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我國對外軍購存在隱憂 無法引進核心技術 zt

(2006-08-22 16:25:41) 下一個
2006年02月08日 軍事文摘   以色列終於抵不住美國的壓力,取消了對中國的軍售。曆史上中國曾經給以色列最珍貴的幫助,以色列懷著感激之情成了中國的朋友,近些年雙方也進行了多次合作。然而,今天的結果卻讓我們忍不住去思考:在國際舞台上,以國家為主體的個體到底能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朋友究竟是有著共同利益的合作夥伴。還是無論何種情況下都不會背棄信義的有力依靠?而軍購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麽?   軍購的主體模式   抗戰時期,中國曾經用小米加步槍打跑了日本鬼子,後來成立了新中國,蘇聯成了新中國的朋友,進行多方麵援助。蘇聯的武器製造業很發達,雖然有些顯得笨重,但是其威力卻不容忽視,直至今天,蘇聯解體後產生的獨聯體國家仍得益於蘇聯的軍事底子,在國家軍火市場上占得重要席位。   在獨聯體國家中,俄羅斯成為了世界上僅次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軍火銷售國,也是惟一一個可以和美國在某些方麵相抗衡的國家。二戰結束後,美國一直致力於稱霸全球的軍事戰略調整,無論是采取經濟援助、軍事援助、還是駐軍的方式,如今美國的勢力已經滲透到了世界上的各個角落,擁有很多的追隨者。這些追隨者需要在美國的臂膀下求生存、求發展、求區域化的優勢,為此,他們也心甘情願地成為美國的棋子,任由擺弄。   俄羅斯融不進美國的世界,這不僅因為美國的世界隻有他自己,更重要的是俄羅斯是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雖然,我們都知道俄羅斯近幾年經濟衰退,軍費開支已經嚴重萎縮,軍事實力已經與美國有較大差距,但是他還是優於世界上除美國之外的其它國家。而且中國都成為美國之所謂的嚴重威脅,何況是俄羅斯。因此,俄羅斯一直很苦悶,從原來可以和美國信心十足地開展軍備競賽到現在落於人後的境地,但是最讓俄羅斯氣憤的是,因為是第二,所以什麽好事都輪不到頭上,而且也無法與第三第四等等國家進行友好的交流合作,因為他們更親近美國,其中英國就是頭號選手。而且北約的東擴也使俄羅斯頭疼不已,基於俄羅斯所處的國際環境,從地緣的角度來講,中國成了俄羅斯不能再失去的夥伴。由於俄羅斯武器製造業先進,中國向其購買軍火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事實上,中蘇兩國之間在軍售方麵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從新中國成立前的國民黨政府到新中國政府,中國都曾經向蘇聯購買了大量的武器裝備。我軍的編號以5開頭的製式裝備都是從蘇聯購買,或者按照蘇聯的樣式進行仿製的。跨過中蘇關係的冰山期,戈爾巴喬夫的訪華實現了中蘇關係正常化。蘇聯解體後,蘇聯將與中國關係的“火種”傳給了俄羅斯,近而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軍的裝備總體上逐漸形成了(蘇)俄製式的武器係統。據美國軍事專家亞曆山大·尼蒙茲統計稱:1991年以來,中國與前蘇聯各國政府之間的武器協議總額達到200億美元,其中俄羅斯向中國出售的武器占10年來前蘇聯國家向中國出售全部武器的90%以上。   軍購的發展情況   熟話說,貨賣熟人錢。中俄在軍售上也存在著不和諧的地方。首先,俄羅斯在對華軍售上一直采取的是防範性的雙重標準,對中國一直要求的技術轉移始終沒有實際行動。中國對俄製武器隻能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去仿製。俄羅斯這樣做主要是擔心中國會成為其新的威脅。事實上,俄內部反對對華出售先進裝備的聲音由來已久。中俄的領土問題成為了其反對的口實,他們懷疑中國垂涎於俄羅斯遠東的土地,並且認為中國會是日後入侵俄羅斯的惟一可能,現在把最好的武器賣給中國隻能是“養虎為患”。蘇霍伊設計局的一位設計師曾說過一句比較有代表性的話:“看看我們的曆史。為什麽瑞典人、成吉思汗、拿破侖、希特勒都侵略了俄國?因為所有人都看俄羅斯是一塊餡餅,他們想咬一口。”其次,俄羅斯自認為其是中國進口武器的惟一通道,以奇貨可居,結果近些年出售的武器裝備出現了質量、零配件供應、售後服務等方麵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據俄羅斯《焦點》周刊披露.中國第一批接收的2艘“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在從聖彼得堡北方造船廠下水返航途中就大小毛病不斷。廠方工程技術人員卻將此稱為“磨合期常見現象”。廠方還試圖用舊設備去裝配另外2艘導彈驅逐艦的動力係統,遭致中方代表的拒絕,結果導致交貨期限延誤。《焦點》周刊指出,為了降低成本,某些軍工企業不顧訂貨質量問題,想當然地以舊代新、以次充好,影響了俄羅斯出口武器的聲譽。第三,俄羅斯武器裝備與歐美國家相比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俄製武器製作不精、龐大笨重人盡皆知,目前世界上引發的軍事衝突都是區域性的,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可能性很小,俄式結構簡單、性能可靠的設計思想導致其常規武器在一些低烈度的局部戰爭中適應性差,難敵歐美效能突出的武器;武器性能相對落後,現代戰爭以信息化為主要特征,俄本身電子信息技術的落後卻導致了其武器裝備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在信息化戰場上難以占有優勢;俄羅斯資金不足,持續發展能力不強,新式武器研發困難。   基於多方麵的考慮,俄羅斯並不是近些年中國進口軍火的惟一通道。二戰期間,以色列人遭受納粹迫害之時,中國曾經給予了猶太人許多幫助。一些猶太人一是因為符合以色列的經濟利益,二是懷著報恩的心理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與中國進行軍工貿易。中國也因此得到了一些無法從俄羅斯獲得的武器裝備。曆史上,以色列曾經頂著西方國家封鎖中國的壓力繼續向中國銷售軍火,因為以色列人講究實際的精神使他們認為,中國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大國,必須要和中國保持良好的關係。但是即便如此,以色列長期以來一直受到美國的阻撓和幹擾。2000年,美國迫使以色列停止向中國出售價值2.5億美元的“費爾康”預警機;2003年,美國命令以色列中止所有向中國出口武器和安全設備的合同;2004年,美國禁止以色列停止向中國轉讓“飛毛腿”導彈技術;2005年,美國叫停以色列向中國提供“哈比”無人機的升級服務,6月,以方中止了合同的執行,同時與美國就武器出口問題達成諒解備忘錄,同意未來出售武器前,都會事先告知美國。以色列最終聽從於美國的指令完全在意料之中,這主要是因為以色列從美國那裏得到了太多的好處:經濟上,每年得到幾十億美元的援助;安全上,得到武器裝備和先進技術上的保障;外交上,得到美國的支持。雖然以色列一直比較重視和中國的關係,但是美國所給予的好處不是以色列能夠輕易放棄的,因為這也決定了以色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除了俄羅斯和以色列之外,為了擺脫美國在軍事技術上的孤立,改變進口渠道比較單一的局麵,同時也為了改進和歐盟國家之間的關係,阻止其向台灣出售武器,中國一直把歐盟看做是努力發展的目標。就部分武器裝備而言,歐盟國家明顯優於俄羅斯,甚至某些先進技術也令美國自愧不如。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歐盟與中國官方關係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近幾年,一些歐盟國家希望解除對華軍售的禁令,以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中國政府也於2003年10月13日發表了《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表達了希望解除軍售禁令這一冷戰產物的願望。2004年,越來越多的歐盟成員國都表示,讚成取消歐盟對華軍售禁令,並希望在3月25日至26日的歐盟首腦會議期間能夠取消這一禁令。但是,歐盟要想解除對華軍售也並非易事。首先,歐盟內部存在著與美國關係非常親密的國家,如波蘭等,歐盟采用的“全體一致”原則可能會因取消禁令而造成歐盟內部的矛盾。此外,中國的仿製能力也令歐盟國家頗為擔心。其次,美國的壓力也是歐盟能否解除禁令的最大障礙。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中國一方麵還是得主要依靠俄羅斯進口,另一方麵積極進行自研和仿製。此外,等待和以色列以及其它一些友好國家進行軍貿活動的機會。而中國的不斷強大和商業利益的驅使總會使歐盟某一天勇敢地解除禁令。   軍購帶給我們的思考   中國作為亞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直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覬覦的目標。二戰結束之後,美國開始控製全球,不乏一大群的擁護者成為其在世界各地實現控製的有力工具,然而中國從建國之初就開始實行的獨立自主原則卻一直成為美國想完全控製亞洲的一大障礙,雖然日本,這個對中國人民而言是極其罪惡的民族一直扮演著美國在亞洲的重要基地的角色,但是日本卻始終無法掩蓋中國的存在。   建國至今,中國在努力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也同一些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其中包括俄羅斯和美國。但是俄羅斯和美國本身力量的強大使他們在與中國的交往中始終顯得不那麽真誠,往往會有高潮期和低潮期這樣的說法。一些第三世界的國家雖然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友好的外交關係,但是在國際事務中,他們對中國的幫助卻是十分有限的,相反它們更需要中國的支持和援助。從目前中國的形勢來看,和平和發展不可動搖,有時甚至會以自身利益為代價去換取和平和發展,很多人往往因此有很多看法。其實,仔細地想一想,中國目前最不能失去的就是和平與發展,中國世界第一的人口和幾十年前相比,在戰爭中已經不再是優勢,相反,這麽多人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卻成了中國發展的一個大包袱,背著包袱和原本就比自己強大的對手過招,對手不怕局勢擴大,自己卻難免要吃虧。現在可慶幸的是,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尚未出現不利於中國的最終結局,所以在發展中求平等、求統一也不失為正確的選擇。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二十餘年中,外交之花頻頻綻放,但是在國際舞台上,卻並沒有值得信賴的朋友。俄羅斯需要中國,中國在俄羅斯舉行的民意調查中被列為“朋友”,可是中國的領土俄羅斯並沒有少占,引進了幾十年的俄製武器,中國希望得到的核心技術卻從來未見;中國幫助越南打過美國、打過法國,這樣的恩情換來的卻是越南對我國的南海死死不放……這樣看來,以色列比越南要有良心,至少以色列曾給予了中國一些幫助。回首看去,這麽多年,中國結交的都是一些戰略夥伴,並沒有真正的朋友,今天的世界需要我們祈禱和平,這樣才能相安無事,一直把“朋友”做下去。   可是有沒有朋友,都得有國防。中國自身武器裝備生產能力和西方國家比起來,有較大差距,因此軍購一直是中國改進裝備的主要方式,中國每年要花掉數額不定的美元去購買武器。然而,軍購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麽?台灣尚未回歸祖國,台獨勢力狐假虎威;小泉年年參拜靖國神社,軍國主義又見端倪;南海爭端懸而未決,惡意挑釁時有發生;以色列軍購道路被封,歐盟解禁困難重重……好多問題並沒有因為中國的軍購、國防力量的強大而得到解決。相反,卻成了他國所謂的“威脅”。也許,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崛起道路上的障礙實在太多了。然而,再次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會有多大,軍購來的武器要以怎樣的方式體現價值,我們還無法準確判斷。因自身能力有限而走軍購之路,但是要購到什麽程度才能充分地保護自己卻是一個大問題。並且,中國怎樣買也買不到賣國的精華,這是公理,無須證明。何況美國現在一邊遙遙領先,一邊竭盡全力封鎖中國,中國的軍購之路將步履蹣跚。現在,趁著以色列關閉了向中國銷售武器裝備大門的空當兒,軍購到底能帶給我們什麽,何時可以帶給我們,這些問題我們該好好地思考。 孫麗霞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