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時事述評:中日關係正一步步走向不可挽回的雙輸 zt

(2006-08-22 16:25:42) 下一個
時事述評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影響中日關係的最主要的國際環境變化有3個:冷戰的終結;美國的全球戰略;中國崛起的影響。 1991年蘇聯解體,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崩潰。冷戰後期中日美對付北方“蘇聯威脅”的共同的戰略需要不複存在。而這種共同的戰略需要曾經是中日複交以來兩國政治關係的重要紐帶,由於失去了這個重要紐帶,兩國政治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方向。 冷戰終結也帶來了中日關係的國內政治條件的變化。特別是1993年日本國內持續了38年的保守黨與革新黨對立的所謂“1955體製”的崩潰,使日本國內政治和社會思潮加速走向保守化,進而使日本對外政策日益失去了製衡機製。 美國作為冷戰後世界唯一超級大國,不能容忍世界上出現另一個有能力挑戰其霸權地位的大國。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威脅論”在美國曾盛行一時;90年代後半期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迅速增長與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中國威脅論”取代了“日本威脅論”。 麵對錯綜複雜的全球事務,即便是超強的美國,也常常會感到捉襟見肘,為此需要更多借用盟國的經濟和軍事資源。在亞太,既具有重要戰略位置,又擁有強大經濟技術實力的日本成為美國全球戰略在亞洲的“霸權助理”和戰略前沿。 一方麵,美國全球戰略需要進一步利用日本;另一方麵,美國的“提拔”正符合日本的需要。為了使日本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分擔更大的作用,美國有意激發日本的政治和軍事抱負,這反過來又使亟盼成為“政治大國”、“普通國家”的日本感到“正中下懷”,有恃無恐,傲視周邊。況且“與最強大者為伍”本來就是日本傳統的外交戰略。於是,美日相互借力的格局日趨成型,美日同盟出現了軍事一體化和目標全球化的勢頭。 按照西方的現實主義政治理念,一個上升的大國必然對現存霸權國及國際秩序構成挑戰。在美國,一部分政治勢力頑固地認為中國的崛起必將意味著對美國全球霸權的挑戰。與之呼應,日本也不希望亞洲出現一個人口和幅員遠遠超過自己的強大競爭對手。對中國走向強大的擔憂成為美日同盟的重要紐帶。 由於地緣政治的緣故,日本比美國更多地感受到中國發展的壓力,對中國的警戒心理比美國更強。對日本來說,借美國之力實現“政治大國”目標、應對中國的發展,才是日美同盟的更現實、更重要的目標。 同時,日本右翼政治家鼓吹“中國威脅論”,也成為激發素有強烈危機感的日本國民的情緒,爭取更多國民支持其修改“和平憲法”和采取鷹派外交政策的手段。當前日本政府的現實政策與曆史問題交錯疊加,導致中日“政冷”長期化。小泉堅持參拜靖國神社成了日本欲與中國對抗的信號和象征。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