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核潛艇與核戰略調整 zt

(2006-08-22 16:25:40) 下一個
香港《廣角鏡》 2004年12月4日,美聯社刊登了介紹中國最新的094型核潛艇在葫蘆島一個船塢內已建成的文章,美國國防部官員就此聲稱:“中國已建成第一艘可發射洲際彈道導彈的核潛艇。”這則新聞吸引了全球軍界關注,西方一些專家認為中國核潛艇技術已經發展到令他們意想不到的境地,國內的中華軍事網還出現了這種核潛艇的照片。繼1999年國慶“東風-31”型機動戰略導彈亮相,這次核潛艇的曝光,進一步顯示出中國加強戰略核武器的決心和能力,同時說明核戰略有了新的調整。 中國缺乏有效保障手段 有核國家都有本身的核戰略,美國最先研製出原子彈馬上投向日本,接著一直堅持對威脅自己的敵人可實施“先發製人”的核戰略。英、法的核力量不大,核戰略卻基本追隨美國。前蘇聯在核武器不多時也表示過必要時先下手為強,核武庫豐盈時便承諾不首先使用,其實是為了在核威懾的條件下更好地發揮本國常規部隊的優勢。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把盡快研製成原子彈當成“決定命運的事”,是由於美國在中國頭上懸著核武器這柄德摩克利斯劍,自己必須有起碼的還擊手段。1964年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馬上確定了自身的核戰略,其中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不首先使用;二是選擇敵人要害目標實施報複。這一戰略的根本目標,是以有限的核武器同擁有大量核武器的強敵達成“不對稱恐怖平衡”,使其不敢對華使用核武器,研製原子彈確實是為了使敵人不使用原子彈。 中國奉行這種特殊核戰略,想確保有效性必須具備一個基本前提,便是擁有“第二次打擊”能力,落實這一戰略的過程遠比研製核武器更漫長,足足用了幾十年。中國爆炸原子彈時還是“有彈無炮”,因無遠程轟炸機和導彈而缺少投擲能力(如今朝鮮若有核武器也是如此)。1966年“東風二型”導彈發射核彈成功,才擁有打擊1千多公裏外目標的能力,射程達到駐日本和整個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美軍基地,或是蘇聯的遠東城市,隻形成最小限度的核威懾。1980年中國向南太平洋發射“東風-5”導彈成功,1984年國慶閱兵時又將3枚這種射程可達萬公裏的洲際導彈拉到天安門廣場,表明已具備了打擊全球任何一點的能力。 與世界上其它四個核大國不同,中國從來沒有公布過自己核彈的數目。不過西方國家根據中國的工業技術水平和防務開支,曾推斷上世紀70年代中國便擁有核彈頭約300枚。1999年1月,美國科學家協會(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做出的《全球核八強實力評估表》,對中國的核力量評估如下: 核彈總保有量500枚以上;洲際導彈20枚(東風-5型,有彈頭20個);中程導彈130枚(其中東風-4型30枚,東風-3型50枚,東風-21型50枚);“夏”級核潛艇1艘,裝備潛射的巨浪-1戰略導彈12枚(有彈頭12個)。 僅從核武器規模而論,中國超過英、法可稱世界第三大核力量國,其技術水平卻遠落後於美俄兩國,最大的弱點又在於惟一能打到美國的導彈“東風-5型”體積大不能機動,要部署在固定發射井中,其位置被各國偵察衛星看得清清楚楚。中國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又使這種威懾戰略的實施更不可靠。在目前衛星偵察分辨度已在1米之內的情況下,固定的發射井難以躲過強國精確定位和核飽和攻擊。美國如果對中國實施先發製人的核打擊,便有可能摧毀各導彈發射井,一時剝奪中國對其本土的核還擊能力。 堅持確保“第二次打擊”能力 在上世紀80年代,因中美關係較好,中蘇關係也有改善,核武器與核戰略作為中國國家安全最脆弱戰略方向的弱點尚未顯示出來。90年代後期中美關係趨向緊張,美國看準了中國戰略威懾力量弱的這一“軟肋”,敢於施壓並日益露骨地幹涉台海。相形之下,俄羅斯在常規力量衰落後改變了前蘇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因其還是世界惟一有能力徹底摧毀美國的國家,盡管國民產值降到不及中國的一半,白宮同它打交道時還比對華更客氣一些。 1998年中美勉強達成了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共識,翌年5月便出現了美機轟炸中國駐南聯盟使館事件。2001年布什上台後,更露骨地聲稱不惜使用武力來履行《與台灣關係法》,近年來美國的核戰備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克林頓當政時側重於在全球限製核武器,並建立國家導彈防禦係統(NMD)和戰區導彈防禦係統(TMD),研究進程卻說明這些係統缺乏可靠性,至多能防禦“無賴國家”零星的導彈攻擊,布什政府便借“反恐”之名在核戰略上又突出“先發製人的打擊”。美國國防部的“2003核勢態評估”報告,已將中國等七國列入準備實施核打擊的對象,並具體說明考慮在朝鮮、台海危機時實施。這一無情事實,不僅說明中國未能對美形成有效的核威懾,現有的打贏高科技局部戰爭的軍事理論也麵臨一個重大挑戰。 90年代後期,中國軍隊加緊對台軍事鬥爭準備,強調準備打一場高技術局部戰爭,對象自然包括屆時可能介入的美軍。這種“局部戰爭”的概念,是以隻使用高技術常規武器為前提。然而,戰爭作為具有內在動力和自身規律的人類活動,一旦出現就常常擺脫安全戰略的控製。交戰雙方為致勝要施展種種手段,打擊與報複不斷循環,往往會引起戰爭逐步升級。惟一能控製升級的手段,是自己有消滅對方或使對方接受一定的條件的能力,或者自己被敵人控製而讓步。若是中國在核威懾能力方麵與介入的強敵不能達成某種平衡,當台海戰爭超出中國戰略規劃的程度,美國一旦實施核威脅時,中國最高領導人必然會陷入兩難窘境——要麽中途妥協,要麽中華民族將遭受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核危機。為防止此種情況出現,中國隻有掌握更強大的戰略報複手段,其關鍵又是有足夠可靠的“第二次打擊”能力。 1999年天安門國慶節閱兵時,“東風-31型”戰略導彈亮相,體積比“東風-5型”小得多,可在公路上機動發射。它的射程達8000公裏,從華東發射能打到美國西海岸,被世界軍界稱為中國真正有“第二次打擊”能力的標誌。這種導彈可在公路上機動飄忽不定,敵國偵察和定位難度較大。不過隨著美國全球偵察技術的日益發展,地麵機動導彈仍存在著被發現的很大概率,雖說可以靠提高偽裝技術對抗,畢竟不如核潛艇在深海中那樣隱蔽可靠。 戰略核潛艇的技術難度和造價,遠遠高於地麵機動的戰略導彈,在美英法建造一艘都要10億美元上下。不過因其生存能力最強,連印度這樣經濟實力不及中國一半的國家都決定要建造核潛艇,並在未來作為戰略核力量的支柱。中國以現有航空技術和突防能力,沒有可能指望以戰略轟炸機作為遠程核打擊力量,近期實施“第二次打擊”雖然可以依靠製造相對低廉的“東風-31型”機動導彈及其射程更遠的改進型,從長遠看最可靠的戰略威懾武器還是核潛艇。 中國有了陸地機動的遠程導彈,再裝備能在海中發射這種導彈的核潛艇,陸基、海基兼備“第二次打擊”能力,才能使40多年前便提出的以核反擊遏製核戰的戰略目標得到落實。80年代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減少軍費,核力量發展步伐放緩,鄧小平曾講過以對手“受一點報複”為目標,實行的是最低限度威懾的核戰略。這種核戰略在目前形勢下已需要調整,特別是要建立有適當“超殺”能力的核力量,遭受對方先發製人打擊後仍要確保有反擊能力。 為此,中國雖不需要像當年美蘇兩國耗巨資建造上千枚洲際導彈和幾萬顆核彈,核反擊能力卻不能太小,隱蔽性更要大大提高。近幾年來,中國核潛艇建造速度超出西方預想,除了受到形勢變化的刺激,也說明核戰略在堅持後發製人的前提下已有了一些構想的改變。 094是中國遏製戰略工具 中國著手研製核潛艇為時已40多年,可以說到094型問世才算真正具備了戰略核威懾能力。經曆如此長時間的努力,既說明中國在薄弱工業技術基礎上起步的艱辛,也表現了其間核戰略和領導人的認識程度的變化。 自上世紀50年代中期起,美蘇兩國便認識到固定導彈發射井生存力差,以轟炸機突防又很不可靠,躲在深海中裝配了遠程導彈的戰略核潛艇才最可靠,於是開始著手建造並將其作為主要戰略武器。1958年夏天,中國主管國防科研的聶榮臻得知這一情況,馬上召集海軍負責人蘇振華和二機部副部長劉傑、導彈研究院院長錢學森等人商討,認為中國也應研製核潛艇,並於6月27日上報了《關於研製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毛澤東得知蘇聯對此不肯幫忙時,以獨有的風格說過:“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不過當時中國連常規潛艇也沒有自行設計過,想達到這一目標談何容易。 1960年中國從買到國外一個核潛艇的玩具模型為基礎,開始核潛艇的預研工作,後因經濟困難暫時下馬。1968年正式開始研製,1971年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下水,1974年編入海軍現役。不過據最近發表的原海軍司令員劉華清的回憶錄稱,直至80年代初,早期建成攻擊型核潛艇因技術不過關,仍停在碼頭上形不成戰鬥力。80年代中期,中國總算建成一艘戰略導彈核潛艇(西方所稱的“夏”級),裝備了巨浪-1型導彈,並於1988年9月27日成功進行了水下發射試驗。此事的重要意義,在於中國經曆了20多年的努力,終於掌握了彈道導彈的水下發射技術,並且解決了戰略核潛艇的“有”“無”問題。戰略威懾的“有效”問題,在此後十幾年內仍然沒有解決。 中國的“夏”級戰略核潛艇問世,從理論上具備了“第二次打擊能力”,實際卻因其性能所限對美國構不成有效戰略威懾。據西方戰略研究機構分析,“夏”級艇裝備的“巨浪-1型”導彈射程隻有2400海裏左右(相當4000公裏),隻有駛過夏威夷才能打到美國西海岸。自六七十年代起,美國、日本已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建起了連綿的水下噪音監視站,中國的潛艇若在戰時很難躲過其監聽駛向太平洋深處。80年代中國製造出一艘“夏”級後,90年代未再製造,除了急迫感和撥款方麵的原因,也說明對其性能並不滿意。 目前建造的094核潛艇,據稱裝配了16枚由“東風-31型”改造為海基發射的“巨浪-2型”導彈。如以其8000公裏的射程向東發射,因地球旋轉的助力還可增大1000公裏,真正具備從第一島鏈內的黃海、渤海打到美國本土的能力。若中國的陸基戰略導彈被對方以“先發製人”的打擊摧毀,隻要保存下1艘核潛艇並能有效向美國發射,以16枚導彈能發射3枚核彈頭這種最低限度的分導能力推斷(1982年中國運載火箭便以“一箭三星”的發射向世界顯示已掌握了分導技術),便可把48枚各有數十萬噸級爆炸當量的核彈頭打向48個主要目標,這足以摧毀一個大國的主要精華並造成數千萬人傷亡。縱然美軍現在仍有千餘枚洲際導彈和數千枚核彈能摧毀中國,一艘094核潛艇形成的報複能力也是美國絕不能承受的。中國同美國雖有不對稱的實力,靠可靠的核潛艇戰略卻能形成“恐怖平衡”,這便使白宮絕不敢對華按下核按鈕。 人類普遍厭惡核武器,在現實世界中各大國為遏製大戰卻離不開它。那些想對他國發動戰爭的人一旦明白本國會麵臨核打擊,戰爭便會被比戰爭本身更恐怖的核毀滅所製止,這就是核武器能夠維持世界整體和平的原因所在。中國目前麵臨的兩大問題,分別是安全和發展,二者都要講求最佳效益。在保障自身戰略安全方麵,發展核武器看似耗費不小,與常規裝備的競賽相比,實際是最省錢的辦法。以中國目前的國力,足以迅速摧毀台獨勢力,卻遠不足以全麵對抗美國。如果美國直接武裝介入台海衝突,中國在台海戰爭中將麵臨世界最強大的對手,中國隻有將目前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懾戰略轉向有把握全麵摧毀的核戰略,才能在美國全麵卷入後仍掌握台海鬥爭的戰略主動權。 以中國現在每年一萬數千億美元的國民產值,即使按美國那種高造價生產幾艘戰略核潛艇,也抵不上建設投資的一個零頭。它所產生的戰略回報卻是巨大的,不僅能夠有力促進日後解決台灣問題,還將使十多億國民生活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以這樣的效費比製造戰略性武器,是確保中國作為一個世界性大國和強國所必需的。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