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日本軍事專家分析:中國真迫切需要航母嗎? zt

(2006-08-22 16:25:42) 下一個
  中國迫切需要航母嗎   作者:河內山中俊 流星 編譯   《海上力量》雜誌文章:僅供關心中國海軍建設的讀者參考,不代表本刊讚同此觀點或證實文中數據的真實性。   毫無疑問,很多中國人都對航空母艦非常癡迷,而中國軍方也有很多人希望擁有航空母艦。這種癡迷體現在一些中國民間團體采購俄羅斯退役的“明斯克”號、“基輔”號直升機航空母艦,以及尚未建造完畢的“瓦良格”號艦隊航空母艦活動上。中國一家民間公司2000年在深圳開辦了“明斯克”航空母艦主體公園,雖然這些僅僅是商業活動,但似乎都有政府支持的背景。 尤其是艦隊航空母艦“瓦良格”號拖帶回國過程中,因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問題而與土耳其政府的交涉過程中,中國政府積極發揮了作用。“瓦良格”號拖帶回大連後,並沒有按照早先公布的那樣改裝成水上公園,而是一直閑置在大連一個偏僻的碼頭,據傳有中國研究部門和海軍人士上艦考察。種種跡象表明,中國軍方在醞釀與航空母艦相關的規劃,這也是引起亞太周邊國家和地區關注的重要原因。   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雖然有漫長的海岸線,但是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等構成的島鏈將中國大陸近海封閉在以黃海、台灣海峽、東海、南海組成的狹長海區內。中國海軍艦艇要進入西太平洋、日本海、印度洋等,都必須經過島鏈之間的海峽通道。70年代以來,中國潛艇一直是潛航經過這些水道進出西太平洋,最近中國海軍潛艇以上浮狀態通過日本種子島附近一事被披露後,中國潛艇活動被日本媒體炒得沸沸揚揚。   冷戰時期,為監視在日本列島附近以及通過島鏈活動的潛艇,日本防衛廳曾經加強了主要水道及周邊海區的勘查和水下監視係統的建設,並在80年代完成了這些係統。很多國家都試圖了解日本周圍海底反潛係統的情況,派出潛艇進行過水下偵察。80年代,日本海上自衛隊通過水聲係統發現了數百次的目標活動,這其中不能排除有中國海軍的潛艇。尤其在發生於北黃海的水聲接觸紀錄中,大型水下目標所占比例很多,而隻有中國海軍具有大型潛艇的頻繁出動能力。中國海軍倚重潛艇作為西太平洋海區主要進攻手段就是由於島鏈造成的地緣態勢。在90年代前,中國海軍缺乏有效的空中支援,隻有潛艇才能無需航空兵支援而隱蔽通過各個海峽水道進入西太平洋。即便在今天,中國海軍在台灣附近及以北海區依舊難以獲得空中支援,但是中國航空兵卻能夠完全控製台灣以南和菲律賓群島附近進入西太平洋和南海的通道。   封閉海區的不利地緣給中國海軍帶來的問題是雙向的。無論是潛艇還是水麵艦艇,戰時中國海軍進入西太平洋都需要空中支援掩護,返航的艦艇也必須再次依靠岸基空中支援才能穿過這些島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經驗證明,這種態勢將造成艦艇大量損失。在水麵艦艇或潛艇通過被敵方重兵封鎖的海峽水道時,航空兵需要依靠通信保持協同聯絡。水麵艦艇的通信聯絡不成問題,但是潛艇通信則容易暴露位置。尤其是從作戰海區返航的艦艇很可能有戰損戰傷,彈藥等較為匱乏,人員都處於非常疲憊的狀態,這些艦艇可以說都是非常脆弱的。 二戰中,德軍潛艇在返航中穿越北海或英吉利海峽時就有不少被擊沉。對於一支海軍艦隊來說,無論是作戰還是返航中受損,都將嚴重削弱這支艦隊的作戰能力,直至最終戰力衰竭而走向崩潰。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經曆就是最好的例證。   中國大陸封閉海區的種種不利地緣並非依靠航空母艦就能解決。從中國大陸海岸線橫穿黃海進入太平洋的最遠距離大約為900千米,通道位置是日本九州與種子島之間的海峽,而通過東海經吐葛喇列島南部以及衝繩與宮古列島之間的寬闊通道進入太平洋的距離更短。在這樣的海區中,航空母艦作戰群幾乎沒有回旋餘地。對於中國來說,南海是一個特殊海區,中國與東盟諸國在西沙和南沙等群島存在很多歸屬爭端,部分島嶼處於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的控製下,中國隻控製了少量島嶼。雖然這些島嶼距離中國大陸海岸很遠,但卻距其他國家很近。一旦南沙這樣的海域發生海上衝突,航空母艦同樣沒有足夠的海域避開周邊國家航空兵的打擊。日本多年的研究認為,中國這樣的近海封閉海區會抑製其航空母艦的作用,以岸基航空兵為主的空中支援倒更為有效。   台灣問題毫無疑問是中國當前的首要問題,中國海軍建設的主要指針和作戰任務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就日本觀點來看,中國海軍無需為台灣問題而去建立龐大昂貴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台灣島距離中國大陸平均距離約為130千米,完全處於從浙江、福建、廣東前線機場起飛的戰鬥機作戰半徑以內。50-60年代海峽兩岸的空戰中,大陸部分殲-5、殲-6戰鬥機曾經對台灣本島形成了威脅,隻是當年中國大陸沒有足夠的能力突破台灣防線,因此往往隻在海峽中線以西進行巡邏。這些老式戰鬥機作戰半徑達400千米,能在台灣上空進行10分鍾留空作戰。而今天,大陸的新型戰鬥機在台灣上空的留空時間可以達1小時以上,攜帶副油箱時留空時間則更長。在這種情況下,大陸海軍無需航空母艦來執行對台灣的作戰。   中國國內曾有另一種觀點是使用航空母艦在台灣東部建立封鎖線,這個看法值得懷疑。台灣問題的關鍵在於美國態度,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戰事實際上與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分不開。海上封鎖更可能引發與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群的交戰,除非中國建立像美國那樣規模和水平的航空母艦群,並且保持穿越島鏈的進出太平洋航線暢通無阻,否則很難在太平洋海域抗衡美國航母戰鬥群。   從中國幾次大規模的東南沿海演習分析,大陸對台灣的軍事行動更可能采取高強度的突襲,在很短時間內摧毀台灣武裝力量,從而徹底解決台灣問題,而不是拖延時間的封鎖和“太極拳”式的戰爭模式。 因此台灣問題不應成為大陸建造航空母艦的原因。   維護國家利益與尊嚴是中國海軍的戰略任務之一。由於中國海外利益多數是以資本形式存在於美國股市和歐洲股市,很難形成特有的地域形態,因此更多地不是動用海軍而是靠經濟與外交才能解決爭端。中國海外直接牽涉其海軍力量的是中東地區石油供應線的穩定以及南太平洋島嶼上的利益。根據美國研究機構的資料,中國目前的發展速度將可能引發能源問題。國內油田不能滿足發展需求,海外石油進口量將大大增長,如此以來,維護聯係中東地區的航線安全將成為中國海軍的主要任務之一。   中國較日本有地緣優勢之處在於聯係南海的航線較日本短,而且其漫長的海岸線是其石油航線的一部分。馬六甲海峽以東納吐納群島以北是曾母暗沙,已經進入中國領海以內,沒有任何周邊國家能夠在這個海區內與中國海軍抗衡。馬六甲以西雖然是印度的勢力範圍,但中國海軍近年來逐漸增加了印度洋的活動,並且與緬甸一直保持廣泛的軍事合作。中國對緬甸的影響是深遠的,如果印度洋發生危機,緬甸很可能為中國海軍提供駐泊地,甚至提供航空兵前進基地。在印度洋東北部活動的中國海軍艦艇能夠得到其本土航空兵的支援,如安達曼海和孟加拉灣北部都處於昆明以南中國航空兵的作戰半徑內,如果在緬甸上空進行空中加油,中國岸基航空兵就能夠將整個孟加拉灣和斯裏蘭卡納入作戰半徑以內。而日本海軍缺少這種優勢和能力,很難在南海到印度洋沿線形成有威懾的態勢。   印度一直致力於發展軍備,以提高國家地位並將整個印度洋納入自己的控製之下,但是對於印度這樣的貧窮國家是沒有出路的。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的海軍艦艇,都加強了在印度洋的活動,以此打破印度海軍謀求地區優勢的努力,而且美國的利益所在也使印度海軍的這種圖謀難以奏效。中國與印度有漫長的陸地邊界,無論印度怎麽掩飾,1962年邊界戰爭中的慘敗使其對這個龐大的鄰國不敢小視。中國強大的武裝力量完全可以通過陸路進入印度,這也是其無法與中國在印度洋地區抗衡的重要因素。印度的大量軍備投資並沒有為印度贏得多少明顯的戰略利益,但其依然樂此不彼地發展軍備。在遏製印度謀求地區霸權的問題上,日本、中國、美國和歐洲都有共同的利益與合作基礎,因此無論印度海軍如何努力都將是徒勞的。   巴基斯坦與中國的軍事合作最為緊密,是中國幾十年來最可靠的戰略夥伴。這種牢固的軍事合作使中國能夠在西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取得有利態勢。中巴之間有共同防禦協定,這些都有利於中國海軍在西印度洋的行動。可見中國海軍在整個印度洋地區能夠間斷地獲得空中支援,而且其地麵武裝力量能夠成為有效的威懾因素,在不建造航空母艦的情況下,中國的地緣優勢也能使其海軍具有維護石油航線的能力。   航空母艦要具有作戰能力不僅僅是建造其本身,還包括航空兵、潛艇及水麵艦艇等的建造。 一支航空母艦戰鬥群至少需要6艘以上具有區域防空能力的艦艇和2艘潛艇以及供應艦組成,其艦載航空兵要具備對空對海作戰能力,需要配備預警機和反潛飛機。中國海軍的目標任務主要在近海,處於其岸基航空兵的作戰半徑內,在現實條件下,航空母艦在這種海區的作用可以說是殺雞牛刀,代價極其高昂。   中國海軍目前大量老式的“旅大”級驅逐艦和“江湖”級護衛艦缺乏防空反潛能力。中國海軍從80年代中期開始優先大量建造“江衛”級護衛艦,該級護衛艦造價低,能夠迅速改變近海巡邏的綜合作戰能力,但是噸位太小,難以執行遠洋任務。中國的驅逐艦建造非常謹慎,進展非常緩慢。90年代試驗建造的“旅滬”級和“旅海”級,無論按照西方標準還是俄羅斯標準來衡量都是不成功的。日本海軍評價“旅滬”級112和113艦的設計布局是不成熟的,在“旅海”級167艦上有所改觀,而近年披露的中國新型驅逐艦才安裝區域防空武器係統,布局和武器配置逐漸顯現成熟。中國的造艦速度相對其規模依舊顯得緩慢,日本研究估計這些艦艇主要用於替換大批老式驅逐艦。有限的經費卻麵臨大量老式艦艇的更新,中國海軍在近年建造航空母艦群談何容易。   中國艦載航空兵還存在作戰飛機的問題,迄今為止,其海軍航空兵沒有艦載固定翼作戰飛機。曾經有非正規渠道透露,四川成都製造的殲-10戰鬥機有發展艦載型的規劃,但是這種外貌類似“陣風”的飛機還存在很多問題,沒有大量進入中國空軍服役,直接作為艦載型恐怕從經驗上和技術上都不太可能。俄羅斯是中國的主要武器與軍事技術合作夥伴,從俄羅斯獲得固定翼艦載機毫無問題。但根據日本得到的消息,中俄之間並沒有這些方麵的意向。除戰鬥機外,中國也缺乏預警機。雖然中國空軍一直為獲得預警機而努力,但至今沒有投入現役的預警機,海軍的艦載預警機更遙遙無期。沒有預警機的航空母艦群在現代作戰中不足畏懼,這早在21年前的英阿馬島戰爭中就已得到充分證明。   中國具有衛星研製和發射能力,其自行研製的軍事通信衛星以及利用國際通信衛星能夠使中國海軍艦艇在全球範圍內得到通信保障。中國海軍潛艇也能夠采用衛星通信保持與作戰指揮中心的聯係,其海軍的全球衛星通信保障能力也許是一種比較完善的遠洋作戰係統,這個方麵中國較日本有更多的自主產業基礎。   總體來看,中國海軍建立一支航空母戰鬥群隊還缺乏很多技術手段,某些方麵甚至連技術儲備也非常不足。航空母艦對於中國來說是一種理想,而不是一種現實可行的手段。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