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三峽工程改變世界的中國觀:中國人走自己的路 zt

(2006-08-22 16:25:45) 下一個
環球時報 2006 年5 月22 日 5月20日,隨著三峽大壩全線貫通進入倒計時,這個未來世界最大水壩和水電站也將成為世界各國地理書上的一個新名詞。《華盛頓郵報》、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德國電視台等媒體紛紛報道稱,“中國即將完成自長城以來最宏偉的工程”,“將第一次完全馴服5000多年來養育同時也折磨中國人民的這條水道”。從十幾年前中國開始討論建設三峽水電站開始,國外也對三峽建設帶來的安全,特別是環境問題發出了擔心的聲音,直到現在三峽大壩即將建成,一些人仍懷有疑問。但絕大多數外國媒體和學者認為,就像“中國正在走自己的路”一樣,三峽工程代表著“中國根據自己的國情確定的能源發展道路”。從這個意義來說,三峽工程不但將“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能量”,也將成為“中國的象征”。 三峽電站將滿足中國1/20的電力需求 美國《華盛頓郵報》18日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題為《中國力量的源泉和象征》的文章,稱經過13年的建設,並移走了上百萬村民後,中國即將為橫跨揚子江的世界最大大壩澆築上最後的混凝土:屆時三峽大壩將達到設計的壩頂高程185米。這個規模龐大的鋼筋混凝*程投資總額高達240億美元。這項“中國自長城以來最雄心勃勃的建設”,將取代巴西伊泰普水電站成為世界最大的發電和防洪綜合工程。它的年均發電量為847億千瓦時,而美國胡佛大壩(美國最著名的大壩,被評為美國現代土木工程七大奇跡之一)的年發電量僅為40億千瓦時。 美國十大報業集團之一的奈特·裏德報係報道說,三峽水電站發的電相當於18個核電站,可以滿足中國龐大用電需求量的1/20。此外,它還可以方便3000噸的海輪深入中國西部。要知道,海輪延伸到哪裏,哪裏就會繁榮起來。 俄羅斯媒體對三峽工程的進展非常關注。不僅《獨立報》等俄全國性媒體,就連《哈卡斯新聞》等地方媒體以及眾多電子媒體,近來都不約而同對三峽大壩進行詳細報道。俄水電專家亞·托洛什諾夫曾多次到包括三峽在內的世界各大水電站進行考察,他對記者表示:“在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我們幫助中國建設了三門峽水電站。現在三峽工程即將順利收尾,這反映了中國的成功,而俄羅斯在水電方麵仍舊在原地踏步。”他稱,就總體技術水平而言,俄還停留在20年前。俄羅斯《勞動報》曾多次派記者赴三峽采訪,該報稱包括俄羅斯專家在內的評估小組認為,三峽工程完成後,洪災出現的可能性將減少為1/10,可以保證中下遊數千萬居民的安全。 日本媒體和專家學者對三峽大壩的報道量近來也大幅增加。《日本經濟新聞》18日發表文章說,世界最大規模的三峽大壩完成之後可望起到發電、航運以及防洪和抗旱等巨大作用,成為中國發展的象征之一。該報認為,三峽水電站的年發電量相當日本九州電力公司的總發電量,不僅可以緩解中國嚴重的能源短缺問題,而且還能夠減少廢氣排放,有利於環境保護。其次,能夠增加通航能力,提高中國內陸地區的物流效率,有利於外國企業的投資。 印度報業托拉斯駐華記者連續發回三篇關於三峽的報道,詳細介紹了三峽工程的曆史和一些具體數據等。印度評論家羅伊在《商業標準報》撰文將三峽工程與印度修建水利設施的緩慢進展進行了對比,並稱三峽大壩的建成是“中國政府和人民製訂和完成目標的意誌力的充分體現”,“經驗值得印度參考”。 三峽改變世界的“中國觀” 不過,在介紹了三峽大壩的成就後,很多外國媒體也對三峽大壩可能帶來的問題表示了擔心。《華盛頓郵報》稱,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早已認為建水電站並不明智,但中國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建設這樣大的水電站。許多人還對中國花240億美元在經濟上值不值提出疑問。另外,關於環保問題的議論也不少。 對這些議論,一位曾在歐美多國常駐的資深記者說,這些問題十幾年前不僅外國人,中國人也都提出了,並進行過反複的論證。三峽工程是世紀工程,也是世界級工程,史無前例,在沒有經過時間驗證之前,人們有各種擔心是完全正常的。西方人提出這些未必都是出於惡意。最重要的是,三峽工程是中國人在非常清醒、科學的環境中建造的。這個過程就是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它更像是在能源短缺、火力發電同樣麵臨困境的時代,中國人代表全人類所做的探索。 瑞典人的環保意識是全球出了名的。十幾年前,由於環保主義者的要求,瑞典已經停止修建大型水電站,甚至逐步關閉已建成的核電站。因此,當三峽工程動工修建時,瑞典全國一片質疑之聲。據當年在瑞典工作的《人民日報》記者丁剛介紹,那時一些瑞典人甚至找上門來,以教訓的口氣批評中國不該建設三峽工程。 如今,當三峽工程即將正式建成之際,瑞典人的態度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近日來,瑞典一些媒體先後以“中國即將建成世界最大水利工程”等詞語相對客觀地報道了三峽工程即將竣工的消息。盡管其中也提到了環保、文化遺產保護以及工程移民等問題,但與當年的一片質疑聲相比,態度已經明顯溫和了許多。瑞典電力公司的工程師博斯特羅姆曾參加過瑞典第二大水庫蘇諾瓦水利工程的環境監測工作。他對本報記者說,他最開始就是通過三峽工程關注起中國的。通過對三峽工程報道的跟蹤了解,他認為與瑞典當年建造蘇諾瓦大壩比起來,中國人對環保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並已經在最大程度上對當地的環境給予了有效保護。盡管他承認,像世界多數水電站的修建一樣,一個大壩的建成,將會影響到當地的自然生態,例如水中的魚類品種可能會發生改變,但通過人們的努力以及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別是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是能夠把這種損害減少到最低程度的。 此外,一些瑞典人對當初放棄發展水電及核電的決定開始有些後悔。《瑞典日報》近期公布的調查顯示,瑞典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水電和核電持支持態度,支持發展核電的人已超過50%。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中國經濟問題專家波裏科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清楚地記得1992年中國討論是否建設三峽工程時引起的不小的爭論。許多專家都表示反對,中國全國人大在討論並通過建設三峽大壩的提案時也是曆史上反對票最多的一次。波裏科夫說,如今三峽大壩終於順利建成了。從目前來看,大壩建成後至少能給中國帶來兩點好處:一是可以減少長江下遊洪水災害發生的機會。第二,三峽大壩建成後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電能。 “中國人走自己的路” 其實,對於這樣的一個世界級的工程,國內外的各種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也表示,“我們不能說三峽工程是完美的,我們要等30年才能下這樣的結論。”對於國內外關注的安全問題,他表示,大壩按千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加10%的餘度進行校核,同時也考慮了各種可能的最不利的荷載組合,如地震等因素在內,大壩本身的安全是非常可靠的,常規武器不可能使大壩潰決。即使爆發核戰爭,也有事前的防範措施。 對於環境問題,長江水利委員會三峽工程局高級工程師謝修發認為,三峽工程本身是一項環保工程。水電是清潔能源,這些巨大的可再生能源若換算成火力發電的消耗,相當於平均每年減少燃燒原煤約5000萬噸,每年可減少排放1000萬噸可形成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減少200多萬噸可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減少1萬多噸一氧化碳,還減少大量的廢水、廢渣、浮塵等。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係王興奎教授告訴本報記者,三峽工程不僅具有防洪、通航、發電三大效益,而且在提供替代能源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麵有重大作用。如1998年的大洪水,盡管沒有達到百年一遇的標準,但仍造成了很大損失。三峽工程全麵建成後,即使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可以控製在安全的範圍內。三峽工程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和意義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更應從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發展效益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等方麵綜合考慮。 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拉爾森教授對本報記者表示:“各國都應根據自己的國情確定能源發展戰略,中國也是這樣。”他對記者說,首先,從環境角度看,瑞典環保工作做得較好,也得益於全國近50%的電力供應來自汙染少的水電,至少從目前看,水電對環境的破壞還是相對較小的,所以中國建設三峽發展水電,比起使用汙染嚴重且不可再生的資源供電,是明智的選擇;其次,從中國的發展角度來說,當初決定建設三峽時,可能沒人預料到十多年來中國會發展得如此快,且這樣的速度也許還會持續若幹年,而三峽工程對解決中國的能源缺口是非常必要的;第三,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到中國解決能源問題對世界的貢獻,因為這意味著世界上有1/5的人不會為電力而擔憂,也為中國保持穩定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先決條件。從這個角度上,三峽工程對全世界來說都意義重大。拉爾森稱,10多年前許多像他一樣的瑞典人從關注三峽開始,一直關注著中國的發展,並且從開始的質疑到今天的理解,當三峽工程建成時,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中國創造出了一個宏偉的奇跡,更看到中國人在自己的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