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歐洲

世界風情見聞,歐洲生活故事, 隨筆,小說,交流
個人資料
簡妮真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europe:我為什麽不回國發展ZT

(2004-12-20 13:58:32) 下一個
?我為什麽不回國發展(1) ZT

送交者: AUbad
(以下分析均基於相對購買力,請勿摻雜匯率概念)

我數年前來澳洲的時候本是準備工作一兩年然後帶著海外經驗和澳幣存款回深圳或者北京當海龜的。然而數年之後,我一次又一次推遲了歸鄉的打算。作為中國人,無論我是何國籍,我當然不是不想回,而是不敢回,這也是我不入籍的原因。
最近我又在英國和上海各住了2個多月,考慮再三後最終決定入籍,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條:

和國內一些獵頭公司接觸之後,薪酬尚可,但是這些錢的實際消費能力是在比較低。以月薪1萬5千為例,須繳個人所得稅3400多元,很多人都說澳洲稅重,但是你因為稅收也享受medicare等等福利,但是很多朋友都不太了解澳洲的稅收,其實你處理得當是可以節稅很多的,比如注冊一家皮包公司等等。
雖然外企替我買醫療保險無需我負擔一分錢,但是我在澳洲的公司不僅替我買而且負擔我所有家庭成員的HCF health care。所以在上海我如果替我未婚妻和將來的孩子購買醫療保險(whole cover)的話,我需要每月付將近1100元。
國內好些的外企裏housing fund每月大概是工資額的50%,但是大多數根據你的職位和公司有所不同,一般外企白領恐怕能有20%就很好了,所以如果購買上海徐家匯120平方米的新房(含1個露天車位)我每月仍需還貸6000元。但是在悉尼除去公司給我的housing fund我可以用工資按揭購買現在Epping的雙層house,雙封閉車庫,一個40平方米的遊泳池,每月還貸3200刀。
國內現在年輕人都在勉為其難的過買車的癮,但是上海現在的交通條件實在令人掩鼻不止,在淮海路一帶大部分時間車速都低於35公裏/小時,而且尾氣刺鼻。我在上海的同學主要購買的都是16萬以下的國產轎車,因為便宜,我不知道現在國內生產的轎車行駛8萬公裏後怎樣,但是我知道韓國車在悉尼各大二手車市場上出盡風頭,96年的大宇隻買2900元,因為韓國車的變速箱,引擎等等綜合常數隻能做到84左右,但是日本的豐田平均在94,奔馳是96,而純手工的勞斯萊士是115。我衷心希望中國的車能夠達到90,特別是在中國的路況下。一個年薪10萬的人無法在中國用一年的工資購買一輛象樣的車,但是在澳洲3萬塊就可以買到很好的車,恐怕連一年的comprehensive insurance都富富有餘。

所以月薪15000元的人,扣除稅收,房貸,車貸,醫療保險,食品,汽油,物業,
你還剩多少?????

另外在澳洲,小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你基本隻需負擔她的生活消費,學費很少,高中畢業後,如果她能考上墨爾本大學,她不用擔心學費,因為她可以用HECS或 PELS,生活費她可以自己打工負擔(食品房租等),但是在中國一個孩子在幼兒園的開銷是多少?小學初中的義務教育難道不是一個笑話?窮孩子考上大學卻無力負擔發生的還少嗎?即便孩子願意打工上學,可是在中國打零工的學生付得起房租嗎?恐怕連民工都還找不到工吧。所以,為人父母你還得從你那15000元中再攢出孩子的教育開銷。除此之外還有年邁的父母因為中國的曆史原因一般都沒有像樣的醫療保險,為人子女你難道不為他們準備各種可能的手術開銷嗎?
現在,請問你在中國月薪15000高嗎? (

另外我已經從中國大學畢業8年,我的很多同學也都陸續來到了上海工作,我在中國的大學不一定排名前五,但是一定排名前十,所以我有理由認為我的同學們是有智慧有能力有經驗的人才,但是當初全班又有百分之幾達到月薪15000呢?的確有三四個,但是大部分依然還是月薪七八千左右的白領,有的甚至還在4000 塊。一個500人的公司,請問又多少人會達到月薪15000?記住我說的是完全憑自己本事的同學,靠裙帶關係覓得高薪職位的人我不予正視!

我不回國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目前中國仍然沒有一種透明的監督機製,無論是金融,學曆,足球還是司法依然處於暗箱操作狀態,看看連續陰跌40個月的股市,為什麽這些年那麽多垃圾公司都被證監會作為優質資產上市,為什麽上市公司的老總都成了富豪而股民從來得不到分紅?看看風雨飄搖中的中國足協,為什麽搞了10多年的聯賽卻從來沒有公布曆年財務狀況??再看看中國現在處級以上幹部,還有誰不是碩士學曆??新中國曆史上每一次災難發生前,人民都不能事先從政府得到第一手資料,都不能事後從政府聽到一聲對不起,從58年自然災害到非典再到股市萎靡,老百姓能做的隻能是為政府的失誤買單。燈火璀璨的上海,我怎麽能相信你不是又一個泡沫?一個透明的政治監督機製才是一個國家安定團結長治久安的基礎,80年代的拉美4國也曾有過連續1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但是他們最終沒有成為歐洲第二,因為皮諾切特等人的軍人獨裁無法保證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他們最終隻能走向經濟長期衰退和政治動蕩。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我是在詆毀中國的發展,我隻是充分肯定中國的改革開放並衷心希望我能夠回到一個透明穩定繁榮的中國,不要以為冒險家的樂園是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在座各位有誰真是個象樣的冒險家呢?如果中國今天允許海外保險公司進入中國,我就會回國,因為我信任這樣的保險公司遠勝於深圳平安。如果中國今天允許外資銀行在中國開辦個人業務,我也會立即回國,因為我的存款有了保證,不會因為可能的通貨膨脹銀行擠兌兒損失半點。另外我要說的是,在世界各國現在的中國留學生中都有這麽一類人:
他們從前在國內就是爛泥扶不上牆,於是痛罵中國沒發展後跑到了國外,希望混個樣文憑然後欺騙自己也是個人才,隻是中國有眼無珠而已。可是在國外幾年又混的沒碗象樣的飯吃,於是又大罵國外窮,沒有dvd,電視機太小,人少沒發展,最後可能真會又跑回國內,可是國內現在也不是方鴻漸的天下,沒本事立馬讓你變海帶!!
所以無論你選在出國還是在國內,都應該閉上你的嘴,做好你的事,整天賣嘴的人別說年薪30萬,連3萬都不會有人賞你。


我為什麽不回國發展(2) ZT




我上個貼子隻是看了前些日子壇子裏的一些言論後有感而發,沒想到造成這種局麵,光悄悄話就收到不少,遺憾的是反對我的人在悄悄話裏以破口大罵為主,希望這個貼子之後能有改觀。


先說說幾個主要的分歧吧:
有的人認為我將徐家匯的房子和悉尼郊外的epping對比有些不等量,但是我頭腦中的等量不是以離市中心的距離計算,因為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比悉尼墨爾本的city大很多,城外基本是農用地,我上個月去法國旅遊,發現巴黎的city也很小,隻是一些辦公樓而已,中國人絕大多數沒有私家車,所以當然要住在city,近些年因為房地產開發拆遷才逐漸有人住到了城外。在澳洲成家的人一般都住在Suburb, 隻不過要選擇公共設施及社區環境好些的區,從這些角度來說,徐家匯隻能和Epping比較,因為在悉尼city居住的本地居民恐怕不到20%,city大都是出租戶和辦公樓,如果非要以離市中心多少公裏來物理概念的“等量對比”的話,我覺得有些形而上學死搬教條,因為兩個國家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至於我是否將MEDICARE當救命草真沒想過,隻是看到國內我們的父輩沒有一個像樣的醫療保險心中實在不是個滋味,當然個人家境不同,但是我想讓絕大多數中國人逐步擁有MEDICARE一類的最低保障體係還是一個任重道遠的任務。另外相比在國內買輛捷達之類的車坐等他人豔羨,我寧願自在的生活在人均福特的環境,因為我天生喜歡安靜,不喜歡SHOW OFF.

也有人認為我留在澳洲是沒有進取心的偏安一方,我真的很冤枉!!恐怕這些年壇子裏沒有人象我這樣和國內獵頭聯係密切的,難道真得啥都不想買張機票就算有魄力?!我主要考慮這幾條:
第一,我認為現在回國至少對於我這樣情況的酷似股市追高,處於一個短期內風險高於機會的時期。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一帆風順的,尤其對於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尤其是金融監管司法體係不健全的國家,前期的強勁的經濟發展往往在蜜月期後最終滋生大麵積的腐敗,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典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是馬來西亞馬哈蒂爾總理在國會失聲痛哭的場景曆曆在目,幸運的中國由於金融封閉躲過一劫,然而下一次呢?每年以上海為首的大中城市大量依靠外資注入拉動GDP神話,但是同時對於每100萬美元的投資,中國人民銀行就要印800多萬人民幣的本地對應貨幣,在國外,過量的基礎貨幣供應往往可以通過政府拋售中短期債券等流通手段進行控製以避免通貨膨脹,然而中國的5年期記帳式國庫券隻能以對國有經濟實體攤派的形式發售,這種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做法一方麵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另一方麵給了企業領導層向政府和銀行要貸款的借口,持續的貸款從來不會正經用到企業的革新上,因為一個脫困的企業就會斷送企業領導層的生財之路,也會使一個企業的MBO(管理層收購)之路沒了理由。也有人在大談國內外企的幸福生活,可是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誰是國內外企的最大客戶---是國營企業,我對這個問題的感觸來自於在上海外企的2年的銷售工作,以變頻器而言,一個民營工廠可能隻用2台,但是一個大型的國營企業可能一次訂貨就是40 台,再加上這以後的維修,配件以及更新換代,而且國營企業的訂貨並不根據企業需求來,不經常技術升級企業領導怎麽拿回扣,怎麽出國“培訓”?隻要先去通過中間人找到主管總工,談好回扣再去麵見分管廠長或經理,糖衣炮彈拿下後訂單基本搞定。請你告訴我:國企倒台後西門子的自動化設備賣給誰?愛立信北方電訊的交換機賣給誰?外企白領的工資誰來發?我覺得這些事實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麽中國企業效益不好卻設備世界領先,為什麽中國的大城市社會保障體係缺位但是高樓大廈光彩奪目,為什麽顧雛軍張瑞敏成了富豪可是股民們10年不見分紅?請原諒我在此重點強調了中國此刻的風險,因為一個已經連續順利發展了20年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沒有完善並落實法製的前提下必然也同時累積了和高經濟增長率同樣的高風險。建設部上周以官方名義批駁了摩根斯坦利謝國忠的中國房地產過熱論,我個人認為如果中國房地產不過熱,那麽就無需進行前兩天0.25%的升息,嘴硬歸嘴硬,經濟規律畢竟是硬科學,大部分人購買吃力或無力的房地產想持續過熱也難,我衷心希望政府在這些問題上不要重蹈非典覆轍:不被外電當眾扒光褲子決不承認得了楊梅大瘡!泡沫終究有破滅的一天,如果這種社會矛盾累積之後的破滅能顧加速國家民生職能的確立也不失為好事。我其實在海外華人中是一個回國派,但是如果回國風險大於機遇,從risk management的角度講就不是一個理智的決定,因為我除了自己的兩雙手外,沒有什麽別的過人之處,如果誰因此說我是個沒有魄力的loser,我暫時認了,因為我敢拍著胸脯說:中國少則2年多則5年,必有一次矛盾積累下得挫折和磨難。泡沫過後,如果政治經濟環境有了實事求是的發展環境,我就會賣房回國,到那時,如果哪個今天叫囂愛國的人龜縮在澳洲誰就是孫子!!!

第二,很多人認為澳洲空間狹小沒有發展,但是我個人這些年的認識是:絕大部分人還沒有能力大到澳洲容納不下的地步,大家遇到的主要困難其實不是業務而是語言,包括我自己。如果你語言好,你有比中國廣闊的多的發展空間,因為澳洲是世界的,你有去歐洲美洲的各種機會,當然也包括中國。我們公司70%的項目來自歐洲和日本,在這個公司我生平第一次接觸到各國不同的IT商業技術標準,小日本連documentation都有200頁的合同標準,而我從前在上海接觸到的就相對單一,因為處於世界資金鏈末端的產業模式隻有行業差異,技術標準上沒有大的不同隻有尺度的把握。有人說,中國現在也逐漸在許多領域領先了,比如說載人航天,我同意,也憂慮,雖然從戰略上說載人航天非搞不可,但是更多的明星項目確是政治色彩濃厚,比如磁懸浮和世界第一高樓。澳洲3G已經投入民用不少時間了,可是中國還在討論何時發放3G牌照的問題,為什麽?因為目前信息產業部的3G係統測試報名表上,世界手機產量第一的中國卻隻有一家夏新拿得出樣機,而且還麵臨麵臨跨界失頻的考驗。而在北悉尼的LG研發中心和墨爾本大學,就有現成的3G跨平台多重服務組的研發隊伍,在大家都閑澳洲手機土氣的時刻,我卻無法發出同樣的聲音。大部分中國學生作為事業剛剛起步的人才,我們難道不覺得自己在國外可學的東西很多嗎?當你真正學到一些國外的先進東西再回國不是對中國更有意義嗎?難道100個學生都學同樣的JAVA和BUSINESS LAW就是我們留學生的價值和特點嗎?我們應該以什麽來在中國的人才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如果把自己當個人才,那麽第一要有國際上先進的技術或管理知識,第二要有自己令土鱉自愧不如得殺手鐧。

第三,關於澳洲的社會福利保障體係問題,我覺得很多人到回國前對澳洲的福利也沒什麽了解,但是她已經急於對其不屑一顧了,我個人認為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在 20年後如果能達到澳洲現在水平的一半就很了不起,這不是能用人口多就搪塞過去的。我希望個別朋友在發悄悄話用髒話罵我之前先知道以下什麽是HCF之類的問題後再同貶澳洲福利不遲,因為那時你會發現每年你花不了多少錢就可以不用排隊隨時去醫院選醫生並且COVER所有的住院費,牙醫費甚至配眼鏡。
說了這麽多,我還是要說:我真心等待回國合適機會。因為隻有一個越不完善的國家才越可以充分發揮我這些年在國外的經驗。但是並不是什麽人都適合回國,什麽人應該回國而且馬上回國?我的觀點如下,不全請跟貼補充:
1. 依賴裙帶背景的人應該回國,因為離開中國你一文不名,離開中國的你就像一條被排出體外的蛔蟲一樣沒有了寄食的土壤,人的能力低並不可恥,但是離開前請對別的國家保持尊重
2. 具有緊缺技術職能的專業精英中的精英中的精英中的精英,因為緊缺的專業代表極具誘惑的機遇。
3. 父母身體欠安的的朋友們,親情畢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情感,即便我們暫時割舍,也是為了日後的重聚,一個人徹底離開了和睦的家庭也就在一生中失敗了一半
4. 經過長久的掙紮之後,依然無法適應語言環境的人,畢竟人一輩子不是用來學語言的,良好的語言是事業更進一步的敲門磚,反之則是羈絆。


但是我個人覺得本科剛畢業的人最應該留下,原因如下:
1. 國內大學生連年擴招成災,對於同樣沒有工作經驗的你,用人單位不會給你什麽高薪,相比之下,澳洲GRADUATE 35K-45K的工資好要高些
2. 一兩年海外工作經驗對你今後回國無疑有著非常正麵的影響
3. 隻有工作後你才會真正參與社會,你才會真正了解企業文化,社交,福利待遇等等,有利於你看清社會與社會之間的優缺點

最後,請每一個中國人在國外凡事力爭上遊,日後都能夠帶著足夠得能力在適合發展的時機回國效力,因為隻有那時,我們得回國才能多一份自信與豪情,少一份無奈和沮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站在陽光下 我現在在讀書,一兩年後也有就業的問題,在留下和走之間也是搖擺不定,但看文後,我想我有點思路了,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