中國同巴基斯坦正式達成了共同開發(雙方合資、由中國獨立研製)FCl梟龍戰鬥機的合同,2003年樣機成功首飛,2005年在成都和巴基斯坦都建立了生產線,預計2007年將大批量生產。此型飛機雖然操作係統、機身材料盡量簡便和低檔化,空戰性能卻足以同中檔第三代戰機一決雌雄,機上配置又可根據用戶要求改變,由此價格從800萬美元一1500萬美元不等。同美國的F一16最低配置也需4000萬美元、SU一27需3000萬美元相比較,FCl對幾十個財力窘迫卻又需要更換戰機的發展中國家具有不小的吸引力。雖然美俄為爭奪市場對“梟龍”采取了一些限製措施,其前景還是看好,尤其是通過巴基斯坦的關係在穆斯林世界推銷,預計可成為中國軍品頭號創匯大戶。   中國海軍艦艇的外銷,過去以單價隻有幾十萬至百餘萬美元的導彈艇、護衛艇為主,對象也隻是亞非不發達國家,贏利很有限。美、俄、英、法、德出口的驅逐艦、護衛艦和潛艇,單價都是數億美元。通過吸收外國先進技術並消化創新,再發揮本國造船價格低的優勢,中國自90年代後向泰國陸續出售了6艘053“江湖”級護衛艦,單價在5000萬美元左右。泰方使用後的評價是,該型隻是同級德國產價格的1/4,戰鬥性能卻能達到其九成。於是,埃及、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也紛紛來訂購,使護衛艦成為中國軍品出口的又一亮點。   在發達國家普遍冷落的火炮等傳統武器方麵,中國軍工企業也利用長期積累進行了新技術開發。如麵向外銷推出的PLZ45—155自行炮武器係統,於2002年向科威特賣出一個團裝備,價值l億多美元,用戶反饋性能很好,這在中東石油富國引起很大反響並引來新的訂購意向。為此,中國又向國外推出新型155自行炮武器係統,其配備了射程50公裏的底排火箭複合增程彈和牽引火炮高速輔助動力自行操縱係統,突出了係統化和數字化,成為當今世界上係統構成完整、技術先進的數字化自行炮武器係統,使火炮這一老樹又開新花。   精良實用且部署容易的戰術導彈,是中國研發最成功的武器,而且式樣繁多,可供客戶選擇,目前已至少有十種不同型號的導彈出口至中東國家。去年馬來西亞訂購中國的“凱山”防空導彈作為製式裝備,又在東南亞打開一個新市場。   在坦克銷售上,中國軍工界也開始走出低穀,除了同老用戶和戰略夥伴巴基斯坦聯合推銷MBT一2000坦克外,又向泰國打開了96式坦克的銷路。此外,中國多種經過改進的輕兵器以價廉質優的特點,在十分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了向拉美國家推銷97式步槍的成功。這樣,中國在國際軍貿中又迎來一個新高潮,而且不再以低端產品而是以高新技術獲得銷售成功。   政治形勢確定營銷戰略   國際軍貿不同於一般經貿,除技術封鎖特別嚴密外又帶有濃重政治色彩,買主與賣主通常要結成較密切關係。90年代中國對外軍售大幅下降,除了原有武器性能落後外,蘇聯瓦解後國際政治形勢的逆轉也是重要原因。當時在原社會主義國家紛紛瓦解的情況下,許多原先采購中蘇武器的國家也改為選用西方武器,以便政治上與其接軌。 不過十幾年來,美國獨霸在國際上積怨甚多,許多發展中國家在追求世界多極化的同時也尋求武器來源多樣化。中國迅速崛起和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特別是工業品行銷世界並改變了過去檔次低下的形象,“神舟”載人飛船升空等舉動又顯示了科技實力,使不少國家對華刮目相看,能衝破政治阻撓重新審視和選購軍品。   2001年土耳其購買中國的WS一1“衛士”火箭炮,在北約國家中首開對華采購武器的紀錄。繼美國阻撓科威特購買中國自行火炮未逞後,今年3月沙特阿拉伯又表示要訂購1 50輛MBT-2000主戰坦克,連同配件總價值達6億美元。這不僅對中國與巴基斯坦的軍工部門都是一筆大生意,而且沙特這個90年代國際軍火市場上的美製裝備最大買主能轉換多年來的供應商,本身就有重大政治意義,並會帶來示範作用。最近烏茲別克、哈薩克、土庫曼這三個原屬蘇聯的中亞國家不買俄式坦克而要選購中國的99式,既帶有想擺脫俄羅斯控製的政治動機,同時也說明中國製坦克的性能和效費比已進入世界前列。   除了中國政治影響力擴大和科技水平提升外,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又進入了一個主戰武器換代期。90年代初冷戰結束,形勢的緩和使國際上新裝備的開發和采購都出現了十多年清淡狀態,尤其是亞非發展中國家大都沒有采購新的主戰飛機、坦克、火炮,並裁減了保有量。任何武器都有服役期限,目前發展中國家的主戰裝備大都有二三十年壽命,雖然多未經戰場使用,卻不可避免出現自然老化和技術落後,其自身又無生產高技術裝備的能力,今後幾年至十幾年內的國際軍貿市場必然會擴大。中國若能抓住這一機遇,就會使對外軍售升上一個新台階。想實現這些的關鍵,又在於軍工企業能大幅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並保持原來中國武器價格相對低廉的優勢。   在目前和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廣大發展中國家選擇武器裝備主要是看作戰性能強和價格較低,並不太注重操縱舒適和附加功能等不大重要的項目。例如,現在中國在國際上最暢銷的K一8教練機雖在一些次要功能上比不上西方同級產品,主要功能卻不差,並以單架440萬美元在價格上便宜了一半。目前西方國家在勞動力和原材料價格高昂的情況下,想開發推出既高效又低價的裝備幾乎不可能,中國則在這方麵具有獨特優勢。   目前中國的民用產品在世界上暢銷正是發揮了這一優勢,軍品生產也完全可以走這條道路。和國產民品的弱勢一樣,中國武器裝備同樣存在核心技術受製於人的弱點,除了以當年“兩彈一星”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導彈等重點項目外,許多重要技術還要依靠從俄羅斯等國引進。今後,自主開發或聯合發展能同美歐最先進裝備競爭的新武器,將是國內軍工業的努力重點,同時也是擴大外銷的最重要保障。   經曆了多少年曲折發展的中國,抓住了改革開放後20多年的時機,經濟發展的成就已讓世界公認。中國在武器裝備發展方麵一度相對滯後的局麵,目前也在改變,對外軍售數量和質量的提升就是明證。國家政治影響和經濟實力的擴大,會有力地促進武器的外銷。中國製造的武器在國際上擴大銷售,又會擴大政治影響並加強與諸多購買國的關係。這二者互為促進,無疑會使中國崛起之勢不可阻擋。△◎曲儉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