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新全球戰略初見端倪 zt

(2006-08-22 16:25:47) 下一個
中國新全球戰略初見端倪 ● 陳冰(倫敦)   對於一個電波發射台而言,距離中心站越近的地方,接受信息的能力越好。同樣,要抵禦外來的幹擾電波,抗幹擾濾波層次越多,抵達中心站的幹擾信號就越微弱,電波發射台也就越安全。從胡錦濤在剛結束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的講話來看,中國似乎正是按照電波傳播原理布設新的全球戰略。   國際社會基本上公認中國是與美歐對等的一極,影響力遍及全球。不過,在九一一事件和伊拉克戰爭後,美歐至今還沒有梳理好新的全球戰略來應對變化了的國際局勢,而中國似乎已提前動身了。胡錦濤關於建立和諧地區的四點建議(以下簡稱“胡四點”),有理念也有實施方案,實際上可以擴展應用到所有國際事務中。從某種角度看,“胡四點”是中國未來外交的路線圖,可以說新的戰略框架初見端倪。   這是一個攻防兼備、以中國為中心點的新戰略,旨在為新型國際關係開創新路。這個新戰略既有很強的主動性,力圖將中國的經濟能量與和諧世界理念發射出去,抵製西方國家“唯我獨尊”的心態;同時,這個新戰略滲著以和為貴的中國文化色彩,與西方慣用的“大棒加胡蘿卜”迥然不同。 第三次外交戰略調整   從中共建政到世紀之交,中國外交戰略曾有兩次大調整。第一次是冷戰背景下發生的,以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理論為標誌,以團結和援助第三世界國家為基準,同歐洲等第二世界保持“井水不犯河水”的低姿態,著力在蘇美兩個陣營間“靈活遊走”。   盡管當時的外交戰略並沒有著眼於經濟利益,甚至以犧牲經濟利益為代價,卻也保證了國家安全,其中最大的成就是從台灣當局手中奪回了聯合國席位。因為閉關自守和國力不強,中國當時的外交戰略有明顯的“被動選擇”的特征,以防守為主。   上世紀70年代末,社會主義國家在冷戰較量中力不從心,經濟能力疲軟引發改革浪潮。蘇聯東歐國家借鑒西方經驗,實行比較激進的政治民主化改革。中國也在借鑒西方經驗,但把市場化作為優先。柏林牆倒塌和蘇聯解體後,二戰後的世界格局被打破,各國都在調整外交戰略。美國走上了新型帝國道路;歐洲走上了結盟、統一市場、以富帶窮的新軌;中國則韜光養晦、埋頭發展經濟,與大國、富國維持好關係成為外交重心。   第二次是實施鄧小平設計的“大國外交”戰略。中國不僅引入了改革必需的資金和先進技術,也得到相對安全的社會環境。即便遭遇“六四”這樣的突發事件,西方對華製裁也很快解除,中國沒有因外交糾葛而中斷改革進程。江澤民承續鄧小平路線,中國與美、俄、歐、日等的關係更上層樓,最終促成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製造”走向全球撤除了國界鐵絲網。   中國“入世”不久變成了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不可避免地成為美、日、歐的心頭之患,焦慮中國的崛起會影響本國本地區利益。無論是美日官方合唱的“中國威脅論”,還是歐洲民間醞釀的“中國威脅說”,都試圖給中國的發展“使絆子”。他們不是說說而已,實際上已開始行動了。   美日新軍事同盟的形成,美國脅迫人民幣升值,通過戰爭和“顏色革命”把勢力範圍擴展到中國的鄰國阿富汗和中亞地區,扶持印度的科技和軍事,歐盟則對中國紡織品增收關稅,日本一度暫停對華優惠貸款等等,均表明他們已動手“攔截中國”了。麵對這種現實,中國的第三次外交戰略調整勢在必行。 釋放經濟和文化能量   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正是布什發表美中“戰略競爭關係”論不久,可謂中國第三次外交戰略調整的開始。與以往不同,中國不再強調“不結盟”,而是在“睦鄰、安鄰、富鄰”的心願下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展開互利合作。   胡錦濤把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稱為“曆史性決定”,把中國與其他成員國的長期睦鄰友好視為“政策優先”,絕非是空話,而是明晰了中國以本國為中心、歐亞大陸為根據地、向全球發射中國經濟能量和“和諧世界”理念的新戰略。   中國新戰略的日漸明晰和精心布局是胡錦濤主導的。把歐亞大陸作為戰略根據地,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筆,具有很強的前瞻性。   首先,中國意識到中美間的衝突是無法回避的,主要在貿易、能源、科技和價值觀方麵。美國期望全球各國都美國化,而中國則強調世界的多樣化,尊重各國選擇的政治製度和經濟模式,平等享受國際事務中的參與權和決策權。在美國陷入伊拉克戰爭泥沼而無法繼續東進時,中國加快與俄國和中亞國家在政治、經貿、軍事、反恐、禁毒諸方麵的合作,既對來自美國的威脅築起了境外防線,也加固了歐亞地區的穩定和安全。   其次,充分利用俄羅斯目前的處境,使之成為中國和平發展的助推器。俄羅斯因經濟原因失去了呼風喚雨的霸氣,善變的作風也使其國際信譽大打折扣,但與西方多年較量積累的經驗和外交渠道,卻使俄國仍然保留著外交場上重量級拳手的資格。無論在朝核談判、伊核危機還是其他國際事務中,中國要實現自己的外交目標還需要俄國助一臂之力。 強化安全抗幹擾能力   再次,中國經濟已發展到能量向全球釋放、能源從外部輸入的新階段,需要在美、歐、日等富國之外開辟新的市場,在預防西方國家製約的同時保持經濟持續發展。開辟新市場最佳的途徑是培育新市場,中國與俄國和中亞加速區域內的經濟合作,加大投資,實現市場一體化,不僅為中國產品和技術培植了新市場,為中國尋得較穩定的能源供給地,而且對世界經濟也是一個巨大的貢獻。橫跨歐亞大陸的經濟圈一經形成,便把東部的美日市場和西部的歐洲市場連成一片。這樣,上海合作組織將成為中國倡導的建立和諧世界新秩序的一個地區樣板。   中國把歐亞大陸作為戰略基地,不僅僅是指與俄國和中亞保持穩健的合作關係,還包括同南亞、東南亞鄰國深化合作與交流。中國成倍增加對東南亞國家的投資,動員全民為印度洋海嘯災難捐款,積極給予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觀察員地位,都表明中國試圖以自己的經濟能力帶動所有鄰國走向富裕和安定。   中國大陸與台灣加強對話和經濟融合,邀請國民黨、親民黨及堅持“一個中國”立場的各界人士訪問大陸,推動兩岸直航,也不僅僅為了製約台獨勢力,而是中國全球戰略的一部分。   中國把周邊國家作為外交優先,並不意味著不向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射電波。胡錦濤說上海合作組織不是封閉、排他的軍事和政治集團,不搞地緣對抗,其實也是說中國對全球各國一視同仁,願意以和平和民主方式促進經濟文化交流,超越意識形態分歧,平等互助。   在同歐美日等國努力維持正常關係外,中國把目光回歸到一度忽視過的發展中國家,在非洲和拉美增加了影響力,既有擴大本國利益的考慮,也有言傳身教和諧理念的動機。胡錦濤訪美時不是專訪,而是把訪問非洲國家一路安排,顯示中國對大小窮富國一律平等的態度,類似很多的外交行動都讓發展中國家感到中國崛起是幸事而非威脅。   中國的新戰略已經取得一定成效:美國在海峽兩岸事務中的發言權降低了,日本在與華對峙一段時間後表現出低頭跡象,朝核問題和伊核問題基本上在按照中國預想的方案進行,歐盟對美國給予的不少對華政策“指點”束之高閣……這表明中國的新戰略不僅贏得更多朋友,也過濾掉了許多幹擾,國家安全的抗幹擾能力增強了。   新戰略的核心是建立“和諧世界”。什麽是“和諧”?俄羅斯人的理解是“穩定與和平”,美國總統說為何不把“和諧”直接說成是“和平”。美俄的理解都不完整,都很靜態,都有保持現狀甚至回望過去的意味。   “和諧世界”實際上是指在和平發展的動態過程中重新整合人類文明所有的健康因素,建立一個各國平等、民主協商、共同繁榮的新秩序。對於習慣於逞強逞能的美俄以及富有經濟優越感的歐日來說,中國的新戰略必然會給他們帶來或多或少的不快,因此中國實施新戰略依然任重道遠。 ·作者是旅英中國資深媒體人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