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說紫話

看看風景,嚐嚐美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日本的茶 ZT

(2007-11-09 20:12:41) 下一個
  中國的飲茶曆史已有兩千年之多。傳說漢代飲茶的習慣就已在民間流行。日本奈良朝時期茶葉進入日本。最初茶葉被當作清醒劑,值更的僧侶經常使用它。平安時期,日本天台宗傳教大師最澄將茶樹、茶籽在江洲(滋賀縣)阪本。傳說這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最澄大師手植的茶樹仍然活著。
  從日本的九州、四國、中國到中部地區有一種野生茶。所以有人認為:日本人早在中國茶進入日本之前便有飲茶習慣了。但是至今仍沒有找到確鑿的根據。
  日本製茶業走上正軌是在鐮倉初期,榮西禪師以後。禪師於日本建久二年(1191)帶茶籽從中國 返回祖國。由於季風的關係,歸船在肥前(長崎縣)平戶島西岸古江灣拋錨。榮西禪師便往當地建千光寺。茶籽的發芽期為新曆5月,如不能及時下種便很快變質。結果千光寺成為日本第一處茶園。次年,榮西禪師又將茶園擴展至背振山、博多的聖德寺。不久又傳至京都。以後禪師不斷來往於鐮倉與京都之間,在傳播禪宗教理的同時,傳授種茶技術,承久五年(1211)禪師的名著《吃茶養生記》脫稿。
  大師還將茶種送給在洛西細尾修道的明惠。細尾為狹山之地,十分適於茶樹生長。這裏先後培植出不少優質茶種。這些茶樹又移植日本。由於細尾的土地有限,不知何時種茶業逐漸衰落下去,宇治取而代之,成為日本製茶業中心。
  1968年日本茶葉產量約85000噸,其中56%的茶葉為靜岡一縣所產。其餘的為京都、鹿兒島、三重、奈良、琦玉所產。從茶葉的種類來看,名茶“玉露”產量的46%為京都,其餘的為福岡、靜岡。末茶的主要產地為茶道興盛的愛知縣,其產量占末茶總量的67%,京都占32%,二縣占全國末茶總產量的99%。采摘高級茶葉有特殊的要求。采摘20天將茶樹蓋起來,避免日光直接照射。這種覆蓋茶總產量的25%為三重縣所產,京都、琦玉為22%,奈良為9%。靜岡所產的普通茶占日本全國普通茶總產量的61%。其次是三重、鹿兒島約占6%。靜岡產粗茶占全國粗茶總產量的24%,其次為三重、京都、奈良約占10%左右。可見靜岡大量生產麵向一般群眾的普通茶。從生產總產量來看,日本普通茶的生產約為粗茶產量的六倍。
  鍋炒茶是由中國明代陶工傳入日本嬉野近郊的。如今日本西北、九州一帶還生產鍋炒茶。溫帶性質的紅茶主要由鹿兒島地區生產,其產量約占全國紅茶總產量的8%。
  我國南宋淳佑(十三世紀中葉)年間,日本僧榮西將學得的製茶技術帶回日本。榮西就學於浙江一圓。由於這裏是早茶產地,所以榮西掌握的製茶法是蒸製法。這種將采下的茶葉馬上蒸製的“快蒸速培”製茶法,後來成為日本的特技。今天日本普通使用的是宇治派的蒸茶法。除此以外,以佐賀縣嬉野茶為代表,佐賀、熊野、長崎等縣還生產部分中國式的鍋炒飯。比起宇治茶來,鍋炒飯的香味略遜一些,但茶葉味道極佳。盡管如此,統治今日日本製茶業的主流仍是宇治茶。
  宇治茶中顏色稍白,茶葉卷曲的亦稱玉綠茶。經蒸製後馬上將茶葉放進烘爐內,茶葉便出現卷曲。將采下的新茶放置一定時期,堆在一起使其發酵。當茶葉呈黑顏色時,便成了紅茶。近年來日本也培育出本國的紅茶種樹,由西南諸縣,特別是鹿兒島縣生產。
  中國出產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兼有綠茶、紅茶風味。由於日本不能生產,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烏龍茶出口日本。
  茶葉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成分是鞣酸。普通茶含鞣酸12-15%,粗茶、紅茶含丹寧10%左右。咖啡堿是一種生物堿。末茶含咖啡堿4%。玉露、紅茶含3%。普通茶含2-3%。粗茶、磚茶含1%左右。茶葉同時又是一種興奮劑,醫藥上利用它作清神、利尿、強心之劑。此外,茶葉中維生素C的含量也十分可觀。
  日本人喝茶的標準為,上等茶一人一勿(約3、75克),水量約五勿(約0。09升)。日本人沏茶一般按三人份沏泡。沏茶水以攝氏55度最為適宜。一份茶葉一般可沏兩次茶。第一次沏的茶以味香著稱。第二次沏的茶以茶味淳厚著稱。隻有玉露茶的飲法獨特。需先將茶葉浸入冷水中放數小時之後再沏。據說這樣一來,茶葉中的苦味便可消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